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票、裁員、虧損,理想汽車從神壇跌入泥潭?快訊
MEGA的遭遇,擊碎了理想汽車的純電野心。新能源汽車領域,還有誰能挑戰特斯拉、比亞迪雙雄爭霸的格局?咱們拭目以待。
理想汽車又虧了
冰箱彩電大沙發還行不行?
不到3個月的時間,理想汽車在資本市場,體驗了一回股價過山車。
2月26日,理想汽車2023年報披露,業績超預期,此后股價一路走高到180港幣。待到5月20日,理想汽車2024一季報披露,業績同樣“超預期”,股價已下探至80港幣區間,相比高峰跌去超50%。
理想汽車,剛剛“理想”過
理想股價達到高點時,我們的研究員做了一個分析和復盤。參見《史上最佳,理想一年填平五年虧損!》。
2023年,理想全年實現營收1238.5億元(同比增長173.5%),凈利潤118.1億元。其中,20萬以上新能源市占率達16%,位居中國汽車品牌第一。
毛利方面,理想汽車2023年全年實現毛利率22.2%。這一盈利水平超過了特斯拉,逼近了比亞迪(216.920, -1.86, -0.85%)。2023年特斯拉的毛利率為18.2%,比亞迪的毛利率為23.02%。
更為重要的是,理想汽車實現盈利,本身意義重大。理想汽車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家年度盈利的新能源車企。彼時,市場毫不吝嗇鮮花和掌聲。高漲的股價就是直觀的體現。
理想也成為造車新勢力中,首家實現盈利的企業。
這本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因為實現年度盈利的另外兩家,特斯拉和比亞迪各有絕活。特斯拉的品牌力和產品力構筑了深厚的護城河。而比亞迪,幾乎打通了汽車全產業鏈,實現了50%的零部件自給率,部分車型,例如海豹,零部件自給率達到了75%。通過高比例的零部件自制,比亞迪大大壓縮了生產成本,化身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價格屠夫”。
其他新能源品牌,既沒有像特斯拉,深耕新能源市場多年,也沒有比亞迪的供應鏈控制力。在車廠只負責整車設計與組裝的情況下,其他品牌如何在特斯拉和比亞迪的雙重絞殺中突出重圍,市場以為理想給出了初步的方案。
一個季度,讓市場經歷了幻滅
理想汽車剛剛打了個翻身仗,今年一季度就出現了經營性虧損。
5月20日,理想汽車發布的財報顯示,理想汽車的收入為256億元,同比增加36.4%,環比2023年第四季度減少38.6%。凈利潤為5.9億元,同比下滑36.7%,環比下滑89.7%。今年一季度經營利潤為-5.8億元,經營利潤率為-2.3%。相較于去年四季度,今年一季度業績大幅度回落。去年四季度,理想汽車經營利潤為30億元,經營利潤率為7.3%。此外,理想汽車現金儲備從2023年底的1036.7億元,下降至今年一季度的989億元,自由現金流為-51億元。
理想汽車一季度會有此業績,市場亦有預期。參見《降價+推新,理想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去年3月,理想創始人李想曾經表示“車不是賣得越貴越好,也不是越便宜越好,找到合適的價位段很重要。如果理想把中大型SUV賣到20多萬,可能也賣不出去,用戶會覺得是不是偷工減料了。”所以,他言之鑿鑿地說,理想汽車不會降價。
開年以來,全行業大打價格戰,理想亦不能幸免。4月22日,理想汽車宣布理想L7、理想L8、理想 L9、理想MEGA降價,覆蓋了除L6之外,理想所有在售車型。
“不降價”的回旋鏢,狠狠地打在了理想的臉上。
另一個給理想汽車帶來重創的地方,就是MEGA車型遇冷。
2024年3月1日,理想汽車發布首款純電動旗艦車型MEGA,上市時售價55.98萬元。車內沙發彩電冰箱等配置一應俱全,被業界稱為“奶爸”車型,李想也在發布會上信心滿滿表示“MEGA將是理想汽車的下一個爆品,有信心成為50萬元以上市場銷量第一。”
但MEGA上市后,即陷入輿論風波和水軍攻擊,產品銷量沒有達到預期。
近日,理想汽車傳出大幅裁員消息,整體優化比例超過18%。2023年財報顯示,理想汽車近3.16萬人,同比增長63%。按照優化比例來計算,這輪優化涉及超過5600人。
理想汽車CEO李想在一季度財報電話會上表示,理想汽車今年將不會發布純電SUV產品,推遲至明年上半年發布。
行業寒冬來臨,理想不得不“縮衣減食”。
新能源汽車,會比豬更難熬嗎?
新能源汽車價格大戰開啟后,銷量并沒有明顯改善。如此局面向所有從業者發出靈魂拷問:各家新能源車車企的競爭優勢何在?
最近,各大品牌汽車事故頻發,屢上熱搜,新能源汽車的產品質量,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議題。尤其是一些車企匆匆上馬智駕系統,在宣傳中屢屢夸大,讓許多不明就里的車主,以為無人駕駛已經到來,在使用過程中放松了警惕。
根據《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GB/T40429-2021)規定,目前自動駕駛技術中分為L0-L5的六個等級:L0,純人工駕駛;L1,駕駛自動化;L2,輔助駕駛;L3,自動輔助駕駛;L4,自動駕駛;L5,無人駕駛。
說一千道一萬,當下的智駕,包括特斯拉的FSD,都被監管部門定為L2級,要求駕駛員在駕駛過程中,全程準備接管。
鋪天蓋地的評測視頻,完全在向潛在車主釋放錯誤信號。這背后,不乏車企的推動。
把智駕作為最大賣點,充分體現了電動汽車競爭維度的貧乏。電動汽車的零部件比燃油車大約少了三分之二,影響消費者使用體驗的因素也就少了三分之二,這使得電動汽車的產品維度,比燃油車少了很多。有觀察者甚至簡單粗暴的概括為,“車殼+三電組裝在一起就是電動汽車”。
而且電動汽車還有另一個尷尬的點。除了汽車內飾,想要改善駕乘體驗,大都需要添置電器。對燃油車來說,耗能不是問題,但對有里程焦慮的電動汽車車主來說,使用電器有時簡直是“犯罪”。
筆者最近就經歷了,一個電動汽車里程焦慮的案例。
前幾天,因為趕飛機時間緊,筆者就打出租車去機場。在高速上,出租車開得很猛,貼著超速標準來。路上,師傅就說,你看路上的網約車,大都開得慢,就在100碼左右慢悠悠跑。因為開得快風阻大,掉電快。所以在上海,趕時間得坐出租車,雖然貴點,但加速不加錢,可以不計成本地開,網約車就不會這么干。
如今,新能源汽車行業進入互耗狀態,在產品層面無法取得突破的情況下,各家唯一的選擇就是硬撐,加速行業出清,直至迎來行業回暖。
新能源汽車的周期輪動,會持續多久還不能確定,想來不會比本輪豬周期更久。這一輪豬周期始于2018年,豬價一度在19、20年達到高位,而后就持續在低位徘徊,目前還沒有走出周期的明確信號。期間,一批上市豬企沒熬得住,迎來了破產重整的結局。
結語
對非急需的耐用品來說,價格戰的影響是致命的,這會使得許多潛在消費者,選擇觀望。“早買早享受,晚買享折扣”,誠不欺我也。
MEGA的遭遇,擊碎了理想汽車的純電野心。新能源汽車領域,還有誰能挑戰特斯拉、比亞迪雙雄爭霸的格局?咱們拭目以待。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