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還能打硬仗嗎快訊
現在京東與拼多多的市值分別為400億美元和1900億美元,拼多多從一個京東變成了五個京東。
現在京東與拼多多的市值分別為400億美元和1900億美元,拼多多從一個京東變成了五個京東。
2022年底,劉強東重提建立京東“低價心智”,“低價是京東過去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以后也是唯一基礎性武器。”
2023年底,京東釋放出兩個消息。先是劉強東在內網指出,公司正面臨諸多問題,希望兄弟們不會躺平。兩周后,京東宣布給采銷等一線業務人員大幅漲薪。
這透露出的信息不難解讀,一方面集團對于過去一年戰略執行的情況不甚滿意,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對于京東采銷直播間在雙十一中表現的認可。
從京東執行低價戰略這一年的情況來看,對于京東的管理層,重新回歸的創始人給出的題目,仿佛一個黑盒,因為對于2022年的京東來說,低價實在不是優勢,如何實現需要自己去解題。
而且,劉強東還給出了一個公式,(產品+服務)/ 價格>>用戶預期。也就是最終的結果是通過低價來提升用戶預期。
這一年來,京東十分努力,“百億補貼”、“春曉計劃”、下調包郵門檻、推出僅退款等各種舉措頻出,管理層也經過兩輪換血。
從結果來看,最像樣的低價供給僅有京東采銷直播,這和最初的計劃不一樣。
一年前,京東與拼多多的市值分別為900億美元和1000億美元,現在已經變成400億美元和1900億美元。拼多多從一個京東變成了五個京東。
01
京東直播為什么又行了
時間倒轉回一年前,估計京東內部也很少有人能猜到,低價戰略的突破口出現在直播間。
京東直播起步不晚,和淘寶一樣,都是在2016年就已經開始嘗試,幾年間經歷了與張紹剛、池子等明星合作,董明珠、王自如等KOL帶貨等種種努力,都沒能將這塊業務拉起來。根據國盛證券發布的報告,在統計的MCN機構中,2021年只有4%的機構選擇京東平臺直播帶貨。
直到去年618羅永浩入駐,才算有了一點聲勢。
2023年9月,李佳琦直播中懟網友登上熱搜,懟李成為各種品牌直播間的流量密碼。京東直播命運的齒輪轉動了,成為這一輪琦難財中,最讓人意外的獲益者。
第一波流量來自琦難財,借勢營銷做得好。京東自焙組采銷在朋友圈曬律師函喊話李佳琦“二選一”、家電負責人質疑李佳琦全網最低價,一套組合拳打下來,喊著“價低李佳琦”口號的京東自營采銷直播間上線,已經是萬眾矚目。
京東直播此前做得不行,和這次采銷直播快速起量,原因都一樣,就是低價。
最初挑戰李佳琦,就是在自營店把直播間同款產品打了個五折,才引來了品牌的律師函。直播間里,也是簡單粗暴的打出全網最低價。李佳琦直播賣4599的學習機,京東采銷直降1500元;OLAY浴液也比別人便宜30元,還有采銷在直播間送了100臺電視機。
這和當年京東與家電線下店的價格戰路子完全一致,派出穿著紅馬甲的采銷人員去比價,只要發現比京東便宜的商品,馬上降價。
不過,當初的家電線下連鎖,打一個少一個,現在的直播間可是打不完。而且,當初打價格戰時,是整個公司來承擔成本,這次是由采銷部門掏錢補貼。
京東采銷直播間目前粉絲量與其他平臺的頭部主播差距明顯
這種靠補貼的價格優勢當然不可持續,何況采銷直播號稱“無傭金、無坑位費、無套路”三無模式。
但是京東還是肯定了采銷自下而上的創新。對于京東來說,采銷直播也許有更重要的意義。雙11期間,京東采銷的觀看人數達到了3.8億。來自京東App之外的流量,正是京東低價策略的最終目標。
除了漲薪,集團更大的認可來自于跨年活動。今年京東獨家冠名了湖南衛視芒果TV跨年晚會,與晚會同頻進行的京東采銷直播間,觀看人次超1億。
02
低價策略的混亂與搖擺
劉強東怒斥高管事件已經一周年了。他帶著自己的低價戰略強勢回歸后,徐雷、辛利軍相繼去職,組織形態打散重組,全面擁抱平臺生態,京東經歷了傷筋動骨的一年。也該是時候對京東這一年有個評判了。
我們在2023年的稿件中,曾著重強調了劉強東對于消費市場的敏感度,他在22年就察覺到了這個問題,“低價”不是可選項,而是消費市場遲遲難以復蘇倒逼的必選項。
