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程集團董事局主席梁建章:打贏貿易戰需多發家庭補貼快訊
中國人口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嚴重低生育率,中國人口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嚴重低生育率,雖然貿易戰會對中國經濟帶來全新挑戰和部分負面影響。
【TechWeb】4月11日消息,攜程集團董事局主席、人口經濟學家梁建章今日發文“打贏貿易戰需多發家庭補貼”。
梁建章在文中稱:“在貿易戰背景下,中國經濟面臨種種困境的實質,其實是有效需求不足和家庭消費水平偏低,根本原因則是家庭沒有足夠的錢消費,也沒有足夠的錢養育孩子。同時,中國人口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嚴重低生育率。要從根本上解決經濟和人口問題,就要每年拿出幾萬億來發錢給家庭(尤其是育兒家庭)。如果把錢發給了育兒家庭,既能擴大消費,提升民眾生活質量與幸福感,又能提高生育率,維持人口的可持續發展,提振中國的創新力和綜合國力。貿易戰只是短期問題,人口才是長期問題。通過大規模發錢來補貼家庭,能幫助中國短期打贏貿易戰,長期打贏科技戰?!?/p>
以下為全文:
2025年4月,美國總統特朗普貿然發動全面貿易戰,攪得全球市場陷入亂局。中國目前已經在積極應對貿易戰,未來則需要推出有助于打贏貿易戰的各類經濟方案。
一、貿易戰對中國總需求的影響
貿易戰將不可避免地對中國經濟產生沖擊。
首先是對出口需求的影響,中美貿易戰將導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顯著減少。由于出口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之一,出口的減少導致總需求下降,進而影響整體經濟表現。根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等人的估算,美國對華關稅每加征10%,中國出口或下降2%-2.5%。
然后是對消費的影響,貿易戰帶來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影響普通民眾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人們可能會減少非必需品的消費,并增加儲蓄以應對潛在的風險。
還有對于投資的影響,因為貿易戰增加了經濟的不確定性,國內企業與外資企業的信心受損,導致企業投資意愿下降。
當然,也不必對于經濟前景過于悲觀,同時也必須看到,中國的出口產業仍具有很大的韌性。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在2018年接近4200億美元、創歷史峰值,2024年下降到了3000億美元以下。與此同時,中國對歐盟、東盟、墨西哥的貿易順差大幅增長,從而部分抵消了中美貿易額下降所造成的沖擊。
我們相信,雖然貿易戰會對中國經濟帶來全新挑戰和部分負面影響,但同時也會倒逼中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步伐,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的內循環。
二、中國經濟全面過剩只缺孩子
支撐我們繼續看好中國經濟的底氣之一,就因為中國目前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全球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有40%以上的品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
具體到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方面來進一步分析:“衣”的部分,多年來,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服裝生產和出口國。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紡織服裝出口額超3000億美元,約占全球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一;“食”的部分,2024年中國糧食產量突破1.4萬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了500公斤,遠遠超過了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2024年度,全國居民家庭人均豬肉消費量為28.1公斤,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人均豬肉消費量約為17公斤);“住”的部分,根據住建部發布的數據,截至2023年底,我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超過40平方米。近年來,全國商品房庫存量越來越多。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4年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75327萬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長10.6%,其中,住宅待售面積增長16.2%;“行”的部分,根據交通運輸部的數據,2024年中國高速鐵路的通車里程已經達到4.8萬公里,高速公路的通車里程達到了19萬公里,均居世界第一位。從國際海運來看,中國的船隊規模和海運量都居世界首位。2024年中國汽車產銷累計完成3128.2萬輛和3143.6萬輛,總量連續16年穩居全球第一。
