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出盈利故事沖刺上市背后:喜馬拉雅高管降薪,全職雇員兩年減少1705人快訊
執著于上市的喜馬拉雅重新出發。4月12日,喜馬拉雅再次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與此前不同的是,該公司終于向資本市場講出了盈利故事。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于玉金 北京報道
執著于上市的喜馬拉雅重新出發。4月12日,喜馬拉雅再次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與此前不同的是,該公司終于向資本市場講出了盈利故事。
此前,喜馬拉雅曾多次沖刺港股、美股,但均折戟,虧損也被外界視為該公司上市失利的原因之一。最新的招股書中,喜馬拉雅營收雖然增長放緩,但調整后凈利潤開始正向盈利。只是,喜馬拉雅的扭虧也離不開員工優化、高管降薪等措施,當音頻市場遭遇短視頻市場沖擊,如何能夠長久盈利下去才是喜馬拉雅需要思考的。
2023年經調整凈利2.24億元
喜馬拉雅終于盈利了。招股書顯示,喜馬拉雅2021年、2022年、2023年經調整凈利分別為-7.18億元、-2.96億元、2.24億元。
對于2023年盈利能力有所提高,喜馬拉雅方面解釋,“主要是由于用戶群擴大,變現能力增強以及成本結構優化帶來的毛利率改善和經營效率提升。”
具體來看,由于效率提高及規模經濟,喜馬拉雅毛利率從2021年的54.0%提升至2023年的56.3%;與此同時,憑借其于在線音頻提供及創作效率方面的獨特競爭優勢,喜馬拉雅的收入分成成本(即其根據約定的收入百分比向內容創作者及第三方IP合作方支付的款項)占喜馬拉雅總收入的百分比由2021年及2022年的27.3%下降至2023年的23.4%。
與此同時,喜馬拉雅銷售及營銷開支也從2021年的26.30億元降至2023年20.70億元;研發開支從2021年的10.27億元降至9.30億元。
此外,喜馬拉雅的行政開支占總收入的百分比由2021年的10.7%下降至2023年的7.0%。
其中,由于雇員數量不斷減少喜馬拉雅需要支付的雇員福利開支也隨之減少。招股書披露,截至2023年12月31日,喜馬拉雅擁有2637名全職雇員,而截至2021年12月31日為4342名全職雇員。也就是兩年時間,喜馬拉雅全職雇員數量減少了1705名,“優化”比例高達39.27%。
還值得關注的是,喜馬拉雅聯合創始人余建軍、董事李興仁及董事沈結強的“薪金、工資及花紅”分別從2022年的375.9萬元、208萬元、190.9萬元減少至2023年的179.8萬元、106.6萬元及109.9萬元。
事實上,在過去幾年,喜馬拉雅曾多次遞交招股書沖刺上市,但均未成功,虧損也總是被視為上市失敗的重要原因,而為了講出更能打動投資者的故事,喜馬拉雅也將盈利作為很重要的目標。
早在2022年8月,喜馬拉雅創始人兼CEO余建軍曾在內部員工大會上表示,在2022年第四季度,公司計劃實現單季盈利,扭轉長期虧損局面,并將在2023年實現全年盈利,5年后,實現年收入200億元、盈利40億元。
2023年1月,余建軍表示,“具體盈利多少不那么重要,盈利這件事的意義本身很重要,這表明喜馬拉雅可以不借外力自我造血。”喜馬拉雅也于2022年第四季度首次實現單季度千萬級的盈利,這是喜馬拉雅創業十年來首次實現盈利。
對于喜馬拉雅執著于上市,中娛智庫創始人兼首席分析師高東旭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喜馬拉雅第四次沖刺上市,表明公司對于資本市場的認可和資金的需求有著較為迫切的期望。上市不僅是為了給投資者交代,更是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通過上市,喜馬拉雅能夠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用于內容創新、技術研發、市場拓展等方面,從而提升競爭力和市場地位。
