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的逆天改命與順勢而為互聯網+

雷軍造車是屬于順勢而為還是逆勢而為?
雷軍年度演講前,朋友李翔提了一個問題:雷軍造車是屬于順勢而為還是逆勢而為?評論互動區有一個總結,很有意思,叫“順勢逆襲”。
大致意思是產業趨勢下小米從手機到IOT再切入汽車,是戰略的必然,不過,小米入場的時機不太好——小米造車一開始覺得是“晚班車”,后來發現是“末班車”。
不過仔細聽完雷軍“勇氣”演講后發現,“順勢逆襲”的分析框架與雷軍的個人總結恰好相反:小米造車的確是產業進化的必然,但促成雷軍做這個決定的卻是偶然事件——美國對小米的一紙封殺令——當然,經過小米的申訴最終美國政府也被迫也取消禁令。至于時機晚不晚是相對的,按雷軍說的,“汽車是百年賽道,只要真心想干,任何時候開始,都是最好的時機”。
小米做手機,是“早班車”,是順勢而為,小米造車卻是“末班車”,需要逆勢突圍。
小米創業做移動做手機的時候,雷軍有些時不我待的急迫,小米像是一頭闖進瓷器店的公牛一樣,小米的角色是顛覆者,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疾如風,掠如火。
造汽車,算小米的二次創業,也是雷軍最后一次創業,雖然雷軍說押上了一生全部的聲譽和成就,難度很大,挑戰也不小,但從小米汽車進展來看,整體節奏卻是不疾不徐,雷軍很是從容,甚至很享受。
小米創業的之際,雷軍正不惑之年,宣布造車時,雷軍剛好跨入知天命之年。時過經年,心境亦有差異。在我看來,做手機的時候,雷軍更多的是想要證明自己,有一口氣,點一盞燈,造車的時候,雷軍身上更多的是責任感和使命感。
從見自己到見天地,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我一位朋友說,從做手機到造汽車,市場情緒也在起變化。做手機的時候,雷軍名滿天下,小米謗亦隨之。小米造車,爭議還是有,卻是零星的,更多人的情緒總和是希望雷軍和小米汽車能夠成功——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企業或企業家群體,大浪淘沙一般,雷軍是少有的還堅持活躍在一線的大佬,并且是網友可以調侃,跟網友溝通但又很成功的科技大佬。
有人調侃雷軍是“行走的廣告牌”。這是個很有趣的事實。雷軍幾乎無時無刻不是為小米代言,公眾對此習以為常,甚至津津樂道。商業上的成功固然是重要前提,更重要的可能還是態度——雷軍的解釋是:
“避免被神化,努力獲得者真實,愿意露怯。公眾喜歡看爽文,但只要真誠、勤奮就夠了”。
持續的曝光,也容易造成某種誤解,很多人認為雷軍最厲害的是營銷。甚至某些領域的對手也會推波助瀾,把雷軍推向“營銷之神”的尷尬位置。其實雷軍一直是工程師,雷軍寫過代碼,但真正厲害的是系統科學與工程。現實往往很幽默,有的人是做營銷出身,對外做廣告時口號是“掌握核心科技”,雷軍是工程師出身,卻被認為是最擅長做搞營銷。當然,這樣誤解并不妨礙雷軍繼續真誠和勤奮,他的真誠和勤奮,很有感染力,跟他的閱歷有關,也因為個人修煉——搞高科技的雷軍有很傳統的一面,他的底色是“小鎮青年”,“小鎮做題家”,這或許也是雷軍喜歡也擅長走群眾路線,有群眾基礎的原因之一。
你以為雷軍是爽文男主,但其實這更像是“野百合也有春天”。
雷軍信奉王陽明的學說,真誠和勤奮,正是“誠意正心”,“知行合一”,“事上磨”的篤行。王陽明心學是解讀雷軍的一個鑰匙。為了造好車,雷軍決心很大,不厭其煩地從零開始,從基本功開始,做了諸多細致入微的重復和努力:比如,約談了300多人的工程師,看公司車庫員工買什么車,重新自己開車,親自駕駛體驗工程師認為的好車好在哪里,看賽車電影,考賽車駕照,參與汽車冬測和夏測,寫了20多萬字的試駕筆記…
