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入局換電,撐起蔚來的未來?快訊
與2019年那次單純的“缺錢”不同,眼下可是關乎生死命運的癥結。
“我們不會倒閉,也絕無倒閉的可能”,蔚來總裁秦力洪的這段表態,讓沒有任何新作的蔚來,成為廣州車展的頂流。一個簡單的回應,大可不必過度解讀,但必須承認的一個事實是,當生死被放到桌面上來討論的時候,蔚來可能正在經歷成立以來最大的一場危機。
與2019年那次單純的“缺錢”不同,眼下可是關乎生死命運的癥結。
2022年財報顯示,全年凈虧損超144億元,同比增長259.4%。邁入2023年后,蔚來依舊毫無起色。今年上半年,蔚來虧損高達108億元。2018年至2023年上半年,蔚來歸母公司凈利潤累計虧損764億元。即便有聯想、百度和紅杉等資本“撐腰”,蔚來也經不起長年累月的巨額損耗。賺錢,成為蔚來的當務之急。
如何賺錢?我們不妨換一個問題——蔚來為啥還不賺錢?花錢太多,銷量太少。如果要讓外界評選一個最重要的虧損來源,恐怕“換電體系”這四個字將成為最大公約數。
截至發稿日,蔚來已在國內建設超2100座換電站。據悉,一座換電站平均建造成本約300萬元,蔚來光建造累計投入就高達63億元,這還不包括電池、房租及運營等成本。而換電作為車主權益之一,蔚來此前推出每月4次/6次/無限次的免費換電服務。換言之,蔚來車主很少為換電服務掏錢。秦力洪曾坦言“虧得少一點,盡早盈利”,言下之意,目前蔚來的換電體系還在虧錢。
因此,不少人將換電體系視為蔚來發展道路上最大的“包袱”。所幸,蔚來換電客戶終于“開門迎客”——蔚來與長安汽車達成了換電業務的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推動換電電池標準建立、換電網絡建設與分享、換電車型研發、建立高效的電池資產管理機制等方面展開合作。
“國家隊選手”入局換電體系,會推動蔚來正向健康發展。所以,籠罩在蔚來頭上的烏云,就此煙消云散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01利益牽扯難以推動規模效應
蔚來換電體系,跟汽車行業一樣,需要依托規模效應賺錢。蔚來副總裁沈斐,曾給過一個估算數據:按每度電0.6元、平均每單50度電計算,一個換電站若能一天換電50單,基本可以覆蓋場地租金和設備折舊。按照每輛車每周換一次電計算,一座換電站大概要輻射350臺車。
蔚來目前有2100余座換電站,以此估算,品牌累計銷量至少要達到73.6萬輛,才能讓換電體系實現基本的盈虧平衡。然而,截至2023年10月,蔚來品牌累計銷量僅有41.56萬輛。雪上加霜的是,蔚來自己對未來銷量,似乎不抱太高期望。否則,本月初就不會揮起降本增效的“大刀”。而蔚來的子品牌阿爾卑斯,現在還是八字沒一撇。
蔚來靠自己走量,撐不起換電體系。靠長安汽車呢?
售價5萬元左右的兩廂車長安Lumin,目前月銷輕松破萬輛,是長安最暢銷的純電動汽車。從售價和定位來說,長安Lumin很難參與蔚來換電體系。長安旗下獨立品牌深藍汽車,兩款在售車型月銷合計已破1.5萬輛。車型產品力可以支撐換電體系,可惜增程車占據總銷量約80%,純電車型市場存在感不強。
長安倒是還有一個王牌阿維塔,但短時間內,它應該不會融入蔚來換電體系。
非蔚來車型啟用換電體系,電池尺寸、線路借口和通信協議等,必須達到蔚來或者各方協定的統一標準。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涉及品牌的電量管理、底盤構造等機密技術。魯迅在《書信集·致曹聚仁》中寫道:“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無水吃。”不巧,除了長安汽車,阿維塔的“東家”還有寧德時代和華為。
即便一人當家,牽扯到商業機密的合作,顯然不會一蹴而就。可以預見,誰與蔚來達成換電合作,都不可能立即幫助換電體系實現收支平衡。更何況,設定電池統一標準,本身就是一個“傷筋動骨”的大工程。所以,長安入局無濟于事?那倒也不是。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長安汽車還可行合作伙伴之權,與蔚來共同出資建設換電體系。理是這么個理,但長安乃至未來其他合作伙伴,能在蔚來換電體系上投入多少心思,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02市場形勢所迫恐是有心無力