不過,早先一步在美股上市的同賽道公司荔枝的股價早已經歷暴跌,似乎證明投資者并不看好“耳朵經濟”。
“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盡管荔枝FM和港股上市公司的表現可能并不如預期,但這并不意味著喜馬拉雅也會遭遇同樣的命運。”高東旭進一步表示,喜馬拉雅作為中國領先的音頻分享平臺,隨著音頻內容消費的普及和用戶付費意愿的提升,喜馬拉雅的發展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互聯網分析師丁道師分析認為,荔枝與喜馬拉雅兩家公司在體量上不屬于同一級別,不能從荔枝美股市場低迷的角度出發來審視喜馬拉雅。不過,丁道師也向《華夏時報》分析,喜馬拉雅作為“耳朵經濟”賽道的頭部公司,在主營業務上并沒有大的突破,相比其他賽道的頭部公司,整體營收規模較小。
營收放緩
雖然盈利了,但是喜馬拉雅的營收增速在放緩。招股書顯示,2021年—2023年,喜馬拉雅營收分別為58.57億元、60.61億元、61.63億元,收入增長率由43.7%降至3.5%和1.7%。
具體來看,喜馬拉雅的營收來源主要為付費訂閱、廣告、直播以及其他創新產品及服務四大業務,其中的付費訂閱是喜馬拉雅主要的營收來源,包括會員訂閱及付費點播收聽服務,從2021年至2023年營收占比都在50%以上。
不過具體來看,喜馬拉雅的會員訂閱收入增速從2022年的15.91%下滑至2023年的8.4%,而付費點播收聽服務收入增速更是出現連續兩年負增長的情況。此外,喜馬拉雅2021年—2023年的廣告收入分別為14.88億元、14.69億元、14.23億元,也出現了兩連跌。
無論是付費訂閱還是廣告收入都離不開付費用戶。喜馬拉雅移動端平均月活付費用戶付費率已從2022年的12.9%降至2023年的11.9%,移動端平均月活躍付費會員付費率從2022年的12.6%降至2023年的11.6%。與此同時,喜馬拉雅移動端應用程序的日活用戶收聽時長也在減少,從2021年的144分鐘減少至2022年的142分鐘,到2023年進一步減少至130分鐘。
有喜馬拉雅資深用戶小飛告訴《華夏時報》,她在2021年和2022年會在日常生活中伴隨式收聽喜馬拉雅的廣播劇和有聲書,為了收聽廣播劇如《三體》,她還在2021年及2022年購買了喜馬拉雅年度會員。
不過,小飛自2023年以來總體收聽廣播劇的時間在減少。“一方面是內容同質化,很多是根據小說改編的廣播劇,但小說內容欠佳;二是我對配音演員都比較熟悉了,同樣的聲音排列組合聽多了出戲。”她如是說。
對于2023年的移動端平均月活躍付費用戶及移動端平均月活躍付費會員的付費率較2022年相比各自略有下降,喜馬拉雅解釋,主要是由于其戰略重心轉向吸引及留住客單價較高的用戶,并加強具有更大變現潛力的產品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更多吸引高客單價客戶,高東旭認為,喜馬拉雅移動端平均月活躍付費用戶增速放緩,但公司戰略重心轉向吸引及留住客單價較高的用戶,并加強具有更大變現潛力的產品的可持續發展,這樣的思路是符合當前市場趨勢的。喜馬拉雅的戰略調整是積極的,但是否可持續還需要公司在執行過程中不斷驗證和調整。
不過,丁道師并不認可該商業模式,他向本報記者分析,互聯網行業講究規模效應,也就是服務更多消費群體,只要沾邊互聯網,就需要通過低價方式將用戶規模和市場規模擴大,以薄利多銷的方式掙錢才是王道,游戲行業、電子商務、社交娛樂無一例外,每個賽道都需要通過該方式精耕細作,而不是通過提高客單價來保證收入和利潤。
“喜馬拉雅付費用戶增速放緩,更說明其對用戶的吸引力減弱,尤其是在短視頻盛行的時代下,用戶的注意力資源、時間被短視頻平臺搶走,而抖音、快手這些短視頻平臺也早已切入音頻賽道,這才是喜馬拉雅、荔枝、蜻蜓等音頻賽道玩家的困境所在,也是耳朵經濟賽道玩家急需破局的所在。”丁道師還認為。
對于依賴降本增效盈利等問題,記者采訪喜馬拉雅方面,公司有關工作人員表示,“一切信息還是以招股書為準。”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