小米董事為什么會說,小米造車的必須前提是,雷軍要親自帶隊。也因如此。
如果不造車,小米可能更IBM、惠普、摩托羅拉、諾基亞這些曾經風光一時的明星公司一樣,會慢慢地變成一家很普通的公司,泯然眾矣。小米可能還是世界五百強,但大概率不會在舞臺中央了。從業多年的雷軍自然是見慣了時代變遷和商海浮沉的,要知道,金山公司就有36年歷史了,金山之外,雷軍還做過卓越,投資過UC、凡客、理想、小鵬等等一系列公司,所以雷軍才會感慨:
“沒有企業能始終站在舞臺中央,小米更渴望成為技術引領者。花無百日紅,最重要的是,不能停下進步的腳步”。
“不能停下進步的腳步”,也是雷軍的真實寫照。熟悉雷軍的人,對他最直接的感慨就是,雷軍的學習能力,雷軍一直在學習,一直在進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雷軍的認知半徑也一定會是小米公司的成長半徑。
小米手機吃過的虧,最終成了小米汽車的經驗。
小米創業,做手機,是順勢而為,借著移動互聯網的大勢,急風驟雨,小米手機本質上是“商業模式創新”,如同福特T型車一樣,那時候雷軍練就的是“乾坤大挪移”和四兩撥千斤的太極拳,小米手機創業之初,商業模式上的創新,有金山、卓越、凡客、UC等等公司的招式和身形;二次創業,造車卻是逆勢突圍——小米的策略是守正出奇,小米汽車的創新是踏踏實實回到核心技術層面,沒有走捷徑,雷軍帶著團隊踏踏實實練伏虎羅漢拳。
創業做手機時,用的是巧勁,二次創業造汽車,下的是笨功夫。按照曾國藩的心法,是結硬寨,打呆仗。曾國藩也是信奉王陽明心學。
小米宣布造車,從外部時間來看,的確是“晚”,但從雷軍的心境和小米的內部來看,卻也還好,時間剛剛好。特斯拉是在2014年宣布專利開放,由此直接促成了國內新能源汽車雨后春筍一般涌現,像小鵬、蔚來、理想等都是在2014、2015前后成立的。那時候小米手機正經歷創業以來第一次挑戰,小米確定造車,是在2021年,是在公司上市之后,小米手機也逐漸站穩高端市場后——從2015年手機業務遭遇瓶頸到2018年上市,再到2021年前后站穩高端,這個跨度周期,小米手機其實在不停的補課,尤其是技術研發上。有了小米手機經驗或教訓,也就有了小米汽車的戰略和運營的迭代升級,所以小米汽車一上來就從核心技術做起,十倍投入,守正出奇,足夠從容。
如果說,小米手機是出奇守正,那小米汽車則是守正出奇。
成功是成功之父,成功也是失敗之母。很多大公司的二次創業都以失敗告終,因為容易形成路徑依賴,有認知錯位,有慣性思維,還有偶像包袱。從小米手機到小米汽車,雷軍固然有其傳統的延續,但更多的其實是對過往的顛覆。這種顛覆,始于起初,不斷渲染——比如,小米汽車要投入100億美元,但不獨立融資,比如雷軍親自帶隊,要押上一生的聲譽和成就,等等。這一系列“破釜沉舟”的策略,是營造“向死而生”的形勢,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按小米話語體系,以前叫把自己逼瘋,在演講中,雷軍是這么說的:
“破釜沉舟的勇氣,才是我們沖出重圍的關鍵”。
年度演講,雷軍說的是勇氣,觀眾聽的是奮斗,我看到的是光。
借用雷軍的話,祝福所有人:
愿你永遠擁有披荊斬棘的勇氣和勇往直前的信心!
勇氣和信心在當下顯得彌足珍貴。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