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開局王者,后繼乏力?快訊
曾幾何時,小米汽車,帶著“價格屠夫”的光環,意圖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掀起一場革命。然而,近期的一組銷售數據卻給這場革命潑了一盆冷水。
曾幾何時,小米汽車,帶著“價格屠夫”的光環,意圖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掀起一場革命。然而,近期的一組銷售數據卻給這場革命潑了一盆冷水。小米汽車的銷量,似乎踩下了一腳“急剎車”。
第三方銷售平臺的數據揭露了一個尷尬的事實:在最近的一個統計周期內,小米汽車的周銷量從原先的高點2192輛,跌落到了2100輛左右,排名也從新勢力品牌中的佼佼者跌到了倒數第二?;叵肫鸩痪们埃∶灼囘€曾創下一周賣出2700輛的輝煌戰績,如今的小米汽車,似乎陷入了“開局王者,后續乏力”的窘境。線下門店的人流減少,網絡上的討論熱度降溫,反映出小米汽車當前面臨的困境。
01
矛頭指向產能
記得今年3月小米SU7發布時,憑借其中端市場的精準定位、吸睛的外觀設計和豐富的配置,迅速成為了市場的香餑餑。雷軍更是親自站臺,為新車造勢,那場盛大的交付儀式上,雷軍彎腰為首任車主開門的畫面,至今還歷歷在目。網友們紛紛調侃,“花20多萬就能讓千億老總為你服務,這買賣值了!”
在發布會后的短暫時間內,小米汽車的訂單量像坐了火箭一樣飆升,大定數量在短短24小時內就接近了9萬。這樣的成績,即便是在風起云涌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也足以讓人眼前一亮。然而,好景不長,如今的小米汽車似乎陷入了困境。
問題的癥結究竟在哪里呢?答案很簡單,就是產能。
在熱搜評論區,無數準車主紛紛詢問自己的小米SU7為何遲遲未能交付。小米汽車在產能問題上栽了個大跟頭。想當初,小米SU7發布時,雷軍信誓旦旦地表示日產能達到300輛。然而現實卻是殘酷的,交付量的持續下滑,讓人不得不對小米的產能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是訂單退單量激增了嗎?還是產能提升遇到了難以逾越的障礙?目前小米汽車并沒有大規模的退單消息傳出,那么問題的矛頭自然指向了產能。
產能問題可謂是新能源車企的“命門”。就連背靠造車經驗豐富的奇瑞的智界都曾在產能上栽過跟頭,小米汽車這次遭遇交付量下滑,也算是一個不小的警示。產能不足,不僅會影響交付量,更會損害品牌形象,讓消費者失去信心。
在超長交付周期的嚴峻挑戰下,眾多瞄準小米潛在車主的競爭對手們紛紛采取了積極行動,這使得小米車主們對品牌的忠誠度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王化在微博上回應稱,目前小米汽車的鎖單數量仍在穩定增長,但全國交付中心數量有限,產能和交付壓力極大。
由于訂單數量遠超預期,而建廠、開生產線、招聘都需要時間,產能問題在短時間內仍將困擾著小米汽車。
目前來看,小米SU7相較SUV車型的缺點日益明顯,“駕駛位仍顯局促,后座空間也不夠舒適”。隨著小米交付速度的提升和門店預約試駕的逐漸便利,市場熱度逐漸降溫。
不過,看著最近的銷量下滑和熱度消散,就斷言小米汽車不行了,顯然太過武斷。但比起交付量,更讓人擔憂的是二手交易平臺上層出不窮的轉單信息。小米SU7的后續訂單增長明顯放緩,5月的最后一周鎖單量竟然不足4000輛,相較于之前的高速增長,這無疑是一次“斷崖式”下跌。
小米汽車的熱度在逐漸消退,這是不爭的事實。但話說回來,一個車企的熱度不能僅僅停留在話題討論上,更需要轉化為實實在在的銷量。與小米SU7鎖單量下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理想、蔚來、鴻蒙智行等品牌鎖單量都在穩步上升。
小米汽車在短期內沒有推出新產品的計劃,這無疑會讓其熱度逐漸降低,產品的競爭力也會隨之減弱。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上,任何一點疏忽都可能導致滿盤皆輸。
02
汽車不是手機
回想2024年小米汽車的發布會,那時候用戶們都期待著小米汽車能像小米手機一樣,將智能電動車的價格打下來,做到真正的價格差異化。但結果呢?小米汽車的價格并沒有達到用戶的期望,在業內價格戰的壓力下,反而顯得有些被動。
這樣一來,小米汽車就陷入了電動車同質化的泥潭,缺乏能夠讓其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如今,小米汽車的熱度下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尤其是在北京車展前后,各種性能優異的電動車已經沖刷過市場,有些產品的價格甚至比小米SU7還要低??梢哉f,有些車企在電動車領域已經做到了小米本該做的事情,而小米汽車卻還在探索如何貼靠自己的品牌理念。
小米汽車作為造車新勢力當中的“新手”,哪怕準備得再充分也會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隨著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加速內卷和不斷推出的新品,小米汽車目前只靠一款車型多少會顯得有些被動。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市場覆蓋范圍和整體競爭力。
汽車新能源車企,一般都有多款車型,涵蓋轎車、SUV、MPV等類型。甚至還有的車企,例如比亞迪成立多個子品牌,產品矩陣覆蓋低中高等不同領域市場。
那么,小米汽車該如何保持競爭力呢?雷軍的個人魅力固然是加分項,但更重要的是推出超越市場預期的新產品,并準確定位品牌屬性和理念。
從性價比角度看,它確實做到了將性能更好、價格更低的產品帶給用戶。但汽車不是手機,消費者首要考慮的是功能屬性和性能,而汽車則更注重安全性和舒適性。雖然我們不能斷言小米SU7存在質量問題,但產品的性能宣傳可能過于激進,導致部分車主在公共道路上開啟了“速度與激情”的體驗模式,從而忽視了汽車的第一性原則——安全。
小米汽車想要保持競爭力,就得摒棄手機的宣傳模式。品牌熱度需要靠不斷迭代的技術和產品來維持。在這個同質化嚴重的賽道上找到獨特性,并依靠獨特性生存下去,才是新能源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即便小米汽車背靠小米這棵大樹,在汽車行業也需要思考如何活下去的問題。
隨著技術的不斷迭代更新,汽車的平均售價也會持續降低。就在5月底,比亞迪發布了第五代插電混動技術,官宣發動機熱效率46.06%、開創百公里油耗進入2升時代,綜合續航超2000公里。和新技術一起發布的還有秦L和海豹06兩款搭載第五代最新技術的車型,售價在9.98-13.98萬元之間。
未來新能源車企的數量可能會縮減至個位數,想要活下去就必須有獨門絕技。接下來小米將會打出什么牌?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