當時在消費升級道路上載歌載舞豐收了兩三年的京東,自營生態已經成熟而茁壯。而要真正實現劉強東“全面低價”的改造目標,自營生態勢必要進行重塑。這就埋藏下京東改革的最大地雷。
我們可以明確觀察到京東低價策略重點遷移的時間線。
第一季度到第二季度,京東的步調是“拼多多化”。
先打出了“百億補貼”的旗幟,京東內部直接提出,商品價格要對標拼多多。
但這一先頭戰的聲勢到Q2很快就降低了。據據久謙中臺檢測的數據,3月29日到4月4日一周蘋果產品在百億補貼銷售額中占比達到32%;6月14日,蘋果SKU數量從3月的102個減少到了83個,原來的蘋果專區也換成了電腦專區。京東百億補貼與拼多多同款商品中,京東價格更低的只占低兩位數。
也就是說京東的“百億補貼”更多是占了一個營銷的名頭,而真金白銀的補貼變得非常有限。
京東百億補貼頁面最新的狀態,手機類目已經沒有iPhone
而與此同時,百億補貼只是表,發展POP平臺生態才是里。
為實現更豐富的低價供給,京東大力招攬3P商家(第三方商家),降低了入駐門檻(0元開店等),取消了自營和3P商家的部門區隔,精簡了自營品類,自營采銷分離,將剩余的資源坑位出讓給了3P商家,推進自營和3P商家流量平權。
從財報數據上看,京東的平臺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廣告傭金和物流收入噌噌上漲。Q2京東新增商家數量同比增速達到417%,服務收入同比增長30.1%至541億元;Q3商家數量同比三位數增長,服務收入524億元同比提升12.7%。
京東管理層也在Q3電話會上保證了平臺化戰略的延續性,“隨著第三方商家進入,低客單價訂單的增長加速,預計未來3P的GMV在營收中的占比會越來越大,甚至超過自營”。
但從全局來看,平臺性收入Q3獲得低雙位數增長的同時,自營的商品收入卻同比下滑0.9%。盡管不絕對構成因果關系,但這場“奪回低價心智優勢”的戰爭,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京東自營業務和平臺業務互相侵蝕的內耗戰。
03
靠POP賣家能行嗎?
拉低價格的任務,一度被全盤交給了第三方POP商家。
前京東零售CEO辛利軍此前的解讀是,京東的策略是分層的:對于追求品質的消費者,主要靠自營扛起大旗;對于價格敏感型消費,靠第三方的POP商家,去拉低價格。
劉強東也曾在內部會議上指出,“自營產品的底線是不要貴太多,但POP商家要能與外面的平臺競爭低價。”
雖然幾經人事調整,但這個策略并沒有改變。在Q3財報會上,許冉表示會延續此前的戰略,整體零售戰略在方向上不會有大的變化。
據晚點LatePost報道,未來整個京東大盤計劃實現POP商家占比超過60%。
自營與POP實現低價的路徑不一樣,自營要把供應鏈的水份擠出來,就要靠采銷談判,將供貨價格打下來。這些合作伙伴多為品牌方,當然不希望亂價,而是盡量保持每個平臺價格一致。
今年許多品類的經銷商在拼多多上清尾貨,這個紅利京東就吃不到。
POP商家帶來的價格競爭力,平臺可以通過推薦機制來激發。京東零售生態策略部負責人江鍵東在“618”前的商家大會上稱,京東推出OneBox、價格星級兩個機制,商品在同品中價格的競爭力越大,越有可能獲得更高流量的曝光。
不過,京東在這方面落后得有點多。阿里和拼多多上的商家分別超千萬和800萬,京東只有不足百萬平臺商家。
2023年,由于二選一被破除,京東POP擴張迎來新機會。2023年初,京東推出“春曉計劃”,通過降低開店門檻,扶持更多個人、個體戶等特色商家入駐,并引進廠牌、白牌等產業帶商家,以豐富平臺低價商品的供給。
為了召集新店家,甚至開始面向大學生開拓
今年一、二季度,京東新增商家數量同比增長分別為240%,417%。三季度沒有繼續披露具體數字,財報會上的回應是整體商家數量同比保持三位數的速度增長,這一表述似乎暗示增速大概率已經回落。
POP平臺擴張的天花板目前還沒有到來,不過一年的調整下來,京東在電商行業中的位置更腹背受敵了,淘寶和抖音商城同時段大規模搶中小商家、打低價牌,京東的POP戰略變成了一場減損了特殊性,需要面向更長期的拉鋸戰。
04
京東低價為什么最難
在采銷直播出圈前,京東去年另一項最引人矚目的低價策略是百億補貼。
