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吉利撐腰,魅族就能重回國內中高端市場TOP5?快訊
“嫁給”吉利之后的魅族,又有了新動作。
背靠大樹,煩惱也多
“嫁給”吉利之后的魅族,又有了新動作。
11月30日,星紀魅族集團在武漢成功舉辦了“2023 魅族秋季無界生態發布會”。在會上,它不僅發布了新旗艦魅族21系列,兩款AR眼鏡,還發布了“無界智行”開放平臺,打算和華為正面剛。
這也是吉利收購魅族之后,為它舉行的第二場發布會,在今年3月份之時,星紀魅族才剛剛發布了魅族20系列,當時沈子瑜還表示,魅族要用三年時間重回國內中高端Top5。
大動作接二連三,可以看出有了吉利的輸血之后,魅族的確在煥發新生,通過搞車機、智能穿戴設備等與智能手機發生深刻聯動,正是魅族想重返巔峰的方式。
那么,魅族真的能如愿嗎?
01
當“機皇”已成往事
關于魅族是誰,相信很多80后90后都非常熟悉,這個以MP3起家的企業,是國內最早布局智能手機的玩家之一。
早在2009年之時,魅族就已經發布了“國產第一臺智能手機”魅族M8,彼時小米還是雷軍腦海中的一個想法,華為則是處于貼牌手機向高端機的轉型當中。
而魅族M8一經上線,就是一個爆賣的狀態,據說當時魅族的每個門店都出現了千人排隊的盛況,火爆程度堪比春運買火車票。
很快,魅族M8就斬獲了“國產機皇”的稱號,在兩個月的時間里,它的銷量就達到了10萬臺,5個月后,它的銷量突破了5個億。
魅族M8
雖然這樣的成績放到現在不算亮眼,但那時可是智能手機的莽荒時代啊,魅族憑一己之力創造出了智能手機的銷量奇跡,實力不可謂不強。
江湖上廣為流傳的一個傳聞是,雷軍也是魅族的忠粉,因為太喜歡M8,經常會在茶余飯后向別人講解M8。如果非要腦補這個畫面,大概就像現在男生只要超過一米八,總會有意無意炫耀自己的身高一樣。
有了M8打下的堅實基礎,魅族也進入了屬于自己的黃金時期。
2010年到2013年期間,魅族乘勝出擊,繼續發布了M9、魅族MX等大熱機型,還推出了獨具特色的Flyme系統,進一步筑牢自己的地位。
這個時期,魅族的影響力進一步擴散,讓更多人知道了這個以創新和工匠精神為底色的手機品牌。
比如小灼我,當年正在糾結要買什么品牌的智能手機,周圍都是推薦魅族和小米的聲音,要精品就選魅族,要便宜就選紅米。
是的,沒有錯,正當魅族扶搖直上之際,其它品牌也在高速起飛,小米以一句“為發燒而生”和主打性價比,很快拿下大量市場份額。
顯然,在鮮花與掌聲背后,魅族的危機也在悄然浮現。
2014年,魅族出現了巨大的人事動蕩,魅族原副總裁馬麟帶著一批骨干跳槽到了樂視,盡管現在樂視已經半死不活,但當年也是靠著老賈的PPT意氣風發的,而魅族沒了人才這個最核心的資源,勢必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所幸的是,創始人黃章迅速出山,此前M9發布之后,他便處于隱退的狀態,此次回歸,他很快為魅族定下三大方面的戰略改變,分別是擴大產品線、引入外部投資和啟動員工持股計劃。
擴大產品線對應的是魅族后來的機海戰術,同時推出主打千元機的子品牌魅藍,打算高中低端都要覆蓋;引入外部投資對應的是魅族在2015年拿下阿里5.9億美元融資;員工持股計劃自然是為了留住人才。
按理說,有錢有人有戰略,應該會給魅族帶來很多正面效應。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是悲喜交加。
喜的是,魅族在2015年很快拿下2000萬的出貨量,2016年更是一口氣發布了14款新機,這在智能手機廠商當中,肯定是少見的,甚至可以用瘋狂來形容,但魅族的總出貨量也達到了2200萬臺,達到了歷史巔峰。
悲的是,高速擴張的同時,魅族必須付出虧損的代價。
根據魅族投資方天音控股發布的財報顯示,魅族在2015年營收為168億,凈虧損超過了10億,2016年上半年營收為70億,凈虧損則是超過了3億。
