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金所“收縮”迎凜冬:凈利暴跌近九成,股東頻繁低位減持惹擔憂快訊
近日,中國平安旗下陸金所控股(NYSE:LU;06623.HK)發布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業績,財報中有幾個關鍵數據備受關注。
出品|拾鹽士
作者|多面金融工作組
近日,中國平安旗下陸金所控股(NYSE:LU;06623.HK)發布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業績,財報中有幾個關鍵數據備受關注。
要知道,陸金所曾經是全球最大的P2P平臺,隨著流量紅利實現高速增長。但隨著近年來行業紅利見頂,尤其是“出清”P2P后,陸金所曾經的輝煌不再延續,2023年全年業績“探底”,營收凈利雙雙大跌,資產質量也持續下滑。
而值得關注的是,雖然營收凈利兩端承壓,還面臨收縮減員的壓力,但陸金所卻突然給了一劑“猛藥”——擬派發100億元特別股息。要知道,2023年全年,公司凈利潤也才剛過10億元。這種行為雖然極大彰顯了公司對于未來“觸底反彈”的信心,卻也有過度刺激市場的質疑聲存在。
凈利暴跌近九成達到上市“冰點”
雖然陸金所豪擲百億做足了面子,但財報多項數據中“里子”的真實情況卻不會說謊。
2023年全年,陸金所營收凈利潤雙雙“暴跌”,達到上市以來的“冰點”。2023年全年,陸金所實現營收342.55億元,同比下降41.1%;凈利潤為10.34億元,同比降幅達88.2%;實現歸屬于集團股東的凈利潤為8.87億元,同比減少89.8%。
從去年第四季度數據來看,期內陸金所營收68.57億元,同比下降44.3%;凈利潤-8.32億元,上年同期為-8.06億元;實現歸屬于集團股東的凈利潤為-8.44億元,上年同期為-8.15億元,可見其單季虧損幅度進一步擴大。
對于下滑的業績表現,陸金所董事長兼CEO趙容奭對外解釋,2023年第四季度復雜的宏觀環境仍影響SBO?!皬碗s的宏觀環境持續影響小微企業主,2023年小微企業主的有效貸款需求下降,在此背景下我們優先資產質量而非數量”,陸金所在業績展望中也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陸金所的營收已經從2022年第三季度以來持續6個季度下滑?!笆湛s”和“改革”成為近兩年來企業發展關鍵詞。
2023年,陸金所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成本優化和轉型改革,并對銷售及營銷團隊進行了裁減。截至2023年12月末,陸金所全職員工人數為36215人,去年同期為71034人。其中,營銷隊伍是被調整的重點,23年“被調整”的銷售、營銷崗位員工達到近3萬名。
此外,陸金所的業務版圖也在收縮,陸金所相關負責人在財報電話會議中稱:
“我們減少了在抗風險能力較弱地區的布局,將(城市)覆蓋范圍從2022年的300個縮減到2023年的146個?!?/p>
業務模式變革“陣痛期”未過
貸款業務規模銳減,資產質量承壓
陸金所2023年全年業績大幅下滑,主要是由于貸款余額以及新增貸款總規模的減少。去年,公司貸款余額同比減少45.3%,新增貸款總規模為2080億元,上年同期為4954億元,同比降幅也達50%。
陸金所表示,因為貸款余額以及新增貸款總規模的減少,導致公司多項收入(技術平臺收入、凈利息收入、擔保收入以及其他收入)也齊齊下滑。
具體來看,2023年陸金所技術平臺收入為153.26億元,同比減少47.5%;凈利息收入為123.48億元,同比減少34.9%;擔保收入為43.92億元,同比減少40.4%;投資收入為10.50億元,同比也減少19.5%;其他收入為11.44億元,同比減少7.6%。
此外,業務模式變革中存在種種變數,也是影響其業績表現的重要原因。
第一是擔保模式的變化。據趙容奭透露,公司已成功完成向100%擔保模式過渡,消除了信用保證保險(CGI)的負面影響。在單一賬戶的基礎上,100%擔保模式下所賦能新增貸款預期將實現全期盈利,但與CGI模式下的貸款相比,由于前期撥備較高,可能會于第一個歷年錄得凈會計虧損。
第二是營收結構變化。陸金所貸款余額風險承擔的百分比由2022年的23.5%增至2023年的39.8%,包括陸金所通過融資擔保子公司擔保的貸款及通過消費金融子公司提供的貸款。
加之,近年來陸金所資產質量不斷承壓,金融風險加劇。2020年,陸金所30天以上逾期率、90天以上逾期率分別是2.0%、1.2%。到了2023年底,這兩項指標已分別升至6.9%、4.1%。
2022年,陸金所控股的貸款損失準備達166億元,同比增長152%。為應對信貸減值損失的上升,陸金所主動收緊了新增貸款的信貸標準,更加注重資產質量而非規模。這一策略也頗具成效,2023年底,陸金所的信用減值損失為126.97億元,同比減少23.3%,
第三是貸款余額結構發生變化。據陸金所控股聯席CEO計葵生所言,第四季度通過對客戶細分及產品供應的戰略調整,陸金所成功培育出一種新業務組合,即有利于R1至R3客戶并反映公司對降低風險的承諾。這進而逐漸改變了公司的投資組合,即2023年消費金融銷售占新增貸款銷售的比例增至約34%。因此,公司的整體余額結構發生轉變,即消費金融目前占2023年末總余額的12%,而2022年末則為5%。
財報顯示,截止2023年年末,陸金所的消費金融貸款余額為371億元,消費金融新增貸款總規模為712億元;消費金融貸款的不良貸款率為1.5%,和上年同期持平。
另外,截止2023年年末的新貸款銷售風險承擔增至49.8%,去年同期這一數據為21.3%;余額風險承擔(包括消費金融)增至39.8%,去年同期則為23.5%。
對此,趙容奭表示,雖然新業務模式將給公司業績帶來短期壓力,但長期看有助于公司獲得更大的業務自主性,在收入和成本上都能取得更好的平衡。陸金所表示,預計2024年新增貸款銷售額為1900億元至2200億元,年末貸款余額為2000億元至2300億元。
重要股東頻繁低位減持惹擔憂
豪擲百億欲給投資者注入“強心針”?
