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家樂園割韭菜?盲盒經濟失寵的背后,泡泡瑪特是否還有未來?快訊
做新能源車的老板們,都喜歡對標特斯拉;正如做智能手機的老板們,都喜歡對標蘋果;又如做娛樂業的老板們,都喜歡對標迪士尼。
做新能源車的老板們,都喜歡對標特斯拉;正如做智能手機的老板們,都喜歡對標蘋果;又如做娛樂業的老板們,都喜歡對標迪士尼。今天要聊的,就是靠著“盲盒經濟”而風靡一時的明星公司——泡泡瑪特。
十一期間,北京朝陽公園里的“園中園”——泡泡瑪特城市公園開業了,人爆滿,但是,口碑卻看上去有點塌。雖然在某些流量媒體上,這家新開的樂園被說成了“北京人自己的迪士尼樂園”,但150塊的門票,逛一圈撐不起一小時,沒有大型娛樂設施的加持,從眾多網游反饋的評價看,這更像一家的“公園旗艦店”。或許“打完卡”,發完“朋友圈”之后,收割一波流量,泡泡瑪特的這波操作,可能很難挽救當下正在“黯然失色”的盲盒經濟。
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持一樣的觀點,“盲盒經濟”的興衰,或許只是一場司空見慣的“炒作”。我知道泡泡瑪特,其實是從微信聊天中的“表情包”開始的。記得第一次逛泡泡瑪特線下店的時候,發現一款手辦就是微信“表情包”的實體,因為在和朋友們用微信聊天的時候,經常會使用到那款表情。這個階段,泡泡瑪特在瘋狂的進行聯名,很多聯名款我都不知道。
聯名其實是一種獲取熱門IP客群的最有效方案,在自主品牌創新越來越困難的當下,聯名似乎是一種“雙贏”的選擇,比如瑞幸需要口味出圈,茅臺需要俘獲年輕人,于是“醬香咖啡”橫空出世,我記得上市的那天,手機里每10條朋友圈中就有7-8條是曬這款咖啡的。沒過多久,奈雪也弄出個“范特西”的杯子。不同的是,前者合作,肯定通知了茅臺的老板,但后者的合作,周杰倫本人應該是沒有參與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下。
說回盲盒,玩盲盒的人都知道,除了享受到開盲盒那一時刻的“未知刺激”外,最重要的是看玩家能不能夠開出盲盒里所謂的“隱藏款”或“限量款”,因為有著“稀缺性”,所以就被賦予了“流通溢價”,這個道理很簡單,我們小時候玩的小浣熊干脆面“水滸英雄卡”和現在小朋友玩的“奧特曼”卡本質其實也差不多,對于小朋友來說,稀缺性能成為炫耀的資本,而對于成年人而言,稀缺性往往會演變成“擊鼓傳花”的游戲,看誰做了最后一棒的“接盤俠”。
玩聯名和玩稀缺是泡泡瑪特吸引年輕人的兩大法門,但唯獨缺少了娛樂業最核心的內涵,那就是“體驗”。看看泡泡瑪特的股價就知道,上市以來,市值縮水8成,毛利率的下降也說明似乎賣不動了。當然,我身邊玩盲盒的朋友也基本沒有了。
最近一則迪士尼閉園后的清潔衛生工作視頻流出,這么大的樂園在閉園后,幾乎每一寸的土地都在清潔工人的打掃范圍內,為的就是給第二天的游客帶來最佳的游園體驗。有評論說,“迪士尼居然沒什么灰”、“沒什么蚊子”,都在說明迪士尼樂園一個現實:“貴有貴的道理”。
對于游客而言,“體驗”才是迪士尼的核心交付產品,然后才是強大的“IP”打造能力。迪士尼的頂流“玲娜貝兒”,之前沒有出現在任何一部迪士尼電影中,但是依靠網絡流量的推廣,其歡迎程度瞬間超越了所有迪士尼現有“IP”人物。這也同樣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只有做到極致的體驗,聯名才有意義。最終決定咖啡和冰激凌品質的是消費者的“口感”,而不是茅臺。
我鄰居的小孩曾經對我說,他知道馬路上“賣娃”的青蛙媽媽都是假的,因為很多短視頻中,都會出現扮演它的“小哥哥”,“小姐姐”,但他卻堅持認為迪士尼里的玩偶都是真的。我反問他,“你怎么知道?”,他說:“如果是人假扮的,你有看到過嗎?”我無語。
這就是“體驗”,對標的本質,還是“體驗”。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