為了扭轉這些頹勢,魅族只能繼續改變。
只是讓人沒想到的是,2017年之時,魅族竟然砍掉了當時的銷量支柱魅藍,回歸中高端的定位,繼續我們熟悉的“小而美”,推出魅族15、16、17、18四個系列。
但這一次,命運之神沒有眷顧魅族。
一邊是銷量如斷崖式下降,另一邊是“魅族三劍客”白永祥、楊顏、李楠也相繼離職,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魅族都處于混亂、不穩定的狀態。
當然,放眼整個手機江湖,日子不好過的肯定不止魅族一個。
2019年前后,手機市場馬太效應越發明顯,洗牌期來得轟轟烈烈,許多二線梯隊玩家黯然離場,比如老羅把錘子賣給字節跳動,即將上演“真還轉”,隔壁的美圖發了一句“是說再見的時候”,便把手機業務轉讓給小米,還有曾經紅透半邊天的金立,則是進入了破產清算階段。
破產的破產,賣身的賣身,相對之下,魅族在2019年之時,還獲得了珠海國資委的融資。
可惜的是,這次輸血依然只是給了魅族一次喘息的機會。
02
今宵離別后
2020年的魅族,已經徹底淪為“others”,為了進行最后一波自救,魅族一邊發布旗艦機,另一邊讓走量產品魅藍重新回歸,同時進軍智能家居市場,企圖拉動智能手機的整體銷量。
如果你記憶力不錯,應該會記得在2020年前后,小米、華為等廠商都已經開始布局智能家居,這也是基于市場進一步飽和,增量競爭變為存量競爭,大家都在尋找新的增長點。
選手眾多,再加上魅族本來就屬于“小而美”,自然很難拉動智能家居的增長,兩者難以做到相輔相成。盡管魅族信心十足地表示,要在三年內成為中國高端智能家居前三,只是現實總是很殘酷。
到了2022年7月份,頹勢盡顯的魅族決定不再掙扎,吉利旗下的星紀時代收購了魅族,持有魅族科技79.09%的控股權。
至此,魅族有了一個新名字---星紀魅族。
縱觀魅族在手機江湖的十幾年歷程,它能從“機皇”淪為“others”,或許和以下幾點密不可分:
其一,是在時間節點上,魅族在2009年發布M8,可以說是“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在大家還在躊躇猶豫之際,魅族就已經先行一步。當然,這個前提也是魅族的產品實力足夠強,用戶才愿意買單。
但有句話也說了,起了大早,可能會趕晚集,在取得成功之后的魅族依然堅持自己的工匠精神,但整個市場需求是追求像小米一樣主打性價比的手機,畢竟在移動互聯網初期,并不是人人都能花兩三千塊完成從功能機到智能手機的遷移。
再加上許多選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整個手機市場走向紅海,競爭越發激烈,讓魅族想重回TOP1并不是易事。
其二,是在產品設計上,眾所周知,魅族走的是精品路線,這與創始人黃章熱衷打磨產品的理想主義密切相關,這也讓魅族的產品底色忽略了大眾需求和市場風向,卻花費太多時間鉆研一款手機在細節上如何更加完美。
有魅族前員工和媒體透露過,黃章對各種細節都很龜毛,像魅族15的邊框做到了最細的0.25mm,而iPhone一般是0.45mm左右,過于追求細節,讓魅族忽略了風險把控。
簡單理解,就是產品不一定契合用戶需求和市場走向,甚至有可能是雞肋的。這種工作精神我們肯定是提倡的,但對于一個差錢差銷量的公司來說,這樣的舉動卻是致命的。
以劉海屏為例,魅族在2018年9月份才推出第一款劉海屏手機X8,彼時市面上各種劉海屏手機已經滿天飛,對比第一款劉海屏iPhone X于2017年9月發布,魅族進場的時間其實比較晚了。
而與高通的惡戰,缺失主流芯片,也讓魅族喪失了在產品上的優勢。
其三,戰略反復與內耗,為了自救,魅族進行過小而美路線、大眾化品牌、機海戰術、性價比策略等,但大多數試驗成果都處于痛并快樂著,并沒有給魅族帶來持續的正面影響,反而讓它元氣大傷。
以機海戰術為例,雖然拿下了銷量,但卻造成魅族產品線混亂,定位不清晰,甚至影響了它在用戶心目中的形象。
