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加密貨幣TOP100,6成未發布任何實際產品區塊鏈
據TNW8月15日報道,加密貨幣分析公司InvestinBlockchain對排名前100加密貨幣的產品開發工作進行了調查,發現60%沒有推出任何實際產品(能夠真正運行的產品)。在調查中該公司考慮了每個項目的當前狀態、發展規劃以及可使用功能。
這個比例讓人感到震驚,加密貨幣TOP100中,盡管籌集了數百萬美元的資金,6成還沒有真正向公眾發布一款可用的產品。
該研究將可用產品定義為可供公眾使用的產品,并且要求是每天都在使用。作者指出,前100名中的許多加密貨幣可以聲稱擁有可用產品,但根據本研究的定義,沒有使用案例或活躍用戶群的Dapp平臺不是可用產品。
除了Dapp,作者還研究了其他區塊鏈用例,例如支付協議和智能合同平臺。
當然,比特幣、以太坊、瑞波幣、恒星幣、萊特幣和比特幣現金等加密貨幣都擁有應用場景,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已得到了廣泛使用。
有趣的是,在擁有可用產品的40種加密貨幣中,大多數是支付系統(如比特幣或萊特幣),或智能合同平臺(如以太坊)。
需要說明的是,Invest in Blockchain指出,有很多公司的產品不一定符合這兩類中的任何一種,例如有爭議的去中心化預測平臺Augur。
值得注意的是,符合Invest in Blockchain要求的項目也不得不應對系統漏洞的嚴重問題。舉兩個例子:
匿名性加密貨幣Verge在攻擊者利用平臺漏洞竊取價值170萬美元的加密貨幣后,不得不采取“硬分叉”(hard-fork )方法來升級協議。
去中心化交易平臺Bancor在上個月遭受黑客攻擊后損失了價值1250萬美元的以太坊,凍結了被盜的代幣BNT。萊特幣創始人李啟威就此表示,如果一個交易所能凍結用戶資金,那么它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去中心化交易所。
再來聊一聊區塊鏈今年的開發進展,目前來看投資廣度有望繼續擴散。但從這項研究來看,在區塊鏈技術的實際應用方面,加密貨幣仍然占主導地位。
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些數字。這項研究表明,市值最高的100種加密貨幣中,有40種確實有可應用產品。那問題就來了,另60家加密貨幣初創企業沒有什么可展示的。
最近的另一項研究結果顯示,ICO項目在過去兩年的騙局中騙取了投資者近1億美元的資金。它也突顯出了另一個問題,對于那些已籌集資金、仍在繼續發展但沒有可用產品拿出來展示的初創企業,辨別真假很有難度。不過,可能這60種幣背后的團隊仍專注于擴大的用戶群體,因為這項研究并沒有對此進行調查。
然而,對于加密貨幣來說,擁有實際應用場景并不代表已完美無缺。從本質上來講,加密貨幣是應用型技術。如何擴大主流采用、如何提高交易速度和降低交易成本等等,仍是加密貨幣需要攻克的問題。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