今年6月中旬,國家財政部發布通告,將新能源汽車免征購置稅的補貼延續到2025年。政策從2014年實施至今,已經經歷了三次延續。不同的是,這一次可能真的是“最后一次”。
一方面,補貼政策推動之下,新能源汽車普及度大幅提高,消費者心智已經打通。銷量數據,或能說明事實。工信部數據顯示,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2017年還不到百萬輛,2022年便突破了500萬輛,今年預計超850萬輛。而市場滲透率也是節節攀升,今年有望達到40%。外界預測,到2030年這個數字將是80%。
另一方面,得益于補貼政策,車企已經完成新能源汽車技術的原始積累。當前還能站在市場上的車企,無論是電控電機還是智駕座艙,總能在某一項新能源汽車技術上有所建樹。盡管大家沒能處在同一水準,但相比當年一無所有來說,現在已然稱得上小有成就。更何況,自主相比合資,方方面面已經“遙遙領先”。
長至兩三歲的寶寶,已有基本的獨立進食能力,此時再吃輔食反而阻礙身體正常發育。新能源汽車的體量及認知,已經達到可觀的規模,補貼政策完成了扶持使命,再次延續沒有多大必要性了。
補貼政策若只延至2025年,意味著國補紅利期僅剩13個月時間。船只乘風可以破浪,豬站風口可以騰飛。對于長安汽車等車企而言,抓住紅利造車和投資建造換電,前者或許更加重要。若是考慮當前市場競爭形勢,甚至完全可以去掉“或許”一詞。
經歷近十年發展,當下國內市場已有160多個新能源汽車品牌在列。入場玩家越來越多的同時,新能源汽車的秘密越來越少,市場已經到了一個難以出奇的境地。智能駕駛、車機系統和激光雷達等,各家車企翻來覆去都在“卷”這些東西。同質化十分嚴重,價格戰應運而生。新能源賽道正在快速迎來最后的修羅場,誰又敢在此時三心二意呢?
糧草可以先行,前提自家兵強馬壯。若是老弱殘兵,不管前方糧草多么豐厚,也恐是難求一勝。回頭再看長安汽車,主品牌徘徊在新能源低端市場,深藍又在純電領域發展受挫,阿維塔也才剛剛抓住發展契機。自身發展并不如意,長安在換電體系上,短期內恐是難有大投入,但這并非無法“拯救”蔚來的核心原因。
03無法改變服務為本商業模式
特斯拉第一輛量產車Roadster,當年售價約11萬美元,與保時捷911旗鼓相當。顯然,這不是一款可以沖量的車。好在,Roadster獨一無二的產品力,幫助特斯拉打開名聲,樹立行業標桿之名。而后投放的S、X、3和Y,順勢成為各自細分市場的標桿產品,備受全球消費者追捧。銷量陡增逐漸放大規模效應,特斯拉這才虧損十余年后,終于在2020年實現盈利。
蔚來也是走特斯拉崛起之路,先投放超跑EP9樹立形象,再量產ES8等車型逐鹿市場。或許是為了差異化競爭,蔚來沒有走傳統規模效應路線,而是選擇另辟蹊徑主打“保姆級服務”。不僅可以提供一鍵維保、上門洗車和代駕代泊類的常規項目,甚至還能為用戶提供上門喂貓、接送孩子和輔導作業等特別服務。
遠超傳統豪華品牌的極致服務,實現前所未有的尊貴體驗,是許多消費者投身蔚來的主要原因。主打差異賣點,算是一個聰慧的方案,但汽車行業終歸是制造業,硬套服務業的手段,多是九死一生。
汽車銷量越高,模具、人工和研發等費用均攤越大,單車成本自然也就越低,車企可以賺取更多利潤。蔚來反了,銷量與成本是正比關系。
以換電站為例。假設,一個換電站極限服務車輛是500輛。后來,蔚來每個月賣出三五萬輛,再加上合作伙伴共享換電體系,一個換電站開始服務700輛車。超過服務極限,不能放任不管。蔚來以極致服務著稱,核心競爭力上不容任何閃失。于是,要么擴充換電站面積,要么新建更多換電站。當然,維護換電站的人員也要隨之增加。而支撐一鍵維保等服務的人員、充電車和設備等,也會隨著銷量升高而增長。
不可否認,長安汽車等入局換電體系,可能會改善換電體系的經營狀況,但并不會改變蔚來“成本跟著銷量漲”的事實。成本不隨規模擴大而減小,終究會束縛蔚來的發展。說到底,真正扼住蔚來命運咽喉的,是服務性質的商業模式。
國內某知名問答社區,有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李斌和他的蔚來犯了什么錯,為什么這么招人恨?“蔚來的打法,越來越像準備套現離場的資本玩家”,這是高贊答案之一。車少不敢茍同,但細思極恐。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