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觸達能力,談何「普惠」?金融

無論是通過社交體系、金融科技,還是和銀行端的對接,微眾銀行都是在通過更為務實理性的方式,推動用戶真正享受到金融服務,這種快速「觸達」的過程,也就是普惠金融真正得到實現的過程。
文︱李安嶙
互聯網金融發展至今,幾乎所有參與的玩家都在談論「普惠金融」這個詞匯。尤其是在消費金融這個層面上,「普惠」代表著所有人都能夠享受到互聯網金融所帶來的平等和便捷服務。
普惠金融的目標當然很重要,但普惠之后更需要能夠「觸達」。所謂「觸達」,也就是說,用戶要能真正便捷地享受到互聯網金融的服務,還需要讓用戶能夠真正看得見摸得著,沒有太多的障礙和門檻。更直白的說,互聯網金融服務,沒有真正的「觸達」就不會有真正的普惠」。沒有真正的「觸達」,也就是簡單的傳統金融觸網而已。
依靠社交體系連接人與人
「觸達」從第一個層面來講,就是必須要具備連接最廣泛用戶的能力。
互聯網金融的參與者們大多都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展開連接,以此爭取用戶。但是我們現在會看到,有一些互聯網金融產品其推廣并不是通過互聯網渠道來完成的,而是僅僅通過成本高昂的線下廣告等方式來完成。這種方式成為了大量企業和產品的通常做法。
但是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不是如此,如果僅僅采用傳統的方式來兜售線上的商品,那就完全失去了互聯網金融的本意,可能只是新壇裝舊酒而已。在今天的互聯網金融行業中,依靠強大的「觸達」能力來真正觸及用戶,可能才是互聯網金融的應有之義。
事實上,你去看今天做的好的互聯網金融,基本都只是通過互聯網的方式來實現最廣泛的連接。微眾銀行這樣的互聯網銀行沒有網點,沒有柜臺,僅僅是通過互聯網的能力觸達更多的客戶,實現「普惠金融」的目標。
觸達能力與社交影響力有很大的關系。微眾銀行的背靠著騰訊,將銀行業務嵌入到騰訊系龐大的社交應用場景當中去,依靠微信、QQ本身的一些客戶用互聯網技術觸達海量用戶,讓極其便捷的銀行服務延伸至傳統銀行難以覆蓋的中低收入客群,逐漸構建起了自己的產品體系。這種「觸達」的思路才是真正的互聯網金融該有的路徑。
因為,依靠社交體系連接人與人,這才是普惠金融在「普惠」二字上能夠做到的最基本的邏輯。
科技讓金融服務更便捷安全
「觸達」的第二點要義則是通過技術,尤其是金融科技(Fintech)的技術,讓現在的金融服務變得更加便捷安全且可靠。
互聯網金融通過互聯網的方式來展開各種服務,但是今天有大量產品為了在風控層面把關,反而讓現在的互聯網金融服務變得更為復雜。現在一系列的認證往往阻擋了很多用戶真正觸及服務,這也就是我們前文中所說的「新壇裝舊酒」。你常常會看見,用戶在獲取互聯網服務的過程中,往往還要在線下網點經過漫長復雜的「簽字畫押」的認證過程,這種做法固然是出于風控的考慮,但也在某種程度上說明,這種互聯網金融是偽互聯網金融,缺乏真正的核心技術競爭力。
對于真正具備Fintech思想,具備金融科技實力的企業而言,風控都是基于技術來完成的,觸達用戶的能力依托這種技術會顯得十分便捷。對于微眾銀行而言,客戶通過微眾銀行APP開立個人銀行賬戶時,要通過人臉識別,整個流程不超過140秒,只有全部信息與中國人民銀行的聯網核查信息一致時,開戶才能成功。后臺客服人員會實時審核客戶的開戶需求,客戶可以在任何時間辦理。
而這樣一套流程都是技術層面的,它和人臉識別、大數據核算有著很大的關系。騰訊優圖自研的、世界領先的人臉核身技術,加上完備的「異步審核」流程和「便捷可靠的在線視頻」補充核身,建立了一套高準確度的閉環式「遠程人臉核身服務」。這一系列的技術在風控層面的運用也僅僅只是冰山一角。對于微眾的Fintech而言,已經展現了強大的「觸達」能力。
只有簡單快捷才能真正做到「普惠」,只有快速觸達才能讓「普惠」的含義得到真正發揮。就像科技圈常說的那句話一樣,真正的科技是讓人感受不到科技的存在,這種觸達的過程沒有任何障礙和門檻而言,才是真正的技術的魅力。
迎合現代人的投資理財需求
對于現代人而言,投資理財的需求往往都是比較靈活的,這部分費用往往一般同時用于結算、理財、消費,都是相對較為短平快的理財需求。
想要更方便地觸達,就必須和銀行方面有著更暢快的溝通和對接。而在去年年底的時候,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對個人銀行賬戶實行分類管理,分為Ⅰ類、Ⅱ類、Ⅲ類賬戶,不同類別的賬戶有不同的功能和權限。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銀行Ⅱ類賬戶具有相對完善的存款、理財投資、消費支付等功能,相對而言,比較便捷。對普通用戶而言,銀行Ⅱ類賬戶較為實用,而且需求量巨大。
打一個最簡單的比方,如果用戶并沒有現金存取意愿,只有投資理財、小額消費和繳費支付需求,那就不必像以往一樣到銀行網點排隊,只需通過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等電子渠道開立Ⅱ類賬戶就行。目前來看,微眾是Ⅱ類賬戶,這類賬戶迎合了現代人對投資理財的需求,能夠更加便利的服務和觸達客戶。
也就是說,微眾銀行在銀行端就已經有了較為充分和完整的對接,能夠幫助用戶便捷地完成日常理財的過程。這種基于銀行端的接觸能夠讓用戶更方便地完成資產和金融產品的「觸達」。
寫在最后:
之所以一直談「觸達」,就是因為「觸達」能夠讓用戶真正接觸并且達到普惠金融的目的。無論是通過社交體系、金融科技,還是和銀行端的對接,微眾銀行都是在通過更為務實理性的方式,推動用戶真正享受到金融服務,這種快速「觸達」的過程,也就是普惠金融真正得到實現的過程。
李安嶙,互聯網觀察者,知名專欄作者,自媒體。
他是閱讀量超過1億的專欄作者,文章見百度百家、新浪科技、網易科技、搜狐客戶端、今日頭條、一點資訊、虎嗅、鈦媒體、界面新聞、藍鯨TMT、艾瑞等國內數十家頂級專欄,文章轉載與商務合作加個人微信號:lianlin8866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