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連續兩季度負增長,想象空間在哪里?快訊
昨天,有報道指出乳業巨頭伊利,營收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支柱性液態奶也已經觸及“天花板”。但是易簡財經發現,最懂消費的基金經理張坤卻在大幅加倉伊利。
作者丨李吉
編輯丨張愷翀
昨天,有報道指出乳業巨頭伊利,營收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支柱性液態奶也已經觸及“天花板”。但是易簡財經發現,最懂消費的基金經理張坤卻在大幅加倉伊利。
伊利所在的牛奶市場是否已經到頂,它的未來還有多大的想象空間?
伊利連續兩季度負增長
2024年一季度,伊利實現營收325.8億元,同比下降2.6%;而23年四季度伊利營收287.8億元,同比下滑1.8%。此前,伊利雖然偶爾也會出現單個季度營收負增長的情況,但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還是20多年來首次出現。
雖然面臨負增長壓力,伊利管理層選擇加大分紅和回購。伊利在年報中披露,擬分紅76億元,分紅比例達到去年凈利潤的73%。與此同時,伊利還表示,擬以不超過41.88元/股的價格,回購金額不低于10億元且不高于20億元的公司股份。不管是分紅還是回購,其實在很多投資者看來,都是出于對企業發展的長期信心。
而且,另一方面,最懂消費的基金經理張坤持續加倉伊利。早在21年三季度,張坤管理的易方達藍籌精選就進入伊利的前十大股東。24年一季度,張坤再次成為伊利的前十大股東,4月,張坤加倉200萬股,5月再度小幅加倉20萬股,最新持倉達5720萬股。證明張坤非常看好伊利的未來。
張坤近來抄底的華住和港交所表現有聲有色,伊利目前估值僅僅14倍,他買在一個很低的位置。
鮮奶市場進入價格戰
伊利面臨的壓力,來自于行業環境變化。2023年,中國牛奶產量達到4197萬噸,同比增長6.7%。然而,全年奶類消費卻沒有同步增長,反而下降了1.6%,牛奶供給已經超過國內消費需求。供過于求的直接影響,就是國內牛奶市場的競爭激烈,各大乳品品牌之間價格戰不斷。
比如,小編最近發現,最近各大牛奶品牌促銷不斷,新希望云致農純牛奶5箱,每箱十盒,只要99元,均下來每盒不到2元。蒙牛全脂純牛奶1箱,每箱24盒,只要33.9元,均下來每盒只要1.4元,行業價格戰越打越低。
伊利最賺錢的三大單品,分別是金典純牛奶、安慕希常溫酸奶和金領冠奶粉,這三大單品2023年的銷售額,均超過200億,其中牛奶和酸奶受到了價格戰的影響,而奶粉表現尚可,逆勢增長。
牛奶行業是周期?還是時代?
奶價格的變動,往往是會隨著市場供需變化,而呈現周期性波動,這種現象一般被稱作“奶周期”,時長為三年。上一次奶周期,是在2014~2018年。
但如今的伊利與眾多奶企,面臨的究竟是一個牛奶周期?還是時代變動?如果是周期,毫無疑問,張坤的抄底是完全正確的。但如果是時代,情況就會復雜很多。
根據野村東方證券公布的《日本經濟下行期的黃金賽道》報告,在日本1989年-2019年的平成30年期間,日本結婚率和出生率持續下行,單人家庭比重由1990年的23%上升到現在的38%。導致鮮奶、奶粉和乳酸菌的消費,見頂之后一路下滑。其中,鮮奶下滑了29.4%,奶粉下滑了46.5%,乳酸菌下滑了9.4%。
而酸奶和奶酪消費一直都未見頂,分別增長了195.1%和140.7%。
伊利的對策
不管牛奶市場是否見頂,伊利都沒有躺平,公司在冰飲、茶和礦泉水三個方面不斷發力。
伊利在冰淇淋領域,推出了巧樂茲和甄稀等,冷飲業務板塊在2023年賣了106億。在礦泉水領域,推出了伊刻活泉礦泉水,在22年賣了25億元,同比增長131%。23年7月,伊利還推出了伊刻活泉現泡茶,殺入茶飲市場,這是一款采用“鎖鮮蓋技術”的創新產品,單看外表就是一瓶水,扭開瓶蓋就有茶葉落下,搖晃之后便會變為我們熟悉的茶類飲品。
伊利的戰略是尋找新的增長曲線。根據野村東方證券的報告,飲料、茶飲、咖啡/可可和碳酸的消費,都是未見頂的。其中茶飲更是增長了138.8%。
無論是周期還是時代,伊利的想象空間在于,能否在冰飲、茶和礦泉水三個賽道打開更大的局面。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