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鵬:去中心化之后呢?“再中心化”的出現無法避免區塊鏈
在上世紀初風雨激蕩的中國,人們提出了“娜拉出走之后會怎樣”的社會問題,現在一百年過去了,進入了21世紀的區塊鏈時代,一個新的問題叩問著每一個區塊鏈從業者,“去中心化之后會怎樣”?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這個詞在區塊鏈世界中已經成了一種政治正確的信條,不論在幣圈還是鏈圈,只有人們就一個區塊鏈系統的設計展開辯論的時候,只需要拋出一句“你這個系統是中心化的”就可以結束爭論了。但令人吊詭的是,去中心化的概念在業界卻是含混不清,甚至在中本聰的白皮書《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1]中,都沒有出現過“去中心化”這個詞匯,只是用了點對點(Peer to Peer)這樣一個傳統分布式軟件系統常用的名詞。到2014年,Vitalik Buterin提出以太坊的設想時,去中心化已經大行其道了,在以太坊白皮書《以太坊:下一代智能合約和去中心化應用平臺》中,“去中心化”這個詞就出現了上十次。
1、邏輯層是中心化的
為了澄清人們對去中心化的歧義,Vitalik Buterin在2017年2月6號寫了一篇文章《去中心化的含義》[3],詳細的對去中心化進行了討論,文中提到去中心化并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而是可以分為三層的:邏輯層、政治層和架構層,對一個區塊鏈系統而言,雖然在政治層和架構層是去中心化的,但在邏輯層卻是中心化的,這可以從圖1中看出。
圖1 去中心化的三層
實際上,我們從比特幣的誕生歷史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比特幣區塊鏈在邏輯層上的設計理念都來自于中本聰2008年的白皮書,隨后由中本聰在2009年初開發了Bitcoin QT軟件以實現白皮書中的思想,同時在bitcointalk上傳播自己的思想。所以比特幣區塊鏈從邏輯層上來講毫無疑問是中心化的,而這個中心的源頭就來自于中本聰。
中本聰就像一個宗教的教主一樣,提出了這個宗教的原初概念和教義,而比特幣白皮書就是這個宗教的圣經,隨后首批研讀并搞懂了白皮書思想的人成為了圣徒,由他們將教主的思想傳播出去,并不斷獲得越來越多的信徒。但不管比特幣區塊鏈和比特幣社群發展到多么龐大,這個系統和社群的邏輯共識依然是中心化的,而這個中心的源頭始終還是指向2008年的白皮書。
雖然我們將比特幣的發展壯大過程跟宗教的傳播做了一個類比,但事實上,人們對比特幣的信仰和對宗教的信仰具有一個重大不同,那就是人們對宗教的信仰來自于信念、想象和對來世的美好期許,本質上都來自于心靈,而人們對比特幣的信仰來自于數學,來自于數理邏輯中蘊含的確定性,本質上來自于理性。而這種建構在理性上的中心化信仰從來都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邏輯上的中心化多多益善。
2、政治層并非去中心化的
雖然Vitalik Buterin的文章對去中心化的概念做了一個很好的澄清,但仍然相對理想化,所描述的是一個理想的去中心化區塊鏈系統希望達到的目標。事實上,我們從區塊鏈的發展演進歷史中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區塊鏈系統在政治上并不是去中心化的。
圖2 多中心化的政治生態
仍然以比特幣為例,最開始完全是中本聰一個人獨立發展起了這個系統,這個時候比特幣區塊鏈系統在政治上當然是中心化的,因為只有中本聰一人而已。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比特幣已經從加密朋克的小圈子傳播到主流大眾,早已不是當年的城下阿蒙了,已經發展成一個全球流通、蔚為壯觀的龐大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有bitcoin core核心開發團隊、比特大陸、嘉楠耕智等礦機商,有魚池、蟻池等礦池、有幣安、火幣、OKex等交易所,有比特派、imtoken、Trezor等數字錢包等,這些服務提供商毫無疑問都是一個又一個的中心機構。礦工是通過購買礦機商的礦機,再連接到礦池才能進行挖礦的,而普通用戶是下載了數字錢包(很多是輕錢包)才能使用比特幣網絡的轉賬功能的,至于幣幣交易還要到交易所注冊賬戶來使用。
