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車受寵,smart“掉隊”快訊
然而,面對持續發旺的市場,曾經的精致小車smart,卻偏離了軌道。
當下的小車市場,正殺瘋了。
乘聯會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A00+A0級經濟型電動車市場環比回暖,其中A00級批發銷量達17.5萬輛,同比增長31%,環比增長9%。此外,在銷量超過1萬輛的19款新能源轎車中,小型和微型車占據了8款車型。小型車比亞迪海鷗和微型車五菱宏光MINIEV位居前兩位,11月銷量分別為5.61萬輛和3.48萬輛。
然而,面對持續發旺的市場,曾經的精致小車smart,卻偏離了軌道。
最新數據顯示,11月,smart整個品牌的銷量為3889輛,甚至不如比亞迪單款車型的表現。而前三季度中,其成交量始終在平均單月3000輛左右徘徊,其中2月份只賣出了756輛,幾乎創造了整個品牌的歷史新低。
“陌生又熟悉”。或許是近年來市場對于smart最直觀的感受。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smart品牌是奔馳于1998年發布的一個小型車品牌,此前僅聚焦微車市場生產兩座小車,因為奔馳的品牌加持、有創意的設計以及較高的可玩性受到年輕消費群體的青睞。2020年,吉利開始與奔馳合作運營smart品牌,并推動后者向電動化轉型。轉型后的smart不再局限于微型車,而是向主流市場尋求突破,進入“大車時代”。
“smart不再是我熟悉的可以隨意側方位停車的小車品牌了,它長大了。”
為了躋身主流市場,smart放棄了家族原本的設計風格,進行了全面革新,但市場上并沒有看到smart全新品牌的“換道”成功,甚至有些顧此失彼的意味。
眾所周知,smart新入局的緊湊型SUV領域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最為激烈的細分賽道之一。而難言“性價比”的smart,與眾多同類型國產新能源汽車相比并沒有突出的優勢,且在新能源市場之中,奔馳的光環也不再是加分項。
此外,雖然變大的smart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市場,但也做了“違背祖宗”的決定,失去了曾經的情懷:對于那些真正喜歡小smart死忠粉,并不會輕易接受變大后的smart。扉旅汽車查閱數據顯示,2023年,smart國內累計銷量42292輛,尚不及頭部新造車企業一個月的銷量,在換道而來的新能源市場中依舊“小眾”。
而鑒于銷量的低迷,此前曾宣稱“不降價”的smart,今年也不得不“變相”降價。
要知道,有著豪華標簽的Smart始終堅守著品牌溢價,其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smart不會參與價格戰,品牌價值和優勢是smart的核心競爭力,價格戰對于品牌定位來說是一種消耗。”
但隨著車市價格戰的不斷升級,不降價的Smart不僅沒聲量,更丟了銷量。今年3月份,smart旗下兩款車型精靈#1和精靈#3的總上險量僅有1721輛,同比暴跌70.44%。
基于此,smart再次打破“原則”。4月,smart借著推出改款新車的名義分別對精靈#1和精靈#3進行了2.4-5.6萬元不等的降價。但市場并沒有“買賬”,降價當月,smart的總上險量僅有1642輛,同比下滑4.59%。
究其原因,也被擺在明面:其一,15-20萬元的售價區間,與國內同級別車相比仍不算便宜,如比亞迪元Plus,起售價為11.98萬元,頂配的售價甚至都比smart兩款車的最低配還低。在這樣差價面前,選誰似乎不言自明。
其二,在當下不斷內卷的車市中,幾乎新上市的車型都在主打800V平臺與充電速度、8295座艙芯片與城市導航輔助駕駛,倘若smart在產品創新、續航等方面沒有突出的亮點,那么對于用戶的吸引力顯然是有限的。畢竟僅靠一個品牌標識而沒有出色的產品力已難以打動消費者。
因此,再次打破“人設”的smart不僅未能換回銷量,還傷及了口碑。
根據國內第三方投訴網站數據顯示,有近百位smart老車主集體投訴:smart大幅降價,嚴重損害老車主權益。而廠家降價增配卻未對老車主做出任何補償,例如座椅和方向盤加熱功能還需自費開啟,這些做法令車主及潛在車主對品牌的好感度驟降。
降價未能換回市場,smart再度發力產品“變大”。
如今,為了獲取更多市場,主打小型車的Smart把車越造越大,并發布了旗下有史以來最大、最方正,同時也是最野性的一款車型:smart精靈#5。隨之“長大”的還有定價,最便宜的標準版限時價格為22.99萬,最貴的是叢林之境限量版,價格為36.80萬。
從市場定位來看,精靈#5所在的中型純電SUV市場體量超過了600萬輛,是緊湊級純電SUV市場的五倍。但體量大也意味著競爭激烈,對于毫無根基的smart而言,并非易事。此外,“膨脹”的價格,也讓不少用戶望而卻步。
更值得一提的是,精靈#5的硬派風格也徹底沒了smart的影子。盡管此前的精靈#1和精靈#3不像燃油時代的smart那么“迷你”,但至少保留著過去那種“精致小車”的調性。而精靈#5,則完全告別了此前的調性了。
事實上,不甘心局限于以往的精致小車定位,想要向上拓展品牌邊界、進入更加主流的中型SUV市場未嘗不可。只是,為了追求銷量徹底違背了自身此前的品牌調性,這真的值得嗎?今年年初,smart定下了“保5萬輛、爭6萬輛”的銷售目標,但截至前11月,其累計銷量約2.9萬輛,以最低KPI來看,僅完成58%,儼然注定了“難以如愿”。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