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瘦身”求生:閉店潮下,上市計劃能否成為救命稻草?快訊
在零售業的浩瀚星空中,屈臣氏曾如一顆璀璨的明星,引領著美妝零售的潮流。
在零售業的浩瀚星空中,屈臣氏曾如一顆璀璨的明星,引領著美妝零售的潮流。然而,時過境遷,這顆明星如今卻似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成為了供應商與消費者共同“嫌棄”的對象。
市場傳出的屈臣氏重啟IPO計劃的消息,仿佛一劑強心針,試圖喚醒這個沉睡已久的巨人。然而,令人唏噓的是,這一雄心壯志背后,卻是屈臣氏在中國市場連年不振的業績。門店數量從昔日的輝煌擴張到如今的頻繁閉店,業績下滑、品牌老化,這些問題如同一座座大山,壓得屈臣氏喘不過氣來。
數據顯示,2022年,屈臣氏中國關掉了343家門店,門店總數跌破4000家。平均來算,這一年,屈臣氏中國內地幾乎一天關閉一家門店。到了2023年上半年,屈臣氏中國區門店數量進一步縮減至3780家。
屈臣氏的自營品牌曾是其利潤的重要來源,毛利率高達60%左右。然而,這些高利潤產品卻成了銷售人員難以推銷的“燙手山芋”。消費者對于自營品牌的認可度不高,銷售人員為了完成銷售指標不得不費盡口舌,但效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這不僅影響了員工的收入,更讓屈臣氏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在消費者端,屈臣氏的價格貴、銷售“黏人”等問題被頻頻吐槽。即便是在商場一樓的便利位置,也難以吸引年輕消費者的目光。在黑貓投訴平臺,關于“屈臣氏欺騙消費者辦會員卡”的投訴也舉不勝數。許多消費者表示并不知曉辦理會員卡需要支付會員費,且成為會員后發現購買的商品價格并不優惠,甚至高于品牌線上自營平臺。
在供應商端,屈臣氏同樣不受待見。回款周期長、銷售額不佳等問題讓許多品牌望而卻步。即便是一些已經合作多年的品牌,也紛紛尋求與絲芙蘭等更受年輕消費者歡迎的平臺合作。
面對市場的巨大變化,屈臣氏亟需加強數字化轉型以應對挑戰。然而,目前屈臣氏在數字化方面的進展并不盡如人意。線上銷售渠道雖然有所優化,但線下門店的冷清依舊難以改變。此外,屈臣氏還需要優化產品結構和供應鏈、提升門店體驗以及強化品牌建設等多方面努力才能重振旗鼓。
屈臣氏從昔日的零售巨頭淪落到如今的“兩頭嫌”境地,其背后的原因復雜多樣。市場環境的變化、消費者購物習慣的轉變以及自身經營策略的失誤都是導致其困境的重要因素。然而,無論如何,屈臣氏都需要正視問題、積極應對挑戰,才有可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重新找回屬于自己的位置。否則,昔日的輝煌或將永遠成為歷史的記憶。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