可以發現,中國在以上各項數據統計方面都處于比較富足的狀態,甚至已經出現了物質全面過剩的現象,導致解決“過?!背蔀榻洕l展過程中必須面臨的新問題。但唯獨在某一個重要領域內,中國卻存在著嚴重的不足,那就是孩子的數量。
自1991年以來,中國的總和生育率一直低于更替水平,近年來更是進一步下降。2020年生育率降至1.3,2023年生育率進一步降至1.01,不到更替水平的一半。中國出生人口在2016年還有1883萬人,到2023年就減半到902萬人,前后相隔僅7年時間。而在陷入嚴重超低生育率的日本,出生人口從1982年的150萬,減半到2023年的75萬則花了41年時間。兩相比較,可以發現中國出生人口數量的下跌速率已達到十分驚人的程度。
三、貿易戰的根本還是科技戰和人才戰
貿易戰的根本還是科技戰和人才戰,而人口眾多則是龐大人才規模的基礎。當今,大學教育是從事科技事業的前提。雖然美國的總人口僅為中國的四分之一,但美國的大學及以上學歷的人口卻長期高于中國,這是美國科技力量領先中國的重要原因。但這一情況近年來已經出現逆轉。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23中國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人數達到4763萬人,本科畢業生489.74萬人,在學研究生達到388.29萬人,畢業研究生101.48萬人,均已超過美國。從科研人數來看,中國在2000年時還不到美國的一半,目前則已經超過美國。2024年中國全社會研發經費超過3.6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8%,超過了歐盟國家平均水平。2023年中國研發人員總量為1022.54萬人,居世界第一,而且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均居世界首位。
影響創新的根本因素是人口,人口規模是創新力競爭中的基礎性變量,人口數量越多,可以投入的研發人員也就更多。這種人口越多、創新力越強的關系并非線性,而是具有遞增效應。也就是說,人口越多,不僅總體創新力會越強,而且人均創新力也會越強,這就是所謂的規模效應。
在科技競爭中,人口規模效應要比其它領域更為顯著。比如在互聯網、人工智能以及文化創意等新興領域,需要巨大的研發投入,但邊際成本卻很低。人口大國往往能夠仰仗其市場規模承受巨額投入的成本,并且依靠龐大人才資源形成產業和科技創新的集群,從而在新興領域率先實現產業化,然后將商業模式迅速復制到其他國家。
現在中國的人口總數相當于美國的4倍,這是中國對美國的最大優勢,也是我們有信心打贏貿易戰的重要基礎。憑借龐大的人口規模,中國非但擁有世界上最全的工業品分類的供應鏈,而且也能支撐起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移動互聯網。正因為人口眾多,所以針對不同的消費需求,可以養活各種業態的公司。比如單就移動打車這一個領域,就可以細分成專車、拼車、分享車、接送機、代駕等細分門類,豐富程度要超過美國,從而在每一個門類都有可能依靠創新孕育商機,進而帶動科學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持續進步。
可惜長期來看,中國在創新領域的最大劣勢就是生育率遠低于美國。2023年中國的生育率只有1.01,而美國的生育率則有1.62。如果中美兩國生育率保持這種相對差距,未來每一代中國人的人口優勢,相對于美國就會減少1/3左右。如果中國不能大幅提升生育率,兩三代人之后,中國每年出生人口將少于美國,未來這些總數比美國更少的年輕人,將負擔遠比美國更多的老年人口,中國將因此徹底失去人口優勢。
人口年齡結構對創新力也有影響。一般來說,30歲左右是最適合創業的年齡,所以一個國家如果擁有大量30歲左右且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那么就會對其創新尤其是顛覆性創新很有幫助。相反,如果一個國家正在迅速老齡化,那么潛在的年輕發明家和企業家就會變少。而且老齡化社會還存在一種普遍的阻擋效應,即由于老人在企業和社會中占據了太多重要的崗位和資源,勢必影響年輕人晉升和鍛煉的機會,從而削弱年輕人創新和創業的活力。在一個快速老化和萎縮的社會中,技術發展會更慢,并且最終陷入停滯和倒退。
四、對育兒家庭進行經濟補貼
當我們意識到生育率下降會成為國家的競爭劣勢之后,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要找出生育率降低的原因。對于很多家庭來說,不生孩子或者少生孩子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生孩子太“貴”了。
這里所說的“貴”,不僅包括家庭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直接付出的經濟成本,還包括為此付出的大量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尤其對于女性來說,往往會在生育孩子后遇到所謂的“母職懲罰”。從收入方面來說,母職懲罰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就業率下降、有報酬工作時間減少和工資下降。
我們認為,生育和養育孩子也應被視為對社會有益的工作,現在多生多育幾個健康的小孩,同樣是在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其價值未必低于其原先從事的本職工作。所以,應該通過給這些育兒家庭發放經濟補貼,以彌補其因為生育而在收入上蒙受的損失。比如在生育多個孩子之后,有些媽媽不得不放棄工作成為“全職主婦”。如果參照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目前的平均工資(2023年的最新統計數據為68340元),相當于整個家庭每月減少了5000元收入,需要政府對此進行彌補。
所以我們建議按照孩子的數量給家庭發錢,具體的政策建議如下:
