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圈恐怕又找錯方向了快訊
在近些年快速擴張上市的鍋圈,如今迎來了首份并不算亮眼的財報。
文章來源:未來消費
在近些年快速擴張上市的鍋圈,如今迎來了首份并不算亮眼的財報。
財報顯示,鍋圈營收出現了15.0%的下滑,總額為60.94億元人民幣。但鍋圈的毛利卻實現了8.2%的增長,達到13.51億元,經調整凈利潤也實現了23.8%的增長,達到3.18億元。
利潤指標的增長說明了企業運營效率的提升,但總營收的下滑則預示了鍋圈商業模式的風險所在。
鍋圈股價距離今年1月份最高點已經暴跌一半,如今已經跌破5.98港元的發行價,可以說依舊處于下行區間。股價表現足以說明資本市場對其的擔憂。
Part1
盡管鍋圈去年宣布了突破萬店規模,但在這萬店中,自營門店僅有7間而已。所以鍋圈也是典型的S2B2C模式,依靠加盟商的加盟來實現業務擴張,鍋圈自身的盈利也來自于向加盟商賣貨。
鍋圈對自身2023年營收下滑的解釋,是去年國內外經濟低迷以及疫情消退后消費者外出就餐階段性增加。
伴隨著鍋圈去年總體營收下滑的,就是加盟商加盟意愿的降低,數據顯示,2023年鍋圈全年凈增門店1086家,相較2021年2568家和2022年2353家出現了腰斬。加盟商不愿意加盟,自然是因為加盟商難以賺錢盈利。
這背后就牽扯到鍋圈的商業模式困境。
鍋圈的“起飛”一定程度上是源自于疫情期間的宅家紅利,但從品類上來看,火鍋本身屬于低頻消費,且具有社交屬性,宅家紅利褪去后,很難想象有大量用戶場景能夠支撐鍋圈“在家吃火鍋”場景的定位。
也就是說,在家吃火鍋本就是邊緣型需求,在后疫情時代的想象空間不大,甚至可能會被證明是偽需求。
同時前兩年大量的加盟開店,也讓鍋圈的加盟商之間同業競爭不斷加劇,透支了整個火鍋食材連鎖的市場。窄門餐飲數據顯示,鍋圈的過萬家門店中,暫停營業的門店已經達到307家。
鍋圈當下在下沉市場的火鍋食材基本盤,同樣面臨著用戶的“健康質疑”。
近些年預制菜話題不斷引起爭議,就已經說明大眾食品健康意識已經覺醒,鍋圈火鍋食材主要是冷凍制品,顯然與健康飲食關聯不大,而這可能是市場質疑鍋圈的長期因素。
此外,火鍋食材收到季節性影響,且面臨著大量生鮮超市的競爭分流,產品口感本身更是難以實現差異化,因此用戶對火鍋食材的忠誠度其實并不高。
Part2
鍋圈自身也意識到了“在家吃火鍋”這一用戶場景局限的問題,它其實也有意識地在縮減火鍋產品的收入占比。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2年,鍋圈食匯火鍋產品的收入占比分別為81.9%、79.7%、75.8%。
鍋圈如今下重注的品類是燒烤品類——它與火鍋一樣具有一定的成癮性和社交聚會屬性,燒烤品類主要的用戶場景就是近些年大火的露營場景。鍋圈在財報中稱,將繼續探索露營這一新消費場景。
但問題在于,露營場景不僅同樣低頻,整個露營行業近兩年同樣快速降溫。這背后原因在于:
一方面露營本身是旅游的近郊替代品,某種程度上依舊是宅家紅利和消費升級融合的產物,如今宅家紅利褪去、消費回歸性價比,露營的火熱難以持續;
另一方面露營走紅本身就是小紅書平臺內容運營的產物(詳見《小紅書欠新消費行業一個道歉》),大眾化破圈的背后脫離了大眾用戶需求,因此如今大量露營場地已經入不敷出。
鍋圈希望通過露營場景進行突破,恐怕也是找到了一個用戶需求低頻、成長空間極為有限的小場景。鍋圈的商業模式難題并沒有得到真正解決。
鍋圈要想重新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顯然已經不能講居家火鍋的故事了,但露營食材恐怕也難以撐得起鍋圈“第二曲線”。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