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量第一卻販賣焦慮,比亞迪引發眾怒,中國第一車企還差點什么?快訊
作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中國汽車銷量第一的車企,比亞迪近期風波再起,但這一次不是它遙遙領先的銷量和技術,而是它對“卷”這件事的刻意追求。
作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中國汽車銷量第一的車企,比亞迪近期風波再起,但這一次不是它遙遙領先的銷量和技術,而是它對“卷”這件事的刻意追求。
從廣汽、吉利到長城,面對價格戰的內卷,越來越多車企開始承認,這不是正常的市場競爭、優勝劣汰,而是競爭對手的不正當競爭,特別是來自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不對等挑戰。
在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車企的過程中,比亞迪見證著中國汽車市場所有傳統車企的血淚史,后者被視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絆腳石,成為了落后和不思進取的象征。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任重道遠,還未走到成功的彼岸,我們理解比亞迪內心的焦慮,但它已經成為中國汽車市場的領軍人物,卻依舊以“卷”為武器,讓整個市場風聲鶴唳,不得安寧。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如果連比亞迪都不賺錢,那其他所有人恐怕虧得連底褲都沒有了。
然而,年銷量超過300萬輛,從冠軍版到榮耀版,比亞迪在快速擴大規模的同時,也將所有剛進入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傳統車企推向了進退兩難的困境。
比亞迪的所有競爭對手們,不跟進低價,就沒有銷量,而跟進低價,又會讓盈利目標越來越遠,這像極了一個成年人在以絕對的優勢打壓未成年兒童。
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發展的這些年里,我們見證了無數令人瞠目結舌的浮夸言論,如今新能源汽車正在被越來越多人接受和認可,市場的爭奪焦點再一次回歸常規的市場技術和銷量。
然而,不管產能過剩,還是需求受制,所有從業人員早已精神高度緊張,由于內卷而引發車企停產、降薪和裁員等事件,讓人陷入了對未來的恐慌之中。
比亞迪作為中國汽車市場銷量第一的車企,更應該起到穩定市場信心的作用,卻接連販賣“只有更卷沒有最卷”的焦慮,引發眾怒也就不足為奇。
廣汽集團、吉利汽車和長城汽車等車企相繼呼吁讓市場競爭回歸正道,不要陷入卷價格戰的惡性循環,寶馬更是直接退出價格戰,不再唯銷量論。
中國汽車市場的所有人員都遭受著史上最嚴峻的考驗,但自主車企無盡的加班,合資車企減產裁員,首當其沖的卻是廣大自主車企從業人員。
跨國車企依舊在全球市場活得逍遙自在,依舊將盈利和未來發展放在首位,銷量也持續良性增長,它們正在冷眼旁觀自主車企從國內到全球市場的自相殘殺,并篤定總會有熬不住而崩盤的那一天。
即使是被裁員的合資車企員工,他們也能獲得一份豐厚的補償,而留下的員工或許還能收獲一份難得的年終獎。
中國企業的出海之旅總是不可避免伴隨著慘烈的內斗,如今汽車出口從曾經的奇瑞汽車獨此一家到百花齊放,我們希望不會是歷史的重演。
歐洲對部分自主新能源汽車品牌征收巨額關稅,或許并不僅僅是相關車型的低廉售價,而是跨國車企在中國市場看到了慘不忍睹、沒有底線的價格戰。
一輛虧本賣的汽車還能不斷降價,一個看不到盈利可能的企業和品牌,從商業世界來看是必然存在著絕對的風險,對市場和用戶有不可估量的潛在破壞性影響。
一分錢一分貨!無止盡的價格戰最終必定會以產品質量和企業發展的缺位為代價,讓全球汽車人間清醒的是,這在中國汽車產業不是個別、臨時的現象。
合資車企率先自救,相繼減產和裁員,而寶馬則成為首家退出價格戰的車企,不再過度追求銷量。
市場經濟的發展史從來就是企業在技術和銷量層面你死我亡的競爭,對擁有全球汽車最多參與者的中國汽車市場更是如此。
然而,比亞迪散播的言論卻彌漫著“白色恐怖”的氣息,也就難怪吉利汽車和長城汽車這兩大老對手不得不撕破臉皮,公開表達不滿。
銷量近幾年不斷增長的比亞迪,新建產能陸續開始正式投產,而新技術陸續商用也帶來了更高的市場發展韌性。
站在市場的最高位置,比亞迪應該成為市場的定海神針,而不是大鬧天宮的金箍棒,向全球車企展現其是以技術拉動市場,而不是以低價搶占市場。
從蜜糖砒霜到榮耀冠軍,比亞迪應該知道面子是別人給的,要贏得對手的尊重,讓大家在一起,就不應該貪圖嘴上一時痛快,銷量才是絕對的實力。
退一萬步而言,那些沒有銷量或者新興的車企才需要以夸張和出位的話術贏得關注,而比亞迪更應該低調地筑牢銷量護城河!
比亞迪要贏得與其中國汽車銷量第一相匹配的市場地位,管住嘴,少說話,以實際行動維護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難得的發展成就,王傳福先生才能無需再淚灑發布會!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