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網貸灰色面紗①:個人信息如何無感泄露,暴力催收埋隱患快訊
看似寬松的借款門檻,配合誘人的借款額度,想必很多朋友都收到過此類營銷短信或電話。
“額度提醒:您X月X日可申請的借款最高額度15800元,今日有效,點表單激活,審批為準”;
“申請成功,您尾號XXX約147869+50000元臨時額度今日可領”;
“最多可借20萬元,現金直接到卡,可靈活支用,以審批為準”……
看似寬松的借款門檻,配合誘人的借款額度,想必很多朋友都收到過此類營銷短信或電話。
并且,南都記者收集反饋并梳理各平臺投訴發現,很多用戶收到的類似短信,來自自己從未注冊或接觸過的平臺,甚至其從未注冊或使用任何金融機構或助貸平臺的網貸、貸款產品,還是會收到營銷、催收信息。
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2024年第二季度,非應邀商業電子信息用戶投訴中,涉及欠款催收、貸款理財推銷等金融類投訴占比62.6%,遠高于零售推銷類的4.4%、保險推銷類的2.1%、教育培訓類的1.3%。在第一季度,該數字更是高達73.7%。
南都記者注意到,除明確觸碰法律紅線,從不法分子手中購買個人信息外,更多網貸、助貸平臺利用用戶不注重個人隱私保護、或者急于申請貸款等心理,踩在灰色地帶,獲得了很多非必要授權,以此無節制地使用、傳播用戶信息,并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1
信息過度收集,埋下“暴力催收”隱患
基本所有的網貸、小貸平臺,用戶在注冊階段,就需要簽署一份個人隱私相關文件,名稱各不相同,可能叫做《隱私政策》《用戶個人信息保護政策》《個人信息對外提供授權書》等,用來獲得用戶的個人信息使用授權,或進行相關提示。
這些協議動輒數千、上萬,乃至幾萬字,信息量繁雜,再加上多年養成的互聯網APP使用習慣,較多用戶往往不會仔細閱讀協議內容,甚至未必會打開協議瀏覽,而是直接打鉤完成注冊。殊不知,隱患就此埋下。
網貸、助貸行業對用戶的信息收集本就相對全面。
一是手機設備信息,如設備型號、系統信息、運營商、標識符、系統版本;二是實名認證相關必要信息,如姓名、電話、身份證信息、人臉識別特征、相機相冊使用權限;三是以征信為核心的金融類信息,延伸至銀行卡信息、銀行流水、月收入、公積金、營業執照(小微經營貸)、緊急聯系人。
在此基礎上,打著提高額度、放款率,以更多指標進行風險評估,或者更加方便地提供服務等旗號,大多數業內平臺還會搜集用戶的位置信息、婚姻狀況、居住地址、公司地址、學歷、房產、車輛、芝麻信用分、有價證券、商業保險、納稅數額等。
客觀來講,上述信息中的大多數,確實屬于借款申請、審批、放款流程中的必要信息,或對具體業務開展存在較大幫助,但同樣有較多平臺,會要求用戶提供一些非必要數據,最典型的便是“通訊錄”。
某平臺技術人員介紹了兩種獲得用戶通訊錄數據的方式。
一是在相關整體授權協議中添加許可條款,用戶勾選同意該協議后,直接開啟權限;二是在填寫緊急聯系人時,彈窗提醒用戶是否授權提供通訊錄信息。該人士同時解釋,多年之前(約2021年之前),會有不少平臺采用第一種方式,“無感”獲取用戶通訊錄授權。而隨著《民法典》等法律體系的完善、個人信息保護意識的提高,第一種情況已經非常少見,大多數平臺隱私協議相關條款已經更新,行業發展愈加規范。
不過,南都記者發現,作為缺乏電腦、電子行業專業能力的借款用戶,很難真正識別平臺是否嚴格遵守約定,有沒有通過模棱兩可的表述,暗中獲得其通訊錄數據。而且,借款人也很難固定證據,以證明自己在選擇階段拒絕提供通訊錄信息,或緊急聯系人留的是誰。
以還唄為例。其在《用戶個人信息保護政策》中強調,“為了方便您快捷、準確地填寫聯系人信息、聯系方式,在您填寫聯系人時,我們會以彈窗的形式告知您,需要您開啟通訊錄權限,請您放心,獲取通訊錄權限僅為優化您的操作體驗,正常情況下我們不會聯系您預留的聯系人,僅會在您生產生借款逾期且無法聯系您本人的前提下,聯系您預留的聯系人以便協助提醒還款?!?nbsp;
