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希望之光到信任黑洞:水滴籌如何陷入輿論漩渦?觀點
在互聯網時代,大病眾籌平臺成為連接愛心與困境的橋梁,其中水滴籌以其廣泛的傳播和高曝光度,曾是無數患者家庭的希望之光。然而,近年來,這一平臺卻深陷輿論泥沼,公益與商業的模糊界限、頻頻出現的信任危機,讓人們對其真實面目產生了深深的質疑。
在互聯網時代,大病眾籌平臺成為連接愛心與困境的橋梁,其中水滴籌以其廣泛的傳播和高曝光度,曾是無數患者家庭的希望之光。然而,近年來,這一平臺卻深陷輿論泥沼,公益與商業的模糊界限、頻頻出現的信任危機,讓人們對其真實面目產生了深深的質疑。
信任裂痕:虛假籌款事件頻發
水滴籌上的虛假籌款事件,就像一道道刺眼的傷疤,不斷撕裂著公眾的愛心。從最初媒體曝光水滴籌業務員“掃樓籌款”,商業氣息侵蝕公益純粹性,到后來層出不窮的詐捐事件,公眾對平臺的信任被一點點消磨。如2024年,湖北男子蘭某飛謊稱身患重病在水滴籌上籌集近30萬元善款,不到一個月就在微信群曬新房照片遭舉報 。盡管水滴籌迅速暫?;I款、核查并追回善款,但審核漏洞已然暴露無遺。據統計,水滴籌官方網站公布的失信籌款人黑名單已達240多條,這一數字背后,是多少捐贈者被辜負的善意,又讓多少真正急需幫助的患者,因這些“老鼠屎”而陷入信任困境,籌款之路更加艱難。
公益與商業的模糊邊界
水滴籌自上線以來,累計吸引數億用戶捐贈巨額善款,幫助眾多患者,這本是值得稱贊的公益之舉。但當我們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商業模式,卻發現公益似乎成了商業變現的工具。水滴籌長期虧損,靠保險經紀業務補貼,主要為水滴保等商業板塊導流。這種“公益引流、商業變現”的模式,從根源上模糊了公益與商業的界限。2019 - 2020年,水滴籌因“掃樓”地推、“互助會員”風險以及河南詐捐等事件多次登上熱搜,公眾對其審核機制和資金管理的質疑聲此起彼伏。即便后來平臺努力改善,爭議焦點從公信力危機轉向資金到賬時效和客服響應,但公益與商業交織帶來的信任問題,始終如陰霾籠罩。
VIE架構下的合規隱憂
水滴籌由境內主體運營,卻實際受控于境外注冊公司,通過VIE協議實現控制。這種架構在互聯網行業并不鮮見,但卻處于中國法律的灰色地帶。一方面,互聯網信息服務屬于限制性領域,外資持股比例受限,水滴籌涉及信息發布和資金代管,需增值電信業務許可證,VIE架構使其合規性面臨挑戰;另一方面,水滴籌擁有龐大的用戶數據,跨境數據傳輸可能引發安全審查。若監管認定其“個人求助”涉及金融或慈善屬性,觸發相關法律要求,水滴籌的控制權與運營資質都將岌岌可危。
行業競爭與監管壓力
在大病眾籌領域,并非水滴籌一家獨大,早期的競爭對手輕松籌,在2024年選擇剝離業務沖擊港股IPO,通過技術團隊和數據遷移等操作降低合規風險。與之相比,水滴籌選擇保留業務,對流量入口的依賴使其在監管高壓下處境更為艱難。民政部要求平臺加強信息核實和資金公示,監管壓力不斷加劇。一旦“個人求助”被重新定義,水滴籌面臨的監管將更加嚴格,VIE架構的不確定性也會被進一步放大。
從市場表現來看,水滴公司自2021年紐交所上市后股價暴跌,這不僅反映了投資者對其商業前景的擔憂,也側面印證了平臺存在的諸多問題。水滴公司計劃在港股二次上市,新增業務打造“第二增長曲線”,但水滴籌的爭議與VIE架構的不確定性,無疑會成為上市路上的巨大阻礙。港交所對二次上市企業的合規記錄要求嚴格,水滴籌的公益商業化模式和外資準入限制,都可能增加上市的復雜性。
水滴籌曾經憑借公益之名,匯聚了無數愛心,為眾多患者點亮希望。但如今,重重問題之下,它正站在懸崖邊緣。是堅守初心,徹底整改,重塑信任,還是在商業利益與監管壓力的夾縫中逐漸迷失,我們拭目以待。畢竟,每一個愛心捐贈者都不希望自己的善意被辜負,每一位真正需要幫助的患者都渴望得到純粹而有效的援助。
出品丨九州商業觀察
撰文丨九裘小妹
編輯|鄒貓小妹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