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第八講:公鑰區塊鏈
王團長區塊鏈學院,與最優秀的區塊鏈人一起成長!
這里是王團長區塊鏈學院,與最優秀的區塊鏈人一起成長!今天給大家講講公匙。
點擊觀看視頻教程:名詞解釋第八講:公鑰
很多人聽到公鑰就覺得是一把大家都能使用的鑰匙,事實并非如此,公鑰不是鑰匙,而是1976年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的迪菲和赫爾曼提出的一種密碼體制。
這種密碼體制在加密學中又叫做非對稱加密體制,是對稱加密(使用用戶名與密碼)方式的提高。公鑰最早被用于數據的加密和解密,現在廣泛用于虛擬貨幣的存儲和交易。
公鑰是由私鑰生成的,但是無法通過公鑰倒推得到私鑰,公鑰的作用是跟簽名配合用來證明“我就是私鑰的主人”。公鑰和私鑰一起組成一個密鑰對,保存在錢包中,同時公鑰又能夠通過一系列算法運算得到錢包的地址。
在使用時,公鑰一般由本人公開,被他人獲取,一般有以下兩種情形,一是使用公鑰對數據進行加密,那么就只能用與之對應的私鑰進行解密;二是使用私鑰對數據加密,那么就只能用它生成的公鑰進行解密。
舉個例子:假如我有一個秘密需要告訴小明,但又不想被他人知道,那么我只需要用小明的公鑰對這個秘密進行加密,這樣他在收到后,用他的私鑰解密就能知道秘密是什么了,如果小剛中途截獲了這個秘密,但因為沒有小明的私鑰,所以是不可能解開秘密是什么的。
更進一步,假如我想讓小明知道秘密是我給他的,那么我只需要在發送前用我的私鑰對秘密進行加密,并且把我的公鑰一同發給小明就行了。這樣小明只能用我的公鑰才能解密,也就知道秘密是我發的了。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和傳統的用戶名、密碼形式相比,使用公鑰和私鑰交易最大的優點在于提高了數據傳遞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因為兩者一一對應的關系,用戶基本上不用擔心數據在傳遞過程中被黑客中途截取或修改的可能性。同時,也因為私鑰加密必須由它生成的公鑰解密,發送者也不用擔心數據被他人偽造。
但使用公鑰時,由于需要對信息進行加密解密,與傳統交易相比速度明顯慢上許多,效率也低。不過相信隨著區塊鏈的深度發展,未來一定能夠找到克服的方法,使得公鑰和私鑰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想要了解更多的區塊鏈知識,可以關注我們的公眾號:王團長區塊鏈日記,與最優秀的區塊鏈人一起成長!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