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高管怒批華為“外行領導內行” 一把茶壺配四個茶杯玩不轉了?快訊
奇瑞是華為“四界”合作伙伴中實力最強的一個,奇瑞制造高管公開“掀桌子”,給外行領導內行造車的華為“一把茶壺配四個茶杯”模式蒙上陰影。
編輯導語:上周五一位負責制造的奇瑞高管群發郵件,怒斥華為方對奇瑞方沒有基本尊重,并提出辭職,此舉將奇瑞與華為之間的矛盾公之于眾。奇瑞是華為“四界”合作伙伴中實力最強的一個,奇瑞制造高管公開“掀桌子”,給外行領導內行造車的華為“一把茶壺配四個茶杯”模式蒙上陰影。
聯手華為矛盾頻出
1月29日,一條涉及奇瑞、華為合作的智界品牌,首款車型智己S7難產原因的聊天記錄在互聯網上迅速發酵。
聊天記錄中,一位疑似奇瑞員工的網友,在群聊中,將智界S7難產的矛頭直接對準華為稱,“華為的粉絲和旗下自媒體,故意把臟水往奇瑞上潑,明明是他們自己的問題,他們不舍得開放最基本的軟件刷寫版本,導致了不能讓用流水線上的工人刷寫軟件,導致交車延期,現在反過來變成我們的責任。”
而該爆料者更在聊天記錄中透露,“一直努力推進跟華為合作的領導,直接引咎辭職了。”據其稱,該領導是一名TOP20級別的奇瑞副總,還在郵件中怒批,“華為對奇瑞沒有基本都尊重。”事件發生在上周五。
倘若消息屬實,那這即意味著奇瑞、華為合作中的矛盾,已經公開化。對于聊天記錄中提及的奇瑞副總離職等信息,中車網聯系到奇瑞汽車相關部門求證,對方僅答復稱,“目前這個信息沒有確認。”
不過,中車網從其它渠道了解到,此事基本屬實,網友爆料中的副總為奇瑞負責制造的一位高管。制造是汽車業的核心技術,負責制造的高管一般都是汽車公司的核心骨干,也經常是競爭對手挖角對象,該高管是否真的辭職目前尚沒有定論,但造車新勢力缺乏制造高級人才也是業內看得見的事實。不久前小鵬汽車就挖來了長城汽車制造總經理,無論是華為還是賽力斯,也都沒有規模生產汽車的經驗。
在汽車行業中,華為算不上一個“好”的合作伙伴。拋開智界上的矛盾不談,此前,與華為合作但發生矛盾的車企都不在少數。
朱華榮對華為的炮轟就發生在前不久,“我希望我們的合作伙伴,應該有基本的價值觀,和對社會負責任的精神,不要誤導我們的消費者,是領先就領先,但要適當一點。”不僅僅是長安,最早與華為合作的北汽,曾傳出有極狐高管在內部會議上開炮,“我們跟華為合作了這么多年,華為得到了很大的聲量,我們得到了什么?”
智界S7延期交付
矛盾起源的智界,是華為第二個智選車品牌,與奇瑞聯手打造,智界S7是這一品牌下的首款車型,交車延期發生在本月初。
被華為注入了“途靈”智能底盤,以及有著800V高壓電池平臺、泊車代駕等一系列首發技術的智界S7,上市之初一度有著極高的熱度,甚至超過同期問界新M7。對于智界S7,余承東形容其表現為,“智界S7預發布近兩天,預定就超過了一萬臺,比新M7同期的勢頭還猛!”
余承東期望通過智界S7的突破,再一次復刻問界的發展路徑,以此證明華為智選車模式能夠成功。
智界S7在去年11月28日上市,余承東曾在發布會上進一步表示,智界S7在20天里收獲了超過2萬預售訂單。截至去年12月底,智界S7的大定訂單已經過萬。
而來自公開渠道的數據顯示,智界S7在去年12月銷量僅為784輛。這與問界新M7、M5等之前爆火的趨勢截然不同。顯然,智界S7的開局并不順利,根源則是智界S7的交付出現重大問題。
按照既定計劃,首批下訂的用戶將在去年12月提車。但在去年年底即有消費者反饋,交付出現延期,周期開始延長為4-6周,后又延長10-12周,這意味智界S7的準車主要在今年4月份才能提到車。
智界S7交付大范圍延期在今年發酵后,引起官方關注,華為還在前不久給出了延期補償方案,但并未公布交付延期的原因,奇瑞官方更是三緘其口。
業內媒體在分析中,指出智界S7的交付存在零部件供應不足等問題,還有媒體援引奇瑞高層的發言稱,華為對產品質量的要求過于嚴苛。但諸多說法都未能被官方證實。
對于智界S7交付難題,華為終端方面還曾回應稱,目前工廠已經處于產能爬坡階段。而奇瑞高管的離職疑云,表明智界S7的難產問題仍未得到解決。1月的第三周,智界S7的單周銷量為137輛。
問界4年虧損超百億
有業內人士曾對中車網表示,對于非頭部的新能源品牌,很難自主形成差異化優勢,所以華為是可以作為外部因子提升自己品牌的杠桿,這也是一眾車企和華為合作的重要原因。而對于智選模式下的矛盾,其指出,車企仍然是處于產業鏈低附加值的部分,車企的話語權較低。因此,在合作中華為具有不對稱的優勢。
余承東此前表示,在問界、智界之后,華為還將與北汽、江淮分別展開智選車業務合作。華為與北汽智選車模式合作品牌確定為“享界”,首款車型定位為中大型轎車,將于4月北京車展前正式發布;而與江淮合作的智選車品牌定為“傲界”,首款車發布時間將在2024年Q4,為百萬級產品。
然而,智界的難產,顯然已經為華為的智選車聯盟的擴大埋下陰影;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嚴格意義上來看,問界雖然在銷量上,成為業界黑馬不假,不過,銷量的上漲卻并沒有讓賽力斯扭虧為盈。
前不久,1月25日,賽力斯發布了2023年業績預告,稱2023年歸母凈利潤為-27億元到-21億元,雖然相比2022年的-38.3億元有所收窄,還遠遠未到盈利、收回成本的轉折點。
在盈利問題上,東吳證券曾在其研報中預測,賽力斯2023-2025年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9.48億元、-8.90億元、11.47億元。即今年仍將虧損,盈利要到明年,這還是一切順利的情況下。
而此前與華為合作的四年間,賽力斯的凈利潤已經虧損超百億。
在余承東的規劃中,問界、智界、傲界、享界等智選車品牌,將圍繞著華為,覆蓋20萬元主流市場到百萬元級別豪華市場。不過,智界的矛盾叢生表明,余承東的這一設想已經遇到阻力,不是所有品牌都能像賽力斯一樣徹底“投華”。“一把茶壺配四個茶杯”,并不是天經地義。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