一汽奔騰融資:2025年再輸血背后的戰略焦慮與轉型困局汽車
2025年4月30日,一汽奔騰宣布啟動新一輪增資,計劃通過北京產權交易所引入戰略投資者,新增股東持股比例不超過26.5%,原股東持股比例不低于73.5%。此次融資重點面向地方產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及一汽集團戰略合作伙伴,意圖通過資本紐帶整合資源,加速新能源轉型。
轉型的大潮之中,很多自主品牌吃到了時代的紅利,甚至有一種“翻身把歌唱”的態勢,但是拋開處在頭部的這些品牌,還有一些略顯弱勢的自主品牌游走在邊緣地帶,缺少盈利的能力,只能依靠持續的輸血來完成轉型。
2025年4月30日,一汽奔騰宣布啟動新一輪增資,計劃通過北京產權交易所引入戰略投資者,新增股東持股比例不超過26.5%,原股東持股比例不低于73.5%。此次融資重點面向地方產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及一汽集團戰略合作伙伴,意圖通過資本紐帶整合資源,加速新能源轉型。
然而,這場看似品牌“轉型里程碑”的資本運作,卻暴露出品牌在新能源賽道上的深層危機。
巨額融資難掩財務惡化:虧損黑洞持續擴大
在2023年一汽奔騰融資之際,據公開數據便可以看到,其在2020-2023年之間持續虧損,累計虧損達到117億元,作為一個傳統車企來說,“燒錢能力”堪比新勢力,隨后的股改等一系列措施雖然帶來一定止損能力,但是如今的一汽奔騰所面臨的局面是:銷量雖然增長,但虧損仍在繼續。
以2024年全年為例,一汽奔騰年銷量15.1萬輛,同比增長25%,但凈虧損數額為43.47億元。究其原因,是其產品結構體系的失衡,像近期一汽奔騰官方表示新能源產品銷量滲透率持續走高,但主要所依靠的是奔騰小馬一款車型,再加上主打網約車市場的定制車NAT,其C端市場表現并不佳,如果單一車型銷量下滑,很可能對品牌整體產生影響。
與此同時,一汽奔騰缺少自己造血的能力,目前主流傳統品牌轉型基本上是依靠燃油車產品來為新能源造血,但一汽奔騰的燃油車表現并不佳,奔騰B50長期未更新換代最終導致停產、奔騰B70四代車型賣十多年,早已跟不上市場的節奏,最終銷量慘淡。
一汽奔騰目前主推的悅意系列目前也只有悅意03一款,盡管該款車型定位下沉市場,但是定價與五菱繽果、比亞迪海鷗高度重疊,缺乏差異化競爭力,尤其是悅意03的入門版車型,是靠砍掉部分配置所帶來的低價,而不是競品所主打的“低價高配”。
并且緩慢的產品推新節奏也讓新車趕不上熱度,超過四個月的預熱時間,在市場諸多產品涌入的環境下,悅意03的拖沓讓其失去了熱點,并且目前諸多主流配置都需要后續更新上車,相比比亞迪、吉利等產品,競爭力缺失。
戰略搖擺:技術研發整合錯過窗口期
通過目前市場當中的主流產品來看,2023年左右其實是當下新能源與智能化技術的爆發期,市場當中目前處在頭部的新能源品牌都在當時抓住了技術的風口,進而在后續迎來了量的提升,但是對于一汽奔騰來說,戰略的搖擺不定導致其錯過了這一窗口期。
一汽奔騰官方稱要斥資百億來打造“悅意序列”,構建覆蓋平臺、三電、智能駕駛的全棧技術體系,但是通過目前的產品來看,其產品之上并沒有明顯的體現,一方面強調全部的自主研發,但是另一方面又依賴華為電機、鴻蒙OS、地平線芯片等外部技術,核心部件自主化率不足。這種“貼牌式創新”導致技術護城河薄弱,難以形成長期競爭力。
在2023年股改后,一汽奔騰決策鏈條縮短30%,但對比比亞迪、蔚來等新能源企業,其產品開發周期仍長達3年,錯失市場窗口。例如,悅意03的高階駕駛輔助功能要推遲至2025年才落地,而同類競品早在2023年已實現量產,2025年已經到了全產品矩陣的普及階段。
目前的國內汽車市場,新能源產品的滲透率已經突破50%,行業的競爭早已從增量爭奪變為存量絞殺,此時要拼的已經不光是價格,而是要做到差異化競爭路線,向悅意03所處的A級SUV賽道,競品已經超過30款。
此時一汽奔騰的差異化在哪?自研的優勢技術在哪?如果拋開產品去卷服務,其主打的“質保平權”“7×24小時極速響應”等服務創新,已被蔚來、極氪等品牌驗證為高成本模式,在持續虧損下恐難長期維系。
一汽奔騰,難掩生存焦慮
2025年一汽集團為自主品牌設定百萬銷量目標,其中奔騰需承擔20-25萬輛,但一汽奔騰缺乏爆款車型支撐的銷量目標被業內視為“空中樓閣”。
一汽奔騰的再度融資,本質是傳統國企在新能源浪潮下的掙扎縮影。盡管通過股改、技術包裝等敘事能夠暫時獲得資本青睞,但巨額虧損、技術空心化等問題仍未破解。當行業淘汰賽進入下半場,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一汽奔騰,或將成為央企改革試錯名單上的又一個注腳。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