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不到十億美元就自慚形愧?你還真以為獨角獸都是天上掉下來的金融
單純從創業幾率而言,創建一家企業并以1億美元將其出售,這就已經非常不錯了。但在如今的創業大環境下,這樣的結果卻得不到大家的認可。這種古怪的想法并不普遍,但很多風投以及行業內觀察者卻…
獨角獸時代扭曲了人們對于創業成功的概念。對十億美元級別退出事例的大肆追捧導致了如今數字決定成功的現狀。單純從創業幾率而言,創建一家企業并以1億美元將其出售,這就已經非常不錯了。但在如今的創業大環境下,這樣的結果卻得不到大家的認可。
這種古怪的想法并不普遍,但很多風投以及行業內觀察者卻對九位數出頭的退出感到無動于衷。
在高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下,這樣的情況實屬正常。政治記者想要報道的對象是總統和最高法院,而不是州政府。同樣,科技記者想要報道的是那些估值達到十億美元的企業。擁有十億美元資產的投資者想要投資5000萬美元給成功的企業,而1億美元的退出只能被視作是安慰獎,不值得任何歡呼雀躍。在此基礎上,1億多美元的資本退出就像是特大等級的人才收購而已。
為了了解這一種現實扭曲的來龍去脈,我們研究了過去幾十年來一類特殊的成功創始人——那些之后成為風投的創始人。我們利用橫向分析法研究了頂尖的風投公司,發現了63位曾經有過創業背景的投資人。這部分人中有11位創建的公司成功上市或是公司以10億美元以上的價格出售。
許多成功的投資者都創辦了一些卓越的初創企業,但在現今扭曲的成功標準下,這僅僅只是“適中”的表現。過去十年來,Y Combinator的Paul Graham已經成為極具影響力的風投之一,而他的初創企業Viaweb當時的收購價格“僅”為4900萬美元。依據任何一種合理的標準來看,Viaweb都可以算是一家成功的企業,可在現今夸張的宣傳以及大量融資活動的襯托下,這可就說不準了。公司在出售之前融資額僅為250萬美元——所以4900萬美元的出售價格算是一筆非常豐厚的回報,這也預示了Paul Graham的未來會取得巨大成功。事實證明,小規模退出也能帶來大收益。
注意:這并不是一份完整的名單。此外,互聯網時代的投資退出很難獲得精確數值,但是可以查詢到相關引文。考慮到一些數據并未公開,我們假定收購價格低于買家的實質性門檻。
輕視1億美元的成功案例
如果一家公司以1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的話,不但風投會時常嘲諷之,這還會淪為初創企業這個大群體的笑柄。Aaron Patzer因創辦了個人理財網站Mint.com而聞名,網站的用戶體驗也是一次巨大的突破,以至于Intuit斥資1.7億美元收購了它。Aaron本人并不推崇“要么做大要么死”的業界觀念。事實上,他只是憑此大賺了一筆,之后卻也因此廣受奚落。大家對于“1億美元級別”的小規模出售嗤之以鼻,以至于Urban Dictionary(俗語字典)中甚至有一個詞條是用來形容過早因蠅頭小利出售自己創企的行為,即“Pulling a Patzer”。我是認真的,不信你自己可以去查一查。
我們投資的一家公司最近以超過1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一家科技巨頭。這筆交易讓我們在短期時間內獲得了數倍的回報,每一位聯合創始人賺的錢都比NBA巨星勒布朗·詹姆斯去年一年的年薪要高。這是公司預料過的最理想的結果了,對每一方來說都是巨大的成功。
在業界瘋狂癡迷“獨角獸”的創企時代,缺乏對這些成功的認可,往好里說可以算是一種愿景的破滅,往壞里說就是憤世嫉俗的態度。
“要么做大要么死”已經成為一個不同的邏輯
我們并非是建議創業者尋找捷徑或是低估自己公司的潛力。我們想要投資下一個Uber、谷歌或Facebook。現實情況是,不是每一家企業都符合這一要求。之所以有那么多風投能夠通過投資非獨角獸企業獲得大額收益,部分原因在于他們會根據估值進行合適規模的投資,而與此同時保證自己擁有退出選擇。
想在種子輪階段就成為獨角獸企業的候選人,這種想法往往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障礙。對于選擇適中融資規模的初創企業來說,這些錯誤不一定是致命的。不幸的是,大部分風投的資金有限,以至于只有在他們投資的多家公司都能以10億美元以上的級別退出時,他們的投資才能取得成功。這就是說,風投會為一些發展狀況不錯的初創企業提供大量的資金,這也就斷了其理想化的退出機會。
比如說,你投資的公司中有一家企業去年營收達到1000萬美元,在上一輪融資中企業估值達到5000萬美元。這家公司所處行業發展前景頗佳,企業也希望自己今年的營收能夠翻倍。但是公司盈利微薄,且對于單位經濟效益的管理較為疏松。通常情況下,公司在進行下一輪融資時,可能會以8000萬美元的估值籌集到2000萬美元的融資。
但在當前的大背景下,風投看到創企取得發展的跡象后就會為市場感到激動不已,他會讓創始人相信“要么做大要么死”。而此時,這位風投已經有了一個2000萬美元的窟窿需要他去彌補(他需要用這些錢進行接下來的融資)。他會去勸服創始人以2.6億美元的估值去爭取4000萬美元的融資(其中一半由內部人士提供)?,F在,公司的投資后估值就會達到3億美元。這意味著公司必須以10億美元的價格出售,否則風投就是白忙活一場。
由于營收只有1000萬美元,盈利微薄,因而公司選擇以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如果企業之前融資金額沒有這么多,那么5億美元的出售價格足以讓每個人都滿意。但他們也有可能會選擇增加燒錢速度,去籌集更多的資金。最終,當沒有收購方愿意支付虛高的價格,而風投也不再愿意投資資金去支持額外的燒錢時,這家前景頗佳的企業可能會面臨破產。
融資規模說明一切
如果你沒有投資過多資金到自己企業的話,那么1億美元的退出才有可能獲利。如果你想要確保投資的靈活性,那你就需要從戰略角度進行融資。這一切始于選擇你的投資者。Founder Collective合伙人David Frankel經常說道:“融資規模說明一切?!本徒涷炛劊愕膭撈笮枰C明企業的退出價格至少可以等同于風投投資的資金規模。獲得5000萬美元的融資,那么你可以輕輕松松以1億美元將其出售。獲得10億美元的融資,那么這無異于訂下了一個極高的目標,你必須謹慎選擇,確保你了解投資對象的情況。
估值達到1億美元的初創企業沒必要感到慚愧
絕大多數科技公司出售的價格都低于1億美元。融資規模較小的話,那么以1億美元將公司出售,這就是一個普天同慶的好消息。對于大多數經歷身份轉型的風投(從創始人到風投)來說,在將自己的公司出售時,他們就會很清楚成功的定義。有時候,相比以數億美元、甚至數十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以數千萬美元出售反而可以讓創始人獲得更多的盈利。
將一家相對比較成功的初創企業出售,這給創始人帶來的財富可以讓他們余生過得衣食無憂。這筆錢也可以讓你另起爐灶、創辦一家新的企業——或是更容易吸引全球頂尖孵化器的注意力。許多創始人在創業領域取得了適中的成功,在轉變到風投領域之后也能混得風生水起。
來源:GPLP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