從比特幣的這個生態場景可以看出,比特幣社群從政治層上來講顯然不是去中心化的,至少不是大家一般認為的那種去中心化。雖然由于中本聰偉大的隱退,使得中本聰作為一個政治實體消失了,僅僅留下了一個精神圖騰,但是政治上的真空期很短暫,迅速的為礦機商、礦池、錢包商和交易所填補上了。普通用戶是通過這些中心化的服務商連接上比特幣區塊鏈系統,從而使用比特幣的各種服務的。如上所述,比特幣的政治生態并非去中心化的,而是由這些服務商組成的多中心政治體系。
推而廣之,撇開那些空氣幣不談,凡是那些建立起了繁榮豐富的區塊鏈生態的項目從政治上都不是去中心化的。用以太坊為例,依然有礦機商、礦池、錢包商、交易所等等多種中心化政治實體,而且由于Vitalik Buterin作為創始人仍然奮戰在項目開發的第一線,所以在以太坊社群中仍然擁有無可置疑的政治威信,所以就創始團隊的去中心化程度而言是遠遠不如比特幣的。不過這種現狀不應苛責Vitalik Buterin,因為以太坊的路線圖還遠遠沒有實現,現在正處在第三階段大都會(Metropolis),其中的第二分階段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升級2個月后才會實現,Casper和Sharding也還在路上,至于最后的階段寧靜(Serenity)至少要2020年才能看到了,期待那時候以太坊的愿景“世界計算機和DAPP平臺”能夠真正實現。
3、去中心化之后將會再中心化
每個區塊鏈項目在發布的時候都是雄心勃勃的,要么尋求技術上的突破開發一個創新的底層公鏈,要么結合業務資源打造一個行業通證經濟體,而且它們絕大多數都會宣稱自己打造的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技術系統或經濟系統。正如在本文開篇提到的,“去中心化”已經成為了區塊鏈行業的政治正確和信仰,那么現在比特幣社群、以太坊社群乃至整個區塊鏈行業中各個項目社群中出現的政治多中心化現象是正常的嗎,這是對區塊鏈“去中心化”理想的一種背叛嗎?這是一種長期存在的狀態還是說只是短暫的過度現象?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將關系到這場發端于十年前現在已如燎原之勢的區塊鏈革命的成敗。
比特幣誕生的2008年正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一年,中本聰洞察到了全球金融體系中蘊藏的根本性問題,創立了比特幣系統,并在比特幣創世區塊中留下了一句話:“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這句話是《泰晤士報》當天頭版文章標題。中本聰的引用,既是對該區塊產生時間的說明,也是對金融危機巨大壓力下,舊有的脆弱銀行系統的冷嘲。中本聰希望比特幣社群的用戶都能看懂比特幣白皮書,還有能力閱讀Bitcoin QT的源代碼,并且一人一CPU來運行比特幣節點,共同構建這個沒有央行的去中心化的貨幣系統。
在比特幣的發展初期,社群中主要集聚的是加密朋克擁簇和技術極客們,他們精通密碼學和計算機,懂得哈希運算、非對稱加密、工作量證明(POW),梅克爾樹這些術語,還會到Github上閱讀源代碼并做自己的修改。那個時候氛圍是民主的,政治架構上也是去中心化的(尤其是中本聰神隱以后),那是去中心化的黃金時代。
隨著比特幣價格節節攀升,整體社群的智識卻逐漸走低,普通用戶已經無法理解比特幣白皮書的原理,也無法再看懂Bitcoin core的開源代碼,基本上也不會自己運行全節點錢包。這時候,對于比特幣系統有更深入了解,并愿意在比特幣生態中貢獻力量獲得收益的群體就紛紛聚集起來了。為了更好的進行SHA256哈希計算以挖礦的聰明人,開始開發專用的ASIC,逐漸變成了中心化的礦機商;為了集合大家分散的算力共同挖礦,人們開發出了中心化的礦池,用PPS和PPLNS分配收益;為了買賣比特幣,炒各種數字貨幣,中心化交易所也逐漸建立起來了。就這樣,比特幣區塊鏈在政治層面就慢慢的再中心化了。
4、再中心化是合“理”且有價值的
“再中心化”形式上看似是對“去中心化”的背叛,但事實上這是去中心化理想在現實中的合理實現。黑格爾說過,存在即合理,再中心化這種存在必然也是合乎于某種“理”的,這種“理”是什么呢?