拼多多以百億補貼形式開展的平臺升級,過去幾年對京東形成了極大沖擊,許多老用戶們在購買數碼產品前,習慣了先在兩個平臺上比比價,最終選擇了更便宜拼多多。和絕對的低價比起來,物流速度什么的都能將就。
在低價戰略之下,京東于3月份上線了百億補貼。京東集團前任CEO徐雷曾表示,百億補貼在拉新及提高老用戶活躍度上,收到了遠超預期的效果。
站在用戶角度看,百億補貼就有點雞肋了。2023年第二季度,京東商品收入同比僅微增3.5%,三季度更是同比減少0.9%。
京東看來并沒有真的想靠補貼實現低價。在京東百億補貼上線之初,東方證券分別對京東和拼多多上的百億補貼類產品進行了抽樣調查,同比72個SPU中,京東低于拼多多價格的僅14款。
一位電商行業人士認為,中國電商行業的競爭早就從春秋到戰國,剩下幾家平臺可以說各有優勢,誰也打不死誰。拼多多將效率發揮到極致,也成為最強銷貨渠道,淘寶靠強運營擁有長尾市場,京東則建立了優質服務用戶體驗。發展勢頭迅猛的直播電商,優勢是最便宜的流量。
京東目前是幾個主流電商平臺中,唯一一家以自營為主的。
一位前京東員工表示,京東確實有著很強的供應鏈控制能力,這主要體現在自營業務中。京東自營有毛保制度,就是采銷會和供應商簽定毛保合同,無論銷量成本如何,都要在年底保證京東的毛利,一般毛利在10-30%之間。甚至此前曾有過毛利不達標,直接扣貨款的情況。
但是,京東自營店的合規也做得非常好,各種費用都需要京東來承擔,包括發票稅點,物流倉儲費用,以及不斷攀升的人力成本等等。
這也導致京東靠控制成本來實現低價比其他平臺更加困難。2023年二季度,京東履約費用率同比下降0.3%。但到了三季度,商品收入同比微降0.9%的同時,各種經營成本費用都有小幅上升,只有研發成本和行政費用有個位數下降。其中京東的履約、營銷開支分別同比增長6.1%、4.6%。
正是因此,京東的低價戰略不被看好。電商分析師李成東認為,這可能會影響京東的核心用戶群,并由于左右互搏的問題,導致低價策略會做得不夠純粹、不夠堅決。
05
采銷重新重用=自營路線大回歸?
市場對于京東季度業績的反應,一次比一次悲觀。Q2季報后,摩根大通、瑞穗、美國銀行、匯豐等國際投行下調了京東的目標價,單日股價大跌。雙11前一個月,麥格理、摩根士丹利等多家機構下調了京東評級,引發了京東股價又一輪跳水。京東股價全年跌幅超50%。
京東進退躑躅,是作為一個自營為主的零售商擠壓自己的盈利空間來降價(京東擅長的價格戰方式),還是作為一個平臺讓商家承擔內卷的代價(必須經歷自掘墻角的過程)。這一內在矛盾,讓公司的成長空間籠罩疑慮,即使公司交出了營收和利潤雙增的成績單,也難以阻止投資者“跑路”。
這種始終存在的路線沖突和猶疑在Q4變得更加明顯。
采銷是京東賴以起家的團隊,他們根據用戶喜好和利潤來確定最終采買和銷售哪些商品,天然會傾向于GMV和利潤更高的產品。在推動低價戰略時,讓自營和3P流量平權,采銷分離,要碰的最大利益部門就是采銷。
但據媒體報道,零售CEO辛利軍雙11后去職,他曾力主推行的開放生態建設等戰役也出現了停滯、回潮的跡象。
在雙11期間,京東的“采銷直播間”發了一波“琦難財”。采銷團隊成了京東在雙11最亮眼的明星團隊。京東采銷打出的口號是“真五折”,幫京東搶到了一部分低價心智。
年末京東的一紙公告,又將自營采銷團隊的重要性拔高一個層級——京東宣布給采銷等一線人員漲工資,隨后對采銷部門擴招。
這是一個公開的信號,京東將更加倚重采銷團隊,而采銷團隊的擴張也指向了自營業務規模的擴張。
至此,京東的低價策略即使稱不上大轉彎,也發生了一個權重調整。低價的著力點從3P商家(向外)逐漸偏向了自營(向內)。
在自營場景下,通過平臺補貼和商家直降的方式來達成低價,在自己的供應鏈中擠水分。這又回到了京東曾熟悉的蘇寧國美價格戰手段,虧損自己,熬死對手。
但這一場景和拼抖快更擅長的低價領域——白牌又是錯位的。
最初,京東自己對于如何建立低價優勢也沒有一致思路。據晚點LatePost報道,京東的核心高管們,有的認為主站應該迎戰抖音和快手,有的把美團作為第一競爭對手,還有的認為狙擊拼多多才是最重要的,甚至連劉強東也在思索中。京東一度確認了面向拼多多的路線。但如今,京東“奪回低價心智優勢”的戰爭前景似乎更模糊了。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