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電動業績下滑虧損加劇:銷量承壓顯著,今年能破百萬量目標嗎?快訊
3月18日,北京牛電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小牛電動”,NASDAQ: NIU)發布了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務報告。
《港灣商業觀察》黃懿
3月18日,北京牛電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小牛電動”,NASDAQ: NIU)發布了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務報告。
除了財務業績不理想,小牛電動在過去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其二級市場表現也頗為不佳。據統計,從2023年7月末至今(2024年4月8日),小牛電動的股價跌幅高達58.04%。
在營收和凈利潤雙雙下滑的境況中,小牛電動的高端路線還能走多遠?
01
營收下滑,國內外市場遭雙重挑戰
根據小牛電動數據披露稱,2023年,小牛電動的收入為人民幣26.518億,同比下降16.3%;凈虧損為人民幣2.718億,2022年的凈虧損為4950萬;毛利率為21.5%,2022年為21.1%;凈虧損率為10.3%,2022年的凈虧損率為1.6%。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小牛電動的經調整后凈虧損(非公認會計準則)為2.24億元,2022年調整后的凈收入為880萬元。調整后的凈虧損利潤率為8.5%,2022年調整后的凈收入利潤率為0.3%。
明顯看出,小牛電動在收入下滑之余,凈虧損出現驚人的擴大,伴隨著凈虧損率的攀升。此外,2022年尚錄得正向的經調整凈收入,僅一年時間便出現超過2億的經調整凈虧損。對于收入的下滑,小牛電動指出這主要是由于電動車銷量的下降。如果說虧損還可以搶救,那么營收的下滑,對公司而言是一個紅燈信號。
資料顯示,2022年至2023年,小牛電動車的電動車收入依次為28.54億、23.59億,同比下滑17.4%,來自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的電動滑板車銷售收入分別占電動滑板車銷售總收入的85.2%和14.8%。其中,來自中國市場的收入依次為23.60億、20.10億,同比下滑14.8%;來自國際市場的收入依次為4.94億、3.49億,同比下滑29.4%。
此外,在每輛電動車的收入上,也出現很大的變化。2022年至2023年,小牛電動每輛電動車(凈車)的收入依次為3432元、3323元,同比下滑3.2%;每輛電動車(含配件)的收入依次為3810元、3736元,同比下滑1.9%。
其中,小牛電動在中國市場的每輛電動車收入依次為3322元、3344元,同比增長0.7%;國際市場的每輛電動車收入依次為4079元、3204元,同比下滑21.5%。
簡單來看,小牛電動在中國市場中,雖然每輛電動車收入出現小幅度的同比增長,但是其來自于中國市場的收入總體仍然出現明顯下滑。而在國際市場的每輛平均收入出現了很大幅度的下滑,和在中國市場的微小的增幅相比,國際市場的每輛收入的下滑是否直接導致了整體的平均每輛收入,公司并未直說。
然而,在不同兩個市場中每輛收入不同向的變動中,小牛電動指出,2023年的收入成本為20.81億,同比下降16.7%,主要是由于電動滑板車銷量下降。每輛電動車的成本為2932元,較2022年的3005元人民幣下降了2.4%。
也就是說,小牛電動在成本下降的情況下,來自中國市場的每輛收入有所提升,依然未能填補國際市場帶來的下滑。
3月13日,在小牛電動的財報電話會上,CEO李彥提到,在國際市場上,公司同時面臨內外部的挑戰,包括與歐洲市場經銷商合作出現問題,包括德國和荷蘭等主要歐洲國家,為此電動車的銷量也有所下滑。
而對于國內的市場計劃,李彥對外透露,“今年小牛電動一是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提升現有門店單店銷售;二是繼續拓展國內渠道,今年小牛電動將計劃開1000到2000家門店,具體數字還在規劃中。”
02
電池組調整,新車款仍配鋰電池
值得注意的是,小牛電動對于2023年全年和2023年第四季度成本下滑的解釋,并不一致。“2023年第四季度,公司的收入成本為3.877億,與收入下降一致,同比下降18.3%。每臺電動踏板車的成本為2820元人民幣,比2022年第四季度的3433元人民幣下降17.9%,主要是由于電池組成本下降以及中國和國際市場產品組合的變化”。
這里提到了電池組成本下降,也就是李彥此前公開表示,已將旗下三元鋰電池的占比進行了一定比例的下調,即“降低鋰電池的使用占比”。據悉,除了降低鋰電池的使用占比外,小牛電動也在做新電池技術路線的探索,并計劃推出配備鈉離子電池的兩輪電動車。
與此同時,2月29日,小牛電動發布了NX Hyper、NXT、X3等三款新車,涵蓋電動摩托車、電動自行車與越野電動摩托車。其中,NX Hyper售29980元起、NXT售6299元起,以及X3開拓兩輪電動高端智能新賽道,而這三款新車的電池配置均為鋰電。
李彥將整體銷量下滑的原因歸因于鋰電漲價造成的成本拉升,他提到,“2022年至2023年,鋰電價格漲了七成,這一單一成本項占整車成本從40%漲到70%,勢必會帶來一些影響。”
據2024年3月25日數據顯示,電池級碳酸鋰報價11.25萬元/噸,雖略有走低趨勢,但該價格與2021年初的價格,依然上漲兩倍有余。
