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量暴跌引發關注,小米汽車深陷產能瓶頸困局快訊
開局沒多久,小米汽車就不行了?
開局沒多久,小米汽車就不行了?
就在最近,國內造車新勢力5月第5周的銷量排行榜數據公布,幾乎沒有疑問的是理想汽車再次奪得第一,問界和蔚來汽車分列第二和第三位。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從眾多新勢力中異軍突起的小米汽車,和此前的火熱態勢相比銷量卻出現了明顯下滑。周銷量只有0.22萬臺,在新勢力品牌中排名倒數第二。
數據是最有力的佐證。根據最新一周新能源車企銷量排行榜,小米汽車僅獲得0.22萬輛的微薄成績,在諸多新勢力車企中掉隊墊底,與此前的火爆反響形成鮮明對比。從理想智造0.84萬輛的周銷量領跑新勢力陣營,到問界、蔚來雙雙突破0.6萬輛的可圈可點水平,再看小米汽車的低迷數字,不免讓人大跌眼鏡。
回溯三月底小米汽車首款車型正式發布,當時的場景可謂是瘋狂至極。雷軍一人唱獨角戲,滔滔不絕講了三個多小時,全程現場氣氛一浪高過一浪。發布會結束27分鐘后,線上預訂大訂單突破5萬;24小時內,大訂數接近9萬,遠超預期3倍,所有創始版車型被一搶而空。線下小米門店也是門庭若市,試駕排隊人數多達上百人。一時間,全網車評人無不奔走相告,瘋狂解讀這匹重磅新貴。
營銷大師雷軍顯然也不甘落后,為新車型狠狠造了一把勢。他親自主持首批車主交車儀式,甚至彎腰為首任車主開門,網友戲稱"千億老板為你開車門,劃算了"。一連串操作無不彰顯出小米汽車的重要戰略地位,彷佛已在汽車賽道上殺出重圍,取得決定性先機。
當時的小米汽車無疑是賺足了眼球,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不少人也被其火熱預訂數字所折服。但現在回頭再看,這熱度恐怕難以為繼,銷量直線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
從預訂到實際銷量轉化,阻力重重。最直接的原因,當屬小米汽車產能不足。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小米汽車手頭已鎖定超過10萬份訂單,可實際交付能力有多高,就完全取決于工廠生產線的產能水平。頂著巨大壓力,小米汽車不得不祭出"雙班加薪招工"以確保6月能交付過萬輛車。同時將大訂單鎖定期由7天縮短為3天,期望加快訂單周轉速度。
作為行業新秀,小米汽車在產能布局上的短板可以理解。即便做足了準備工夫,在實戰中依舊難免露餡。尤其是在如今新能源車市場瘋狂內卷、新品頻頻上市的大環境下,單一車型支撐顯然是不夠用的。
畢竟,在發布會上雷軍曾自豪地對外界坦言:"在完善的國內供應鏈體系下,造車其實比想象中容易。"關鍵就看你怎么把車賣出去。如今,小米汽車正遭遇了這一難題的嚴峻考驗。
面對銷量遇冷、產能捉襟見肘的困境,小米汽車后續將如何應對?其實,這已不是一個企業個案,而是所有新勢力車企都面臨的生存挑戰。
毫無疑問,比亞迪、特斯拉等頭部車企已在新能源領域遙遙領先,扎根太深太牢。5月底,比亞迪更是發布了最新第五代插混技術,熱效率創新高46%,百公里油耗進入2L時代,同時推出兩款搭載新技術的車型,售價區間9.98-13.98萬元,對小米汽車直接形成擠壓。
更何況,隨著技術不斷迭代,整車成本也將逐漸走低,平價化趨勢不可避免。屆時,小米汽車的價格戰優勢也就蕩然無存。因此,長遠來看,小米汽車想要真正立足,除了擴大產能之外,更應在智能駕駛等細分領域予以重點布局,才能尋求到新的增長點和突破口。
總的來說,盡管小米汽車的營銷宣傳之路走得有聲有色,但作為后來者,它接下來要在新能源汽車這片叢林里求生存,就必須狠下重手,在產品端、技術端拿出看家本領,方能有機會殺出一條血路來。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