截自還唄《用戶個人信息保護政策》
然而不久前,該平臺還發生了法院干警因不認識的老鄉欠款,接到數百個催收電話、短信的事件。且據當事人反饋,其老鄉稱緊急聯系人登記的是自己“老婆”而非該干警,但催收人員卻聲稱該干警被登記為緊急聯系人。此外,在各互聯網渠道,近期亦有較多借款人表示,自己的通訊錄親朋好友接到該平臺催收電話、短信。
無獨有偶,另有一家平臺恒小花,雖然在《隱私政策》中提及,“如您同意提供通訊錄及聯系人信息,您可以通過開啟通訊錄授權向我們提供您的通訊錄信息”,填寫緊急聯系人時,也確實可以在相關彈窗中選擇不授權通訊錄信息,但近期還是有該平臺借款人表示,自己逾期后,非緊急聯系人的通訊錄好友,同樣頻繁收到催款短信。
一網貸平臺則在其《敏感個人信息授權書》中,“本人充分理解并同意授權該平臺基于以下使用目的和范圍處理本人的敏感個人信息”的表述后,直接寫到了“通訊錄及/或聯系人信息”,強調“本人知悉并確認,由于該平臺可能獲取您通訊錄中的部分聯系人或您主動提供的聯系人個人信息用以達到處理目的,您向該平臺提供相關信息的,應當確保您的聯系人已知曉并同意上述處理畝地,否則您可能因此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2
一次授權,超百家平臺可用?
可以看到,基于行業的特殊性,網貸、助貸平臺搜集的信息十分全面,可以對目標進行深度畫像,一旦泄露,對這些用戶來說無異于在信息時代“裸奔”。因此,對這些信息的使用、傳播理論上應該高度審慎。
然而,實際情況往往事與愿違。
一方面,部分平臺向用戶索取了較長的授權期限或較高的授權效力。
例如普融花《個人信息查詢及使用授權書》顯示,“本授權書可在本人接受貴平臺(或其委托或合作的第三方)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多次使用,且無需另行授權”。該《授權書》還提出“本授權書經本人接受后即時生效,且效力具有獨立性,不因相關業務合同或條款無效或被撤銷而無效或失效”。
截自普融花《個人信息查詢及使用授權書》。
另一方面,在相關授權協議中,往往存在一系列許可條款,要求客戶在向平臺授權的同時,向該平臺的合作伙伴授權。甚至有些協議簽署后,會默認用戶同意向超百家機構、公司授權使用自己的個人信息。
如上述平臺之一的《人臉驗證授權協議》,有著“本人同意并授權該平臺向資金提供方進行借款申請時,為協助進行初步授信、借款審核,以及協助進行貸中管理和貸后管理中實現法律及監管要求,平臺可將本人的人臉識別信息提供給資金方”的要求,該協議同時強調“本人理解并明白,在本人簽署本授權書時,可能并無資金提供方向本人提供對應的服務”。而該平臺列出的資金提供方達48家。不僅如此,該協議還會讓用戶同意自己“可能”向18家引流合作方提供用戶人臉驗證信息。
實際上,今年8月,該平臺更新并一度公示了《個人信息對外提供授權書》《敏感個人信息授權書》,兩個協議所列可能分享個人信息的公司分別多達176家和142家。
恒小花平臺同樣典型。該平臺在填寫“個人信息”時,會提示勾選我已閱讀并同意《CFCA數字證書服務協議》《個人信用及相關信息查詢使用委托書》《征信授權查詢相關協議》《人臉信息用戶授權協議》,看起來只簽署了四份協議。但當點開《征信授權查詢相關協議》時,赫然又出現了十三份具體協議。
點開恒小花平臺《征信授權查詢相關協議》后的頁面。
換句話說,通過“子母協議”的方式,借款用戶以為自己簽署了四份協議,實際上至少簽署了十六份。當然,在這些協議中,用戶又默默地同意了該平臺向資金方、擔保平臺、征信機構、引流機構等眾多合作方提供自己的個人信息。
小花錢包則在《用戶隱私保護政策》中提出,“本平臺的某些產品和/或服務將由我們的供應商及合作伙伴提供,為此目的,我們可能會與第三方合作機構共享您的相關個人信息”,而這些合作方,赫然包括廣告、數據分析類及流量合作類合作伙伴,《保護政策》還直言,“我們可能會將根據您的信息提取到的特征所形成的用戶畫像與提供廣告、分析服務的合作伙伴共享,以幫助其在不識別您個人身份信息的前提下提升廣告及服務信息的精準度及有效觸達率?!?nbsp;
