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金融研究院發布監管科技報告:監管端、合規端合作成趨勢金融

數字科技在推動金融行業加快轉型的同時,也帶動了監管科技的概念迅速走熱。
數字科技在推動金融行業加快轉型的同時,也帶動了監管科技的概念迅速走熱。 8月16日,京東金融研究院發布監管科技系列報告之一《Suptech:監管科技在監管端的運用》。報告提出,監管科技(Regtech)有兩大分支——運用于監管端的監管科技(Suptech)和運用于金融機構合規端的監管科技(Comptech)。
從監管端(Suptech)來看,面對金融科技背景下更加復雜多變的金融市場環境,監管部門有運用監管科技的充足動力——“金融科技帶來了新的風險場景和風險特征,也需要監管機構‘以科技對科技’去積極應對。“報告中稱。
具體而言,上述報告將監管科技在監管端的運用分為數據收集和數據分析兩大方面。其中,數據收集包括形成報告(自動化報告、實時檢測報告),進行數據管理(數據整合、數據確認、數據可視化、云計算大數據)等方面;數據分析則可以應用于市場監管、不端行為檢測分析、微觀審慎監管和宏觀審慎監管等領域。
報告認為,監管科技在監管端(Suptech)的應用有兩大驅動因素。一方面,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金融監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監管機構渴望獲取更加全面、更加精準的數據;另一方面,監管部門面對金融機構報送的海量數據,需要借助科技提高處理效率和監管效能。
目前,Suptech在全球范圍內已經有了不少應用和嘗試。例如在數據收集方面,奧地利中央銀行利用中間公司設立報告平臺,銀行將數據傳送到該平臺中,就可以形成簡單、完整、數據口徑標準化的報告;盧旺達國家銀行利用“電子數據倉庫”則可以直接從被監管金融機構的IT系統中抓取數據,為監管者和決策者提供重要信息。
而在數據管理方面,不少證券監管機構將數據技術作為市場監管和可疑交易檢測的手段。如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每天接收超過2000萬筆交易的詳細信息,并利用監督學習工具ML進行分析,發現市場操縱信號。
通過梳理各國監管科技的應用案例,報告認為,目前監管科技運用于監管事中階段較多,即對監管數據的自動化采集和對風險態勢的智能化分析運用日益成熟。同時監管科技在監管事前、事后階段的運用也在加強,正在走向金融監管的全鏈條運用。
同時,金融監管機構除了自身加強技術研發之外,也在尋求與銀行等金融機構,以及金融科技公司等第三方機構合作的研發模式。
報告認為,這種合作的模式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節省研發成本,同時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對被監管機構進行監督管理,因為“在與被監管機構進行合作的過程中,也更容易發現其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地、及時地進行相應指導,幫助其做好合規端的監管科技建設”。
“監管科技的國外發展不斷推動行業進步的同時,也為國內監管科技運用帶來了一些新的啟示。”京東金融研究院院長孟昭莉表示,在我國金融行業深度發展的重要階段,通過監管科技可能幫助監管端更好地實現金融監管,同時也能幫助合規端有效提高合規效率、降低違規風險,從而助力經濟的行穩致遠。
孟昭莉介紹,京東金融研究院一直專注于政策法律與數字科技領域的交叉研究,監管科技是研究重點之一,接下來,京東金融研究院將針對監管科技發布一系列報告,為監管科技在不同業務領域中的應用提供參考借鑒。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