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造車夢碎,蘋果加碼生成式AI快訊
蘋果正在開發生成式人工智能軟件功能,他在2018年加入蘋果造車團隊后,蘋果急了 放棄造車之后的蘋果。
投入十年,花了數十億美金之后,蘋果史上最野心勃勃的造車項目還是走到了盡頭。
根據彭博社報道,蘋果首席運營官杰夫·威廉姆斯和負責該項目的副總裁凱文·林奇向員工告知造車項目即將終止。
關于團隊何去何從,外媒報道稱,目前該團隊有近2000名員工,其中一部分將轉到約翰·賈南德雷亞領導的人工智能部門。剩余的人將有90天的時間重新分配到公司內部的其他職位,否則將會被解雇。
就在蘋果放棄造車的消息發出后,特斯拉負責人埃隆·馬斯克在社交媒體X上置頂了該消息并在轉發文章時配上"敬禮"和"香煙"兩個表情。
有媒體曾經統計過,截至2019年年末,蘋果從特斯拉挖走了超過300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特斯拉前高管道格·菲爾德。他在2018年加入蘋果造車團隊后,最引人注目的動作就是將團隊的重點從軟件轉向硬件,也就是造實體車的方向上。不過,2021年他又從蘋果離職,加入了傳統車企福特。
十年研發做出了啥?
蘋果的自動駕駛汽車業務在2014年成形,公司內部代號為“泰坦Titan”,一度有大約 5000 名員工。但蘋果在過去十年中反復調整方向,在像特斯拉一樣打造純電動汽車和類似于Waymo研發全自動駕駛軟件之間搖擺不定。
這種“搖擺”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流水”般的更換項目負責人。多年來,許多知名汽車行業高管都參與過“泰坦計劃”。除了前面提到的菲爾德曾在2018年到2021年領導泰坦團隊之外,蘋果還挖走過阿斯頓·馬丁、蘭博基尼、寶馬和保時捷的設計師。
2021年,蘋果還從電動汽車初創公司Canoo聘請了寶馬前高管烏爾里希·克蘭茲,主要負責為蘋果汽車項目打造車型平臺。克蘭茲曾經在寶馬效力超過30年,最高擔任寶馬高級副總裁,一手推動了寶馬i系列的研發,被譽“寶馬i系列汽車之父。”
事實上,過去蘋果也曾取消過一些項目,比如2015年左右放棄生產電視機的計劃。只是很少有項目能如造車項目這般持續這么久、涉及如此多的員工,還花費了數十億美元。關鍵的問題是,這十年來泰坦項目到底做出了啥?
自2017年拿到加州測試自駕車的許可之后,蘋果在美國道路上投放了數十輛汽車,一直使用雷克薩斯 SUV 對其系統進行道路測試。
根據今年2月份加州機動車輛管理局公布的最新數據,蘋果自動駕駛汽車路測車隊去年在加州公共道路上的路測里程是有大幅增加的,達到了45萬英里(72萬公里)。不過,這與Waymo的370萬英里以及通用旗下Cruise的265萬英里,仍然有不少差距。
除此之外,蘋果還在菲尼克斯的一條曾經屬于克萊斯勒的巨大賽道上測試了更多秘密組件。
不過,要說到目前為止蘋果進軍汽車行業取得的最大成績,那就是——CarPlay軟件,該軟件可以讓駕駛員訪問 iPhone 的地圖和 Siri 等功能。據悉,CarPlay正在被重新設計,以便與車輛控制和娛樂系統更深入地集成。
但這些成績相對于十年巨大的投入來說,顯然不夠。
彭博社曾在今年1月份報道稱,泰坦項目的領導層面臨著來自蘋果高層管理人員及其董事會的壓力,因為管理層要求泰坦團隊盡快找到將產品推向市場的方法。而內部討論的最新方法是將汽車發布的時間推遲到 2028 年,并將自動駕駛技術規格從L4降到 L2+。
顯然這些方法并未打消高層們的疑慮,畢竟在電動車增速放緩的市場里,每年花費以“億”為單位的資金去研發一款預計售價10萬美金的車,真的能夠為蘋果帶來利潤嗎?