一是現金補貼:給予每個一孩每月補貼1000元,給予每個二孩每月補貼2000元,給予每個三孩及以上每月補貼3000元,直至孩子年滿16歲或18歲。
二是個稅和社保減免:對于二孩家庭,實行個人所得稅和社保減半,三孩以上家庭個人的所得稅和社保全免(對于特別富裕的家庭,可以設定一個封頂補貼的上限)。
三是購房補貼,具體方式可以通過按揭利息返還進行補貼。比如說補貼二孩家庭的房貸利息的50%,三孩以上家庭的房貸利息可全部補貼(不超過一個封頂補貼的上限)。
考慮到目前中國經濟急需擴大內需,還可給每個孩子一次性的10萬元現金補貼。畢竟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給育兒家庭大規模發錢,可以把中國強大的生產力和創造力,轉化為民眾手中的真金白銀,進而帶來現實的美好生活。這不僅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低生育率問題,維持民族的正常繁衍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更可以讓經濟回歸經世濟民的初心。
五、財政赤字投資孩子是最好的投資
上述建議存在著經濟學理論的支撐。給媽媽發工資以及給育兒家庭發錢所需要的資金,可以通過財政赤字的方式予以提供。對于有鑄幣權的主權國家來說,財政赤字可以向央行借債,操作實質上只是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一個數字變化,也就是所謂的量化寬松。
對于中國經濟來說,孩子就是最好的“投資項目”。目前中國經濟幾乎所有領域的投資都已經接近飽和,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下行壓力。在此局面下,中國龐大人口的內需理應成為經濟發展最強勁的動力,既可以消化巨大產能,也能使人們的生活得到改善,讓普通民眾真正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要做到這點,首先需要更為科學健康的人口觀念,也就是真正認識到人在經濟循環中不僅是生產者更是消費者,只有充分發揮人在消費而不只是生產上的作用,讓大量的人口完全進入經濟循環,才能保證經濟健康、持續、全面地發展。
由于貿易戰導致出口減少而對總需求形成的負面影響,其實可以通過刺激家庭消費來彌補。采取積極財政政策來解決當前經濟需求不足的問題,已經逐步成為經濟學界的共識。有些經濟學家主張通過發放消費券的方式刺激消費,我覺得其實發放現金更容易操作,而且不會偏向個別商品和行業。最有效的方案則是發錢給育兒家庭,因為這些家庭承受了為社會養育孩子的負擔,這個方案非但很公平,而且也有助于提升中國現在過低的生育率。
給育兒家庭孩子發錢,有利于刺激消費和提升投資信心。由于家庭獲得生育補貼而多出生的小孩,短期內會增加嬰幼兒用品的需求,長期則會增加對電器、汽車、房屋、教育、通信、旅游等各種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這些額外增加的需求可以刺激相關產業的發展,有利于消化過剩產能和增加就業機會,更能提升中國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從回報上來講,鼓勵生育的資金從財政轉移支付給了家庭,整體上并沒有浪費社會資源。如果鼓勵生育產生了效果,也就是說家庭因此多生了個孩子,那么只要這個孩子長大以后對社會的貢獻大于鼓勵生育的錢,就是產生了正回報,額外創造了更多的財富。而且隨著這些孩子未來成為工作人口,將有利于緩解嚴重的養老負擔,確保整個國家有能力負擔因老齡化而日益上升的社會撫養成本。
六、財政赤字率不超過5%不用擔心通脹
或許有人會擔心,如此大規模地給家庭發錢,會不會引起通貨膨脹呢?對此給出結論的前提條件,就是要看產能是否有余力以及就業是否充分?,F在中國恰好處于產能過剩、就業不充分的階段,所以通過刺激消費,可以把閑置的產能和勞動力利用起來。中國現在面臨的并非通脹而是物價負增長,正好需要赤字財政刺激。當然,赤字財政并不能成為一種長期使用的方案,在通脹周期中可以適當回調。但在目前這個階段,也沒必要將赤字財政視為洪水猛獸,而是要從經濟學角度來考慮其具體的可行性。
在經濟蕭條周期通過財政赤字來刺激經濟,實際上就是著名的凱恩斯理論,在二戰以后,凱恩斯理論已是得到普遍認可的經濟學理論和宏觀經濟調控手段。至于通過財政赤字來刺激經濟的適用條件,則是在通縮背景下存在需求和就業的不足,這也恰好是中國目前面臨的局面。
根據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財政赤字支出會有明顯的乘數效應,而且不會引發通脹擔憂。因此,用財政赤字發育兒補貼,將具有明顯的拉大經濟效應,要比降息等其它刺激政策見效更快,長期來看還有利于保持創新活力。
目前中國經濟要擔心的是通縮而不是通脹,物價下降會導致人們的消費意愿減弱。而且,物價下降實際上會增加個人和企業的負債,因為其持有資產的實際價值縮水了,而對銀行的抵押貸款卻沒有減少。這就是經濟學中典型的“資產負債表”衰退而導致的經濟衰退,解決辦法則是通過增發貨幣來避免通縮。2025年兩會期間,中國政府宣布將財政赤字率提高至4%,創下了歷史新高。我們認為中國政府做出了正確的決定。實際上,財政赤字率只要不是遠遠超過5%,就不用擔心通脹。
結論:
在貿易戰背景下,中國經濟面臨種種困境的實質,其實是有效需求不足和家庭消費水平偏低,根本原因則是家庭沒有足夠的錢消費,也沒有足夠的錢養育孩子。同時,中國人口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嚴重低生育率。要從根本上解決經濟和人口問題,就要每年拿出幾萬億來發錢給家庭(尤其是育兒家庭)。如果把錢發給了育兒家庭,既能擴大消費,提升民眾生活質量與幸福感,又能提高生育率,維持人口的可持續發展,提振中國的創新力和綜合國力。貿易戰只是短期問題,人口才是長期問題。通過大規模發錢來補貼家庭,能幫助中國短期打贏貿易戰,長期打贏科技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