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知聲能摘到“AI語音第一股”的桂冠嗎?快訊
3月15日,“AI語音第一股”云知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云知聲”)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更新版招股書獲受理。
作者:周堯 /數智猿
責編:凝視深空/數智猿
3月15日,“AI語音第一股”云知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云知聲”)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更新版招股書獲受理。
公開資料顯示,云知聲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為企業和用戶提供智能語音技術和綜合解決方案的人工智能企業。僅用時5年,云知聲就完成了4輪融資。
天眼查顯示,云知聲成立至今,已經完成11起融資,其中單筆融資金額最高7億元人民幣,累計融資金額總計超過30億元。
從成立之初,云知聲就在探索AI領域,打造Atlas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并以此為基礎搭建的云知大腦(UniBrain)技術中臺。2023年,云知聲推出了擁有600億個參數的自有大語言模型山海大模型。
此次上市是云知聲第二次進攻資本市場,早在2020年11月,云知聲就曾向上交所科創板遞交過上市申請。彼時AI賽道上市火熱,以AI四小龍為首的AI企業都在進行IPO申請。
但云知聲并未在第一波浪潮中“上岸”,2021年2月,上交所終止了其發行上市審核,而這距離其IPO申請獲受理不足四個月。
三年后的這一次,云知聲再度申請上市,但能否沖擊IPO獲得成功,依舊是未知數。
兩次IPO背后
上一次云知聲IPO的經歷頗具戲劇性。
當時在云知聲招股書披露不久,科大訊飛則在投資者互動平臺指出,云知聲在招股說明書中說明的其語音病歷市場占有率高達70%,這一數據嚴重失實,并出具多個維度的詳細數據證明。
科大訊飛方面稱,無論從出貨量還是收入規模來說,目前云知聲在家電語音應用領域的份額都不到科大訊飛的十分之一。
彼時,面對科大訊飛的“打假”,云知聲沒有選擇正面回應,而是撤銷了上市申請。對此云知聲總經理黃偉業則稱:“先發展業務,再看看”,并表示云知聲并沒有放棄IPO,而是另擇時機再推進。
在上一份提交科創板的招股書中,云知聲稱自2012年成立以來持續深耕人工智能語音領域,在智慧生活、智慧醫療等領域已占據重要行業地位,市場份額位列第一。
而在智慧生活子領域的白電市場,招股書還顯示,通過與格力等白電巨頭合作,市場占有率高達70%;在智慧醫療領域,語音病歷錄入系統市場占有率高達70%,病歷質控系統市場占有率約30%。
但在時隔三年之后,看向近期云知聲提交于港交所的招股書,則顯示按照2022年收入計算,其兩大主營業務,國內智慧生活與智慧醫院AI解決方案的市場份額均不在首位。
細究之下,其在2022年智慧生活的市場占有率為8.4%,領先第四名3.1%;智慧醫療市場占有率為6.6%,領先第四名0.3%,領先第五名0.6%。也就是說,當下云知聲的兩大主營業務所貢獻的收入在市場中的占有率均不到10%。
數據猿制圖,數據來源于招股書
兩次IPO數據的差異直接暴露出其市占率數據存在嚴重問題,也讓云知聲此次的上市埋下了一層隱患。
此外,從市場站位來看,云知聲也并未占據核心優勢。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披露的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市場規模已經從2019年的422億元增至2022年的93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0%。到2028年,中國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市場規模將有望突破6300億元。
但看向云知聲,若以收入計算,云知聲是中國第四大AI解決方案提供商,但市場份額僅為0.6%。而且,云知聲排名雖位列第四,但2022年的收入卻還不到第三的一半,僅領先第五名僅7500萬元。
圖:來源于招股書
可以說,盡管成立時間較早,融資輪數也足夠多,但當下的云知聲尚且未成為市場的核心玩家。
虧損,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
人工智能企業不賺錢,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常識”。
作為AI賽道中較為出圈的公司,商湯、云從、曠視、依圖,曾被冠以“計算機視覺四小龍”的稱號。
2021年12月30日商湯科技登陸港交所,一度被二級市場追捧,總市值最高達到了3200億港元,然而半年解禁期一到,上市前的一些投資者和基石股份233億股全部解禁,占公司總股本的70%,當日市值便進入閃崩。