就在不久前,鈦媒體App就蘋果造車時間表再次推遲的消息向行業人士咨詢時,還有人對其抱持樂觀期待,認為“也許蘋果會像 Vision Pro 一樣放個大招呢。”
只是,大招沒等來,先等來了放棄造車的消息。
ChatGPT狂飆,蘋果急了
放棄造車之后的蘋果,會將釋放出來的資源轉移到快速增長的人工智能項目上。前面提到了造車團隊中的許多員工將轉到約翰·賈南德雷亞領導的蘋果人工智能部門。
賈南德雷亞是在2018年從谷歌來到蘋果,擔任該公司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戰略高級副總裁,向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匯報。
在炙手可熱的人工智能領域,蘋果面臨著與谷歌、亞馬遜和微軟等競爭對手的一場異常激烈的艱苦戰斗,所有這些競爭對手都在人工智能領域進行了大量、公開的投資。
蘋果現在這一快速的戰略轉變進一步表明,人工智能和生成模型正在成為庫克日益重視的優先事項。
彭博資訊分析師阿努拉格·拉納(Anurag Rana)和安德魯·吉拉德(Andrew Girard)在一份報告中就表示,“我們認為,考慮到人工智能收入流相對于汽車的長期盈利潛力,蘋果決定放棄電動汽車并將資源轉向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個很好的戰略舉措。”
去年夏天,就有消息稱蘋果正在開發 ChatGPT 的競爭對手AppleGPT。2023年7月,彭博社報道稱,蘋果建立了自己的大型語言模型Ajax,并推出代號為“Apple GPT”的內部聊天機器人,用于測試 Ajax 的功能。該項測試的目的主要是看技術是否能夠和市面上同類型的大模型產品競爭,以及如何能應用到蘋果現有的產品系列當中。
2023年底,更有消息傳出,蘋果正在和一些大型新聞出版商討論授權他們的新聞資料,并且使用這些信息來幫助訓練自己公司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
本月初,蘋果與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的研究人員發布了MLLM 引導圖像編輯,即“MGIE”。這是一款多模態 AI 模型,可以基于簡單的文本命令像 Photoshop 一樣編輯圖像。比如用戶在使用 MGIE 編輯照片時告訴模型“提高圖像天空部分的亮度”,圖片里的天空就會變得更藍。
與此同時,近期也有報道稱,蘋果正在測試一款名為“Ask”的AI工具,供 AppleCare顧問使用。該工具會從內部數據庫獲取數據生成答案,顧問按照實際情況將答案評為“有幫助”或“無幫助”,通過這些反饋讓ASK更好用,尤其是對于復雜的問題。
對此,有外媒就分析認為,這個“Ask”工具很可能是之前泄露的“Ajax”工具,或者是基于之前泄露的“Ajax”工具所打造的。
在 ChatGPT 大火之后,蘋果的態度一直相對低調謹慎,外界也經常拿蘋果和微軟在AI上的進展做對比。其實,蘋果最初對AI的布局并不算晚。2010年,蘋果收購Siri,這個舉動被視為蘋果打開AI大門的第一步。
只是后來就如蘋果造車項目一般,內部對于AI方向的戰略定位始終沒有統一。另外,大模型需要開源,這和蘋果從始至終的研發套路并不相符。
搖擺的結果就是團隊重要人才的流失。2019年在蘋果Siri技術團隊擔任負責人長達七年的Bill Stasior離職,跑去了微軟擔任技術副總裁,幫助微軟整合AI產品業務線。
蘋果在AI上逡巡不前,不止拉開了和微軟的差距,隨著三星和谷歌等競爭對手推出自己的人工智能智能手機,蘋果的大本營也感受到了危機。
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 發布的《生成式AI智能手機出貨量洞察》報告預估 ,2024 年會成為生成式AI智能手機的關鍵元年,預估出貨量將達到1億臺。
在最新的蘋果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庫克提到,蘋果正在開發生成式人工智能軟件功能,這些功能將在“今年晚些時候”提供。
長期來看,隨著生成式AI逐漸成熟,落地的場景會進一步被開發,以手機為代表的智能硬件與其結合肯定是大勢所趨,至于蘋果能否抓住,就看能不能如人們期待的那樣再次拿出顛覆行業的案例了。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