其四,家族式企業之殤,盡管走在科技前沿,但魅族在過去可以說是個傳統的家族企業。一方面,魅族有大力引進李楠等外部人才,另一方面在魅族的核心崗位上,除了黃章本人之外,都是由黃章的姐姐、弟弟、表弟等在把持,這很容易導致兩股力量發生沖突,管理團隊難以做出快準狠的決策。
在內憂外患之下,魅族只能看著自己一步步深陷泥潭當中。
當然,我們前面也說了,為了逆風翻盤,魅族除了搞手機,還入局了智能家居,在2019年之時,魅族還和鹿角巷合作跨界賣奶茶。
必須要承認的是,對比魅族做智能家居的單打獨斗和賣奶茶的不靠譜。
賣身之后的魅族去做車機,的確會更有盼頭。
03
何日君再來
根據星紀魅族CEO沈子瑜的介紹,星紀魅族集團自成立以來,已經確定了“手機+XR+智能汽車”的業務曲線。
它們分別是:
智能汽車板塊由Polestar(極星汽車)、Flyme Auto(車機系統)等業務構成;
智能手機板塊由MEIZU、Flyme(操作系統)、PANDAER(潮牌)等業務構成;
智能眼鏡板塊由MYVU(AR眼鏡)、Flyme AR(AR交互系統)等業務構成。
其中車機肯定是濃墨的一筆,當一個汽車廠商去做智能手機,肯定是希望兩者發生深刻聯動,以此做到萬物互聯,不僅能提高用戶的使用體驗,同時手機也能充當流量入口,為兩者導流。
尤其是吉利作為國產汽車品牌的佼佼者,背靠吉利的銷量和影響力,魅族的車機不愁沒有銷量,起碼不至于像做智能家居的時候,只有少數幾個忠粉去關注。
雙品牌效應是魅族“搭車”的底氣之一,甚至有可能進一步帶動魅族手機的增長。可別不信,調整戰略后的魅族,已經在銷量上有重大突破。
根據星紀魅族披露數據顯示,今年3月份發布的魅族20系列,相比上一代產品銷量提升了218%,打破了魅族此前所有旗艦機型的銷售紀錄。
另外,魅族有一個優勢是,深耕手機行業多年,憑借“小而美”,它已經圈住了一批老粉絲,雖然用戶群體不算大,但江湖依舊有人盼它好。小灼記得在2020年,魅族發布第一款5G手機魅族17的時候,直播間里彈幕滿天飛,全都是魅友慶祝它回歸的聲音。
講真的,作為魅族的老粉,小灼每次看到這個畫面,眼眶都會濕潤。
不過,有人氣并不意味著魅族在后續就能星途坦蕩,它依然需要面臨不少的挑戰。
其一,是在車機方面,隨著不少國家和地區都推出停售燃油車的時間表,做智能汽車和車機的確是未來方向。但大家都懂的,現在做車機的手機廠商可不少,前有華為,后有小米,就連蔚來也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手機,魅族想在對手的包圍當中撕開一道口子,并不是易事。
其二,是在智能手機方面,魅族21系列的價格定在3399元起,走中高端路線,其實不算太貴,但肯定也不便宜。而且往市面上看一圈,同等價位的產品,華為小米等早已有所布局。在沒有價格優勢的情況下,又考驗著魅族手機的產品力是否OK。
其三,是在智能穿戴設備方面,伴隨著AI的越發火熱,魅族推出AR眼鏡的意圖很明顯,一是搶奪智能穿戴設備的紅利,二是進一步完善自己的萬物互聯體系。
但我們也知道,現在做智能穿戴設備的難點,在于用戶使用生態沒有形成,AR眼鏡并非剛需,對于大部分用戶來說,是可有可無的存在。特別是它們動不動就上千元的價格,使得許多人望而止步。
同時,目前搞VR、XR還是個虧本生意。以字節跳動為例,前不久才對VR部門PICO進行大裁員。
根據Tech星球報道,PICO一位離職員工表示,加上收購PICO的90億元,字節在PICO上砸了200億元左右。每賣出一臺PICO設備,虧損在1000-3000元左右。
顯然,魅族想在未來三年內重回國內中高端TOP5,道阻且躋。
在沒有賣身之前,同樣是在魅族17的發布會上,魅族在PPT上打出了一句“我們努力奔跑,只為了追上那個曾被給予厚望的自己”。
如今看來,奔跑依舊在繼續,只不過早已物是人非。
不管怎么樣,夢想總是要有的,在2023年的尾巴,那就祝愿魅族夢想成真吧。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