截自小花錢包《用戶隱私保護政策》
向多個平臺機構過度授權帶給用戶的惡果主要有兩個:一是個人信息變相“泄露”,很有可能接到其他平臺的推銷短信、電話;二是個人征信被反復查詢、留痕,降低了以銀行為主的主流金融平臺借款成功的可能性,即俗稱的“征信花了”。
在獲得用戶一系列個人信息使用授權的同時,平臺還在盡可能地減少自身責任。
以上文所提“獲取通訊錄權限”為例,幾乎所有平臺都會讓用戶確保在提供聯系人方式時已經獲得了聯系人同意,同時強調“若未經同意,我們與您的聯系人進行聯系所發生的風險及責任將由您承擔”。但很顯然,從實際情況來看,鮮有用戶會注意到類似條款。
既然《互聯網金融貸后催收業務指引》等法律法規已經明確禁止了“爆通訊錄”等行為,那未來是否可以不再主動(包括彈窗詢問)收集通訊錄信息,且填寫緊急聯系人時,向被填人員進行短信告知并確認(總比親戚或朋友違約后被頻繁騷擾好得多),從根源上減少第三方被騷擾的可能。就上述疑問,南都記者與多個平臺進行了交流,不過并未得到明確答復,平臺方更多是強調自己目前“合法合規”。
南都記者則發現,在部分平臺相關協議中,有著“在您向我們提供緊急聯系人信息后,您同意我們對此真實有效性進行驗證,包括向第三方技術服務商提供緊急聯系人電話進行在網狀態監測”的條款,換句話說,這些緊急聯系人的信息被“無感”泄露了。
除此之外,普融花平臺在《個人信息查詢及使用授權書》強調,“本人已被明確告知提供上述信息可能會給本人帶來財產或信用損失,以及其他可能的不利后果包括但不限于采集這些信息對本人的信用評級(評分)、信用報告等結果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以及該等信息倍信息使用者依法提供第三方后被他人不當利用的風險,但本人仍然同意授權依法成立的征信機構或大數據服務機構采集這些信息?!?/p>
某網貸平臺要求用戶表示,“本人理解并明白,由于存在各種各樣的惡意手段,即便被授權人盡力采取上述措施,本人的信息仍有可能被泄露、損毀或滅失。該平臺對此不承擔任何承諾或保證?!?/p>
此外,南都記者梳理的基本所有平臺都會為法律訴訟打支“預防針”,在各文件中強調,若個人與平臺因個人信息保護政策引發爭議,雙方同意將爭議提交給該政策訂立地或被告所在地(基本就是該平臺的大本營)法院訴訟解決。
3
“盤外”陷阱隱蔽,須時刻小心分辨
個人信息“泄露”問題并不僅僅出現在平臺注冊、申請階段,還存在其他一些不易察覺的方式。
首先是新手機號。
不少手機號原主人在注銷手機號(或自動注銷)前,在較多平臺進行了借貸,甚至已經出現逾期,處在被催收狀態。那么新用戶申請這些手機號后,依舊會接到大量營銷、催收短信及電話。
其次是名稱、圖標相似的平臺。
如名為小兔優品的平臺,在黑貓、小紅書等被較多用戶投訴,稱其存在強制下款、超利貸等現象。由于該平臺名稱與另一家規模較大的平臺名稱很接近,因此很多借款人混淆了兩者,最終踩坑。
再者是黑灰產。
由于暴力催收現象普遍,有不少借款人自發分享一些成功的反暴力催收案例或方法,但同樣存在別有用心之人,看準逾期者焦急的心態,以協助催收、提供部分不上征信的借款平臺信息等方法,引誘目標用戶提供個人信息,或在更多“黑網貸”平臺申請借款,越陷越深。
整體來看,從最初的野蠻生長,到一輪輪專項整治,網貸(小貸)、助貸行業法律體系逐步完善,行業發展逐步健康,并且,隨著《小額貸款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等新的法律法規漸次落地,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灰色地帶有望被進一步壓縮。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