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慶炮轟百度,14億人口大國,有必要搞無人科技嗎?快訊
蘿卜快跑引發的爭議越來越大。李國慶最近炮轟蘿卜快跑。
蘿卜快跑引發的爭議越來越大。李國慶最近炮轟蘿卜快跑。“蘿卜快跑終于要與出租車司機爭利了。咱先不說是AI泡沫還是技術革命,如果是真技術革命,咱接受這個痛苦,轉行就行了。但是有的是你AI還觸及不了的。”
在李國慶看來,蘿卜快跑涉嫌不正當競爭。“有網友發來了測試17公里的明細數據,用時48分鐘,只收了13塊5毛,17公里,但實際上,從明細看,實際上起步價是16元,里程費47元,等候時長18元,遠途費用19塊,總優惠86元,實際支付13.5元。”
“如果不優惠,就是小100塊錢了,那跟出租車相比,價格上沒有任何優勢,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它不補貼,以實際價格去競爭,可能是競爭不過人工出租車的,因此,先巨虧,然后把出租車司機卷走,再漲價獲取暴利,低于成本,當然屬于不正當競爭了,如果把研發費用攤進去,那就是大大低于成本競爭。”
蘿卜快跑引發了一個問題:14億人口大國,有必要搞無人科技嗎?
如果按照李國慶所說的,百度蘿卜快跑其實是不具備成本優勢的。也就是說,蘿卜快跑如果按照實際定價,那么它的成本與費用是遠高于人工司機的,如果按照實際價格定價,坐的人可能會急劇下滑。
現在很多人愿意坐,主要是它便宜,但是它的便宜不是顛覆式的創新帶來的產品成本的降低,而是人為的補貼,百度作為運營方甚至還要承擔事故責任賠償的成本,定損、賠償的流程是非常復雜的,很難去估算,這部分成本如果算進來,目前的價格是非常不合理的,前期巨額虧損來擴展市場,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這場無人駕駛的革命到底是AI變革,還是AI泡沫,就很值得商榷了。
任何一項技術的變革,歸根結底是給用戶帶來了便利,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如果成本極大提高,那人為剝奪成本更低的人工出租車,意義又在哪里。如果在前期以低價為誘餌,在壟斷行業之后,再以高價收割,這最終對消費者長期利益不利。因為趕跑了更具性價比的人工司機,最終卻抬高了整個的打車成本。
但是以無人駕駛為代表的無人科技要不要搞呢?沖擊是鏈條式的
這個問題爭議很大。因為時代的洪流在這里,但這個現實將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很多行業、很多人都很受傷。
首先是網約車與出租車司機。當無人駕駛技術成熟后,無人駕駛第一個就是搶了出租車和網約車行業司機的飯碗!據統計,僅網約車司機就有1000多萬人,如果再加上出租車司機、貨車司機等,這個數字至少在2000萬人以上。這么多人突然失業,會給社會帶來怎樣的沖擊?
此外,如果無人駕駛成功,可能會引發各行各業的效仿效應,眾多行業啟動無人化。包括無人超市與無人工廠,而這兩個領域其實已經在推進了。比如說,無人超市,在很多地方已經在普及。用手機掃碼就能進入,選好商品后直接結賬離開,全程不需要與人接觸。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效率,還降低了人工成本。
那些曾經在超市工作的收銀員、理貨員們,很多正在面臨失業的局面。
此外是無人工廠。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工廠開始采用自動化生產線。在很多新能源汽車工廠,現在自動化機器人正在普及,這些機器人可以24小時不間斷工作,產能與效率拉滿,無需買保險,無需發工資,那些依靠體力勞動謀生的工人們面臨著轉行的艱難現實。
現在很多中年失業群體,多很大一部分流入了快遞,外賣,網約車,但是這三大工作,面臨最大的對手都是無人科技,未來送快遞,送貨,也將更多是無人車在搞了。伴隨著無人配送的推進,可以想象以后這部分人可能也會面臨再次失業。
此外是大量駕校會不會關門?因為自動駕駛的推進,很多人似乎沒有必要學車了,也不用買車了,無人駕駛很方便,有網友就統計了,無人駕駛將會為整個中國家庭節省70000億家庭開支,原因是無人駕駛車的普及人們將不用再去學駕照,按照14億人口,每人學駕照5000塊錢,就真正要花掉70000億,當無人駕駛車普及的時候,每個家庭都要節省幾萬的駕駛證考試費。
而當大量行業在無人科技的沖擊之下,將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生育信念。有網友表示:“一個14億的人口大國,本身年輕人就面臨高房價、高物價與醫療教育的焦慮,又加上“無人”高科技的迫不及待普及,這讓現代人如何有足夠的安全感來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更好的生存發展環境?”
因此,綜上來看,無人科技的發展,帶來的沖擊是鏈條式的,從一個行業到多個行業,一個群體到多個群體,都將被沖擊到。
但問題是,無人科技如果自己不搞,那總會有人搞,如果我們在技術變革的節點,放棄無人科技,那么這導致的結果很可能是在無人科技戰略的制高點落后于人。
如果前期落后,那么后期追趕會非常吃力,因為誰也不知道在這個趨勢之下,會發生什么。你不搞無人科技,外資會切入這個市場,國產如果不進來,那么市場可能就是外資的。織布機代替人工織布、印刷機代替抄寫員,新興產業替代舊有產業是必然趨勢,美國也在給特斯拉跟Waymo的無人駕駛出租車開綠燈。
時代的科技是滾滾向前的,你抗拒,緩了一時陣痛,但該來始終會來,只是時間早晚。
14億人口大國,發展無人經濟,如何平衡好科技與民生很關鍵
因此,矛盾就在這里。民生就是經濟,經濟就是民生,而科技的發展會讓很多的工種面臨消亡的危險。
但是對于14億人口大國來說,就業是經濟發展的核心目的之一。
怎么辦?作為個人來說,時代的一粒微塵,掉在頭上就是一座山。每個人都需要有危機意識和自我提升與學習的意識。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只有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讓自己具備不被機器替代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未來更好生存下來。
我們的各行各業如何平衡好無人科技的發展與14億人口的生存與就業問題,是非常關鍵的。科技的進步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但事實卻并非如此,很多人都只是被動的被科技牽著鼻子走,這個過程,底層人的生存空間被擠占,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沒有收入就沒有人消費,沒人消費,生產大量消費品又賣給誰?因此,這又導致了新一輪內卷。
說到底,無人科技的發展是一種兩難,在消滅舊職業的同事,總需要通過新的職業來填補,有網友認為,我們的父輩時代,家家戶戶是農民,放到現在豈不是全失業了?機器代替人力不可阻擋。應該探索新職業,而不是強行保留舊職業。
但問題是,這一輪的無人科技發展與此前的技術革命不同,此前的技術革命是沖擊到一個行業,而無人科技會席卷各行各業,科技的發展如果沒有對底層的同情與關懷,很可能給社會的穩定性與治安環境帶來一定的問題,當很多人失去工作,戾氣滋生,還會加劇這種貧富差距與惡劣生存環境下的社會矛盾。
因此,平衡民生與就業,通過釋放新的就業空間,來填補取代一部分失業群體造成的影響,以及對失去工作的群體的安置與培訓以及各方面的幫扶,科技發展兼顧底層的生存與人文關懷,這可能是事關無人駕駛等一系列無人科技順利推進的關鍵。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