商湯科技市值的暴跌一度擊垮了一二級市場對人工智能企業的信任。
在2023年一年中,包括AI機器人“優必選”、智能輔助駕駛激光雷達第一股“速騰聚創”、自動駕駛“知行科技”、人工智能模型“第四范式”等一共13家科技企業在香港上市。但這些公司普遍盈利欠佳,有的甚至長期處于虧損狀態。
看向云知聲,根據2020年招股書顯示,從2017年至2020年,虧損一直是其經營的常態。其中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上半年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虧損分別為1.77億元、2.29億元、3.17億元、1.1億元,總計虧損額超過7億。
而從2021年至2023年,云知聲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56億元、6.01億元、7.27億元,但2021年、2022年和2023年,云知聲年內虧損分別為4.34億元、3.75億元、3.76億元,三年累計虧損11.85億元。
圖:來源于招股書
盡管凈利虧損幅度有逐漸收窄的趨向,但不能否認的是當下云知聲的確還處在增收不增利的漩渦中。
對于虧損,云知聲方面則表示,“經營虧損仍主要由于大量研發成本,我們認為,我們在改善人工智能技術方面的戰略投資將使我們在競爭激烈的人工智能環境中處于有利地位,并為我們的長期成功作出貢獻。我們相信我們擁有充足的營運資金,包括充足的現金及流動資產,可以滿足我們未來十二個月的發展需求。”
招股書顯示,2021年、2022年和2023年,云知聲的研發開支分別為人民幣18820萬元、28710萬元、28630萬元,分別占云知聲各年度收益的41.3%、47.8%、39.4%。也就是說,三年時間,云知聲研發累計投入7.62億元。
數據猿制圖,數據來源于招股書
事實上,人工智能企業一直面臨著因估值過高、落地場景不明朗而導致收入不明的問題,不僅僅是云知聲,當下人工智能企業均面臨著技術投入高和商業模式不清晰的難題。
但不能否認的是,AI未來發展前景巨大,對于云知聲,若想跳出虧損的循環,云知聲還需要更是成熟的商業模式,和更控成本的運營。
大模型是個好故事嗎?
基于山海大模型的云知聲門診病歷生成系統,已在北京友誼醫院落地試用。在這一波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中,云知聲不想掉隊。
2022年底,ChatGPT誕生,幾乎全球所有的市場玩家都希望能夠從這個風口上分得一杯羹。2023年一整年,各家企業積極布局大模型,甚至引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百模大戰”。
云知聲同樣是大模型參與者之一。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17年,云知聲就在Transformer算法取得了突破。2018年,在BERT算法上又有了新成果。基于對自然語言處理上的積累,云知聲推出了首個基于BERT的大語言模型Unicore。
這個模型是云知聲中心技術平臺云大腦的初始核心算法模型。
后來,隨著Unicore的迭代,云知聲在2023年推出了擁有600億個參數的自有大模型產品山海大模型。
根據官方介紹,相比Unicore大模型,山海大模型有更大的數據規模、更強大的多語言知識能力,而且可以通過MaaS適配各種應用場景。
目前山海大模型通用大模型能力已經在一些垂直賽道中落地,根據前文提到的,云知聲與北京友誼醫院的合作為例,據公開資料顯示,依托云知聲山海大模型對北京友誼醫院門診場景進行了智能化升級。
數據稱,全新的醫院門診病歷生成系統,使得友誼醫院相關科室的門診病歷錄入效率提升80%,醫生問診時間節省15%,患者在門診中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也大幅提升。
但不能否認的是,當下真正能依靠大模型實現商業化的玩家寥寥無幾,云知聲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目前包括AI智能駕駛芯片公司“黑芝麻智能”、生成式AI公司“出門問問”、交互式AI“聲通科技”、AI推薦功能公司“宜搜科技”等多達20家AI公司都在密集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排隊等候上市。
在二級市場上市求融資是一種正常的募資行為,但是能否真正讓二級市場買單依舊是未知數。
據招股書透露,云知聲此次IPO募集所得資金凈額將主要用于提高研發能力;投資新興的商業機會,并提高產品在行業垂直場景中的采用和滲透;國際擴張和戰略合作;以及用作營運資金和一般企業用途。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并非企業可以安枕無憂的終局,它必須加速實現自我造血,只有進入盈利的通道,才是云知聲跳出人工智能企業命運循環的關鍵。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