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金融與支付,是該重新跑起來了快訊
不過在當前這個階段,無論分付、分期還是微粒貸,都還沒能充分釋放微信支付、微信各種消費場景的巨大潛力,算是各顯神通跑馬圈地,但隨著騰訊自有金融與支付業務重新加速跑起來,如何平衡自有業務與微眾銀行的利益,是終究會擺上臺面的問題。
上周五,抖音集團旗下網絡支付牌照的持牌主體“合眾易寶”更名“抖音支付”的消息登上頭條,讓大眾初識抖音在國內快速擴張的金融支付版圖。而更早前,上市公司海聯金匯公告抖音相關實體擬以近14億總價(牌照價值應在7.5億左右),收購其擁有線下收單資質的支付牌照持牌主體。
收購完成后,抖音在開展移動支付業務時,將有與微信支付、支付寶對等的能力與資質。
此前,騰訊已明確否認外媒關于監管要求微信支付降份額的報道,但從云閃付的強大背景,到抖音支付的潛在全面發力,微信支付與支付寶的雙雄格局確實已不再穩固。
也就在6月19日,銀聯宣布在相關精神指引下,銀聯網絡迎來微信支付收款碼場景的全面接入。這意味著微信支付多年來大力鋪的經營收款碼,以后用銀聯云閃付一樣可以掃,同時銀聯還將推出對應的優惠活動。
移動支付格局的潛在變化外,字節在消費貸款總規模方面已快速跑到騰訊前面。此前字節系模糊否認其在國內的總放貸余額為3000億至4000億的報道,但相關說法并非無所本。
作為字節跳動旗下的小貸牌照持牌主體——中融小貸注冊資本去年底快速增至190億元,這是開展相關業務的硬性條件,按規定和橫向對比看,大致剛好對應3000億元左右的聯合貸款規模。
相較之下,騰訊已注冊長達十多年的“財付通小貸”主體,只在23年初微增注冊資本至105億,差不多對應1700億的聯合貸款規模,其對應的產品微信分付也被大眾認知為微信版花唄。
當然必須考慮到騰訊目前持股30%多一點的微眾銀行,從入口優先級看,微粒貸比“親兒子”分付和微信分期更高一級,處在服務(以前的微信錢包九宮格)的黃金位置。根據微眾2023年報,其微粒貸累計客戶6300萬,日放款95萬筆,個人存量貸款2275億,其中消費貸款2146億。
兩者加起來的話,騰訊系的消費貸款存量應是不輸給字節的。當然,國內真正的網絡信貸之王還是螞蟻集團,其持股一半的重慶螞蟻消金持有消費金融牌照,注冊資本達230億,對應超過7000億的聯合貸款規模。加上螞蟻信用購和信用貸的存量,螞蟻系總存量貸款此前披露超過1.7萬億,叫聲超級印鈔機不為過。
不過在[企鵝生態]看來,螞蟻在存量消費貸款的大幅領先,并不反映支付寶的流量優勢,或花唄、借唄的產品優勢,而更多是移動支付早期跨越式發展時,螞蟻集團激進發展策略帶來的先發優勢,當然后來這也產生了對應的問題。
事實上,以抖音和微信的流量規模,也都可以輕松觸達現有消費貸款規模上限,最主要限制因素還是在注冊資本規模,這也是騰訊金融版圖必然謀求擴張的方向之一。
騰訊金融,是時候加加速了
如[企鵝生態]在去年10月份的內容《騰訊摸著螞蟻過河》所述,隨著監管機構對螞蟻、騰訊財付通正式開出巨額罰單,實際也宣告對兩大平臺的突出問題完成整改、進入常態化監管階段,為平臺繼續合規發展開了綠燈。
隨后騰訊于去年四季度開始測試名為微信分期的助貸產品,與品牌隔離后的螞蟻信用購和信用貸一樣,騰訊自身參與程度低,獲得的利潤分成也更低,某種程度上甚至可看作是對微信支付品牌與流量進行變現的產品。
圖自網絡新聞報道
真正接近花唄、借唄玩法的是微信分付,有媒體報道稱就在這個六月,分付開始在北京地區放量。不過按[企鵝生態]聽到的說法,分付最新的一輪放量并沒有針對性的地區,且過去一直有在緩慢放量。
分付按日計息的設計,意在強調靈活與便利性,騰訊顯然非常期待分付能與微信的各種消費場景實現高頻聯動。尤其微信生態正在全力推動視頻號電商,小程序生態也形成單季超過1.5萬億的龐大交易生態,都能與分付形成閉環。
雖然外界習慣性地將微信的消費貸產品,與螞蟻多款品牌已深入人心的先發產品進行比較,不管按[企鵝生態]聽到的說法,騰訊管理團隊更希望能夠做出有創新性的產品,與現有產品形成差異化,甚至復刻當年微信紅包的巨大創新。比如微信分期實際瞄準的更多是三線以下城市,希望為地方帶來便捷和無需抵押的小額信貸服務,有一定的普惠金融特征。
在沒有直接信息的情況下,目前很難評估騰訊消費貸款相關業務的真實規模,但其的確已開始為騰訊貢獻收入和利潤,按騰訊2023年報披露,騰訊金融科技服務收入實現同比雙位數增長,將其歸因為支付活動增加、理財服務和消費貸款的增長。而“金融科技服務高毛利率產品”收入的增長,也共同帶動金融及企服的毛利率由34%大增至44%。
當然,消費貸類產品的貢獻也不宜高估,畢竟騰訊相關業務的規模上限就擺在那,稍一放量很容易觸達瓶頸。但相較過去多年的低調,騰訊的金融版圖現在至少是動起來了。
微眾,勝似親兒子
今年成立整十年的微眾,如今也已成為騰訊金融版圖不可能能忽略的部分。無論對騰訊自身,還是從科技與金融結合、民營銀行成立初衷等角度看,微眾都具備標桿意義。
目前騰訊支持的微眾,和螞蟻支持的網商銀行在民營銀行中斷檔式領先,而微眾又領先網商銀行一個身位。根據微眾2023年報,其近四億客戶產生的存量貸款和墊款達到4145億,在占據絕對大頭的貸款利息收入帶動下,微眾2023年實現394億收入同比增兩成,并實現108億的凈利潤,總資產規模來到5356億。
在沒有線下網點的情況下,微眾能夠跑進中國銀行業前五十,來自騰訊的支持至關重要。甚至在[企鵝生態]看來,微眾能夠持續跑贏網商銀行,一定程度在于吃到騰訊自身金融業務過去幾年保持低調的紅利。
相較緩慢放量測試的分付和分期,微信的流量大頭是直接給了微粒貸的,這直接撐起微眾超過2000億的個人消費貸規模,目前微粒貸仍舊占據著微信金融消費(服務)的最黃金入口。
微粒貸的入口位置要明顯好于分付
問題在于,騰訊在微眾的持股只有30%多一點,且按照規定后續還要降到30%這條線。此前有信息稱,微粒貸給到騰訊的通道費和服務費比例超過50%,但有知情人士對[企鵝生態]否認了這一點。
因此按騰訊的參與深度和利潤分成看,分付才是親兒子,微粒貸更多算是特別支楞的養子,也就比微信分期好一點。
不過在當前這個階段,無論分付、分期還是微粒貸,都還沒能充分釋放微信支付、微信各種消費場景的巨大潛力,算是各顯神通跑馬圈地,但隨著騰訊自有金融與支付業務重新加速跑起來,如何平衡自有業務與微眾銀行的利益,是終究會擺上臺面的問題。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