首都經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研究員肖旭認為,“近年來,隨著國際經濟形勢變化,鋰電池產業受到較大影響。因為鋰電價格上漲,整個行業短期內都呈現鋰電池改其他電池的趨勢。2022年的鋰電池漲價,使得小牛電動上半年的產品價格上漲,影響到了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小牛電動車選擇以鈉離子電池替代鋰電池,主要還是從成本角度來考慮。在小牛電動車的替代方案中,鈉離子電池并不是唯一選擇。替代過程必然要經歷陣痛,產品性能可能需要很長時間來改進。其實,與成本相比,消費者更加在意技術穩定性和安全性。小牛電動車如果僅僅是為了成本而實施替代,無法在技術穩定性和安全性方面實現同步提升,那么之前既定的高端市場定位必然會受到影響。”
知名戰略定位專家、福建華策品牌定位咨詢創始人詹軍豪對《港灣商業觀察》表示,“小牛電動車在電池組方面的調整,可能會對其中高端市場產生一定影響。降低鋰電池的使用占比并探索新電池技術路線,如推出配備鈉離子電池的兩輪電動車,可能會改變產品的成本結構和性能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產品的品質和價格定位。然而,小牛電動在發布新車時仍然選擇使用鋰電池,說明鋰電池在性能和市場接受度方面仍具有優勢。因此,電池的配置情況會對產品產生一定影響,但具體影響還需根據市場反應和消費者需求來評估。”
關于在消費端中,消費者是否會更加愿意為鋰電電池的產品買單,以及鈉離子電池目前的接納度的情況,詹軍豪認為,“消費者對于鋰電池產品的買單意愿因個體差異而異。一些消費者可能更看重鋰電池的高能量密度和長循環壽命等性能優勢,愿意為此支付更高的價格。而另一些消費者可能更關注成本因素,對于鈉離子電池等更經濟的選擇持開放態度。至于鈉離子電池的接受度,目前還處于市場培育階段。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應用的推廣,鈉離子電池的接受度有望逐漸提高。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解決技術、成本、安全性等多方面的問題,才能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青睞。”
小牛電動似乎陷入了一種自我矛盾的困境中,一方面試圖通過調整電池組降低產品成本,另一方面其最新發布的高端系列的產品仍使用鋰電電池,而目前鈉離子電池還需要一定的推廣時間和成本,那小牛電動要如何在成本和品牌定位中尋找到平衡,成為當務之急。
03
高端定位陷入左右為難困境,2024能破百萬量嗎?
對于品牌定位,李彥表示,“小牛電動還是聚焦高端,雖然以前高端市場的份額占比很少,市場整體是低價格市場,但是公司更多的還是看好高端市場。”
然而,小牛電動并未真正走向高端市場,而是處于中端市場和高端市場的夾層中。以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前五名高價電動車為例,達芬騎動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最高價格車型為“達芬騎DC100 ”,最高售價為17.77萬;常州浩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最高價格車型為“號外生命體O”,最高售價為13.98萬;雅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最高價格車型為“雅迪飛躍FD9”,最高售價為5.18萬;浙江錢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的最高價格車型為“錢江OMO07”,最高售價為4.59萬;宗申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的最高價格車型為“宗申森藍E-RT3”,最高售價為3.98萬。
上述的5款電動車的價格均高于小牛電動近期推出的三款電動車的價格。
而李彥也保持著較好的心態,他提出,“雖然競爭者多了,暫時會對小牛電動的市場份額造成沖擊,但是越來越多的競爭者進來,是好事。因為時間線拉長,會培養用戶習慣,以前用戶覺得4000塊錢的車很貴了,現在7000塊錢這個車大家覺得很好。大家只有在互相PK、互相競爭的過程中,才能更加提高自身,才能把高端市場做大做好。”
李彥曾表示,“小牛電動在高峰時期的年銷量曾達到100萬輛,行業總規模達到5000萬輛以上,小牛電動的市場份額約為2%。”由此可見,電動車市場競爭十分激烈,除了銷量前三名,后續品牌的銷量直接都有較大幅度的斷層。加之小牛電動的價格定位難以走向下沉市場,為此,對小牛電動來說,是高端市場一條路走到底,還是會在未來開拓多層次的消費群體,是十分值得重視的問題。
除了上述李彥提到的銷量記錄為100萬,之后小牛電動的銷量就直線下滑。資料顯示,2023年全年,小牛電動累計銷量僅為70.98萬輛,同比下滑約14.65%。其中,中國市場累計銷售約60.1萬輛,同比下降約15.42%;國際市場的總銷量為10.88萬輛,同比下降約10.12%。
小牛電動預計,2024年第一季度的收入將在4.38億元人民幣至4.8億元人民幣之間,同比增長5%至15%,此外,2024年全年的銷量將在100萬至120萬輛之間,同比增長約 41%至69%。不管是和頭部品牌的銷量相比,抑或是和自身的銷售記錄相比,小牛電動對2024年的預測倒也并不算低。
在消費者口碑方面,根據黑貓投訴顯示,截至4月9日,小牛電動的投訴量為2585條,已完成1880條。近期,消費者對小牛電動的投訴大多是質量問題,其包括新車輪胎漏氣、藍牙連接出錯、控制器損壞、MQiL款擋泥板金屬支架缺陷以及中控出錯等問題。此外,小牛電動推出的睿智APP也收到大量投訴,其中包括續費貴、無法使用、衛星定位失敗、無法實現車機互聯等情況。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名消費者在近期表示京東商城購買的小牛電動車為零件拼湊車,官方知情后卻不予處理。(港灣財經出品)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