這種“理”就是社群中的人的理性是高低不一的,的確存在一小部分精英的理性高于普通水平,普通用戶必然先是對精英建立了信任,再由精英提供的服務接入區塊鏈的邏輯世界。這樣的現狀短期內也不可能改變,因為人類思想的改變和理性的提高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人類的普遍理性水平抑制了完全去中心化的實現。
雖然這種再中心化后的多中心化政治體系是合“理”的,那它比起未曾進行區塊鏈改造之前的單中心體系是否更好呢?回答是Yes,的確更好。我們想借用在討論去中心化問題中經常引用的一張圖來說明這個問題。
圖3 去中心化圖示
這張圖在Vitalik Buterin的文章《去中心化的含義》[3]中也提到了,并且聲稱這種圖對解釋去中心化毫無幫助。我的觀點是只要對這張圖的描述做一點修改就可以描述“去中心化”議題。在原始的標注中,左圖稱為“中心化的”,這個是正確的,中圖稱為“去中心化的”,這個有必要修改為“多中心化的”,右圖稱為“分布式的”,這個應該改為“完全去中心化的”。
我們對一個區塊鏈系統的去中心化程度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度量,假設一個系統里有N個用戶,M個中心,則系統的去中心化程度定義為M/N,這個值越大,代表系統的去中心化程度越高,反之則更低。就圖3而言,N=46,在左圖這個單中心化(也可稱完全中心化)的系統中,M=1,則去中心化程度為1/46;在中圖的多中心化系統中,M=7,則去中心化程度為7/46;而在右圖的完全中心化系統中,M=46,則去中心化程度為1。從左到右,去中心化程度逐次提高。
圖3的場景映射到現實中,左圖就代表傳統的中心化軟件系統,中圖就代表現在區塊鏈系統的現狀,而右圖代表未來人類理性普遍提高,人人無需借助他人都能直接地參與到區塊鏈系統中,最終一人一個中心,也就意味著沒有中心,人們就完全自由了,于是也就實現了完全去中心化。雖然現在仍不能實現右圖,但中圖仍然比左圖好。換句話說,雖然現在比特幣區塊鏈的中心化程度被很多人詬病,但依然比央行體制下的貨幣系統更加去中心化。
最后談一下去中心化和信任的關系。在區塊鏈的政治正確話語中,去中心化代表天然正確,而中心化則意味著天然邪惡。事實上,中心化并非天然邪惡,一個中心之所以能夠建立,必然是因為其他人信任它,這些現存的信任關系不必全部摧毀,這些信任中心也不必全部推到重建。好信任可以繼續保留,壞信任和無信任才需要區塊鏈來拯救。
區塊鏈真正解決的問題是,在一個缺乏信任的環境中,人們如何通過對數學和代碼的信任,進而獲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這也是為什么中本聰為什么首先在貨幣領域吹響了區塊鏈號角的原因,因為在金融領域,人們已經對貪婪的銀行家失去了信心,中心化的偶像已經崩塌,人與人之間的互信也因為金錢的誘惑而難以建立,于是,區塊鏈這臺信任的機器就開動起來了,去中心化的大戲也就慢慢的拉開了帷幕。
5、結論
一個區塊鏈系統在設計之初仍應追求在政治層和架構層上最大地去中心化,這是一個好的目標,但是一旦實施落地,必然會在政治層上再中心化,從而形成多個權力中心,這是無法避免的。最終系統的去中心化程度將會趨近于社群整體的智識分布程度,反過來說社群的智識去中心程度將決定系統政治層的去中心化程度。但對于同樣的社群智識分布來說,一個好的設計將比壞的設計達到更多的去中心化,這也是一個優秀區塊鏈系統應該追求的品味。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