雖然陸金所業績水平將至冰點,但其管理層依然對外釋放了無懼艱難的樂觀情緒和對于未來發展的信心。
趙容奭表示,陸金所優先資產質量而非數量,已完成五大降低風險及多元化舉措,包括四項“組合”變動及一項業務模式調整等。他還宣布,考慮到我們在業務降低風險及轉型方面取得的進展,以及對未來一至兩年的增長及資本需求的展望,董事會已批準估計股息規模為約100億元的特別股息,繼續為股東創造價值。
23年凈利潤剛過10億元,卻“撒幣”超百億的行為,在市場上也頗具爭議。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認為,在當前的監管環境下,金融科技公司面臨著更為嚴格的監管要求。陸金所控股可能通過派發特別股息來展示其對監管要求的積極響應,以及對合規經營的承諾。
“陸金所控股在2023年完成了向100%擔保模式的過渡,這意味著公司將承擔更多的信貸風險,但同時也獲得了更大的業務自主性。這種轉型可能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因此通過派發特別股息,公司可能在為未來的業務發展和潛在的風險管理做準備?!卑匚南策M一步表示。
在這一重大利好的刺激下,當晚陸金所美股開盤漲超42%,盤前曾一度漲超47%,市值接近28億美元。而在此前一日其收盤價為3.09元,市值為17.7億美元。而在這之前,陸金所的股價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萎靡不振。
雖然陸金所一直在釋放對未來發展信心充足的積極信號,但上市后“業績變臉”、股價跌跌不休的隱憂卻早已體現出來,也未免影響股東們的信心。
據陸金所美股IPO招股書,平安集團持有公司42.3%的股份,TunKungCompanyLimited持有公司42.7%的股權,其他股東占比15%。
其第二大股東TunKung Company Limited已多次減持套現,拋售股票的時機多數為業績和股價低谷,且數額巨大。這種異于常理的行為一度影響市場情緒,甚至給一些散戶帶來大股東要“跑路”的擔憂。
2023年6月至9月,TunKung Company Limited四個月內連續減持近5700萬份ADS,累計“套現”約5800萬美元。
2023年6月13日,Tun Kung Company Limited減持3000萬份ADS,金額4740萬美元,平均減持價格1.58美元;6月20日,Tun Kung Company Limited減持1000萬份ADS,金額1580萬美元,平均減持價格1.58美元;8月29日,Tun Kung Company Limited減持694萬份ADS,金額826萬美元,平均減持價格1.19美元;9月27日,TunKung又出售1000萬份ADS,總市值1140萬美元。
據業內財經媒體發現,早在2020年《中國基金報》的新聞中,就已出現這一神秘“二股東”的身影,也隱隱暗示了其真實身份。
據相關報道“Tongjunl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和LanbangInvestmentCompanyLimited分別持有Tun Kung41.0%和37.4%。其中,Tongjun代表中國平安某些高級雇員持股,其管理委員會成員為5名中國平安員工。”
也就是說,陸金所二股東背后的受益人實為平安系高管人員,也疑似陸金所和平安系高管的海外持股平臺。究竟誰是具體受益人,則可以通過更深層的股權穿透信息一探究竟,在此不多做贅述。
有業內觀點認為,陸金所二股東屢次低位減持套現,可能是基于對陸金所小微信貸業務未來發展前景的不看好。一直以來被視為“不可能三角”的小微信貸業務,想要做好其實并不容易。市場上也基本沒有ALLIN SBO信貸業務這一塊的金融機構能持續在獨木橋上行走。
如今看來,陸金所轉型調整“陣痛期”仍未過去,是否能夠“觸底反彈”、安然扛過壓力依然尚未可知。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