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涌向保險業有點火 大轉折時代堵了誰的后路?金融
在互聯網與保險公司合作與博弈并存的上半場,保險公司略占上風。“互聯網顛覆保險”目前看來還只是句口號。 互聯網介入保險行業,對保險公司來說是錦上添花還是引狼入室?
在互聯網與保險公司合作與博弈并存的上半場,保險公司略占上風。“互聯網顛覆保險”目前看來還只是句口號。
互聯網介入保險行業,對保險公司來說是錦上添花還是引狼入室?
據《投資者報》記者觀察,近兩年來,互聯網公司進入保險行業似乎已成潮流。不過,雖然表面上看,互聯網與保險行業的合作紅紅火火,但事實上大部分還停留在初級的渠道合作及業務合作上。更深層次的合作,如將大數據技術與保險產品開發、產品定價、后期理賠結合等方面,還并未出現大規模應用。所謂的“互聯網顛覆保險”目前看來還只是句口號。
業務合作更常見
據《投資者報》記者觀察,目前互聯網與保險行業結合主要有三種方式。最常見的是保險公司與互聯網公司在業務上的合作,主要體現是保險公司將自己的產品放在互聯網平臺進行售賣。例如在支付寶平臺,可以購買到新華保險等保險公司的醫療險。這是屬于比較初級的產品合作。
更為深入的產品合作體現為保險公司結合互聯網場景進行產品的開發及嵌入,例如眾安保險聯合阿里推出的退運險,該險種基于淘寶網絡購物場景開發,嵌入消費者網購流程。
第二種合作方式來源于保險公司的主動轉型。近年來,不少保險公司為了實現產異化經營,紛紛將互聯網保險、大數據等作為突破公司發展瓶頸的一個方向。例如近期活躍于公眾視線的富邦財險,其公司董事長莊子明曾對媒體表示:“大數據和互聯網保險將是公司未來拓展的方向。”
今年7月,據臺灣富邦金控副董事長蔡明興透露,公司正與騰訊合作在深圳合資成立公司,由富邦產險大陸子公司富邦財險開發創新的保險商品,并著力開拓在騰訊微信上從事保險銷售服務。富邦財險方面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富邦金控高度關注互聯網保險市場,且和許多合作伙伴都互相交流,共同探討各種可能的合作形式,期盼能為客戶帶來更多創新的服務。
股權投資漸成主流
除了上述兩種方式之外,股權投資大概是近兩年來互聯網介入保險行業的主流方式了。互聯網巨頭BAT近年來都在以參與設立或者后期購買股權等方式謀求保險牌照,成為保險公司的股東。
例如騰訊全資子公司英克必成就聯合中信國安投資設立了和泰人壽。其中,英克必成持有和泰人壽15%的股權,位列第二大股東。今年1月,和泰人壽獲批開業,公司方面曾對媒體表示,輕資產壽險公司是其發展方向。
阿里動作則更加頻繁,先是通過旗下公司螞蟻金服參股設立我國第一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保險;而后,螞蟻金服通過股權購買的方式,入股國泰產險,并成為控股股東。國泰產險相關負責人此前曾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后續公司將會積極探索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在內的互聯網技術在保險中的應用。
百度、京東、蘇寧等也不甘示弱。據了解,百度正在與德國安聯及高瓴資本投資成立互聯網公司百安保險,京東投資了互聯網車險平臺“OK車險”,蘇寧也表示將聯合衛寧健康等成立金誠保險。不過百度與蘇寧成立的保險公司目前都正在排隊,尚未獲得監管層批準。
顯然,與簡單的業務層面的合作相比,互聯網控股的方式能帶給保險公司更大的改變。保險公司能夠利用互聯網公司股東的用戶優勢、科技優勢、數據積累等,全面實現互聯網化。
轉型紅利尚微
最近兩年,互聯網公司以不同方式進入保險行業似乎已成為潮流,互聯網到底給保險行業帶來了什么,又是否會與保險公司分食市場?
毋庸置疑,互聯網有著大量的線上用戶,為保險公司銷售產品提供了渠道,帶來了比例不低的保費收入。據中保協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共有61家公司經營互聯網人身險業務,獲得1945億元保費,同比增加33%,占人身險公司保費規模的比重為8.7%。
更深層次的合作則是,互聯網融入到保險公司產品設計、產品定價、場景嵌入、后續理賠等環節。互聯網擁有著大量用戶的數據,這些數據引入到保險產品的設計中,能夠使保險更加個性化、精細化。特別是車險,大數據中關于人駕駛行為的數據能夠使車險定價更為精準,從而提高車險業務效率。
此外,隨著手機移動端功能的日益強大,場景出現頻率非常高。例如不少用戶喜歡把錢放到支付寶里,由此,切合場景的賬戶安全險應運而出。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這是目前向互聯網轉型的險企重點關注的領域。
在理賠上,一些互聯網科技公司已經開始試水。例如螞蟻金服在今年6月份推出了“定損寶”,首次將深度學習圖像技術應用于車險定損的場景中。這款產品通過部署在云端的算法識別事故照片,與保險公司連接后,在幾秒鐘之內就能給出準確的定損結果,包括受損部件、維修方案及維修價格,預計未來可以減少定損人員50%的工作量。
記者曾與多位業內人士溝通,他們普遍認為,互聯網優勢顯而易見,但目前大部分保險公司與互聯網的合作僅停留在業務合作、渠道合作的階段,深層次的合作確實還比較少。互聯網公司介入保險行業尚未帶來顯而易見或者說能夠顛覆行業的改變,大部分險企宣稱,轉型互聯網,也屬于雷聲大雨點小,實際上還看不到明顯的轉型紅利,相對于兩三年的發展時間而言,應該說成績單不甚理想。這種局面一方面源于保險公司保守的發展思路,另一方面,上述互聯網技術如何與保險業務相結合,在實操性上還需要一些時間來磨合。
此外,互聯網的介入到底會不會與保險公司“搶食”保險市場?哪些保險產品更容易互聯網化?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財險業務更簡單,標準化程度相對高一些,顯然更適合與互聯網相結合;而人身險產品設計較為復雜,很多產品無法實現標準化,也就不太適合互聯網化。
實際情況確實如此,一些比較簡單的保險產品,例如航延險、意外險等,利潤已經被互聯網渠道占去大半,不過內含價值較高的重疾險等業務,依然把控在個險渠道、中介渠道的手中。由此來看,在互聯網與保險公司淺層次合作與博弈并存的上半場,保險公司還是略占上風。
【來源:投資者報】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