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對B站失去耐心了快訊
最近的阿里,可真是沒一刻閑下來過。
阿里回應減持 B 站:基于資本管理目標
最近的阿里,可真是沒一刻閑下來過。
近日,有市場消息稱,阿里巴巴將出售其持有的 3085 萬份 B 站的美國存托憑證(ADR),預計每份 ADR 定價在 11.60 美元,籌集資金 3.578 億美元。
對此,阿里方面回應表示,此次出售主要基于阿里自身的資本管理目標,不會影響雙方業務上的合作,阿里旗下相關業務會繼續加強與 B 站在各領域的合作。
截至 3 月 22 日收盤,美股嗶哩嗶哩跌超 8%。
圖源:九方智投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阿里附屬公司淘寶中國控股有限公司才剛剛減持了部分小鵬汽車的股票,套現約 3.14 億美元。
在減持之前,小鵬汽車發布了一則重要公告,即《終止與淘寶中國的相關協議及非執行董事之辭任》。公告中明確指出,自 2024 年 3 月 19 日起,雙方之間的相關協議將全面終止,不再具備任何法律效力。
與 B 站的情況頗為相似,小鵬汽車同樣表明,他們將與阿里巴巴集團在研發和營銷服務等多個關鍵領域展開合作,并計劃在未來共同探索新的商業合作機會。
表面上看,阿里似乎減持了兩家企業的股份,然而實際上,他們之間的合作并未因此而中斷,反而有繼續甚至加深的跡象。
但話又說回來了,減持的的確確發生了,這個不能否認。
電商報觀察到,阿里巴巴近期在持續縮減其投資組合,在此之前,阿里也曾多次減持快狗打車的股份。
阿里為什么要減持 B 站、小鵬汽車和快狗打車,下面讓我們來逐一分析。
先來看 B 站。自 2021 年 3 月上市來,B 站營收增速持續下滑,且處于虧損狀態,2021 年至 2023 年累計虧損高達 191.08 億元。
圖源:說財貓
再來看小鵬汽車。根據最新財報顯示,2023 年,小鵬汽車的虧損擴大至 103.8 億元,毛利率持續下滑至 1.5%,汽車毛利率僅為 -1.6%。
最后來看快狗打車。2018-2022 年,快狗打車分別虧損了 10.709 億元、1.838 億元、6.582 億元、8.73 億元和 12.09 億元,五年累計虧損近 40 億元。
2023 年,快狗打車仍在虧損泥潭里面掙扎,僅上半年,虧損金額達到 6.4 億元,經調整虧損凈額為 1.2 億元。
不難看出,無論是 B 站、小鵬汽車,還是快狗打車,這些企業目前都未能實現盈利。
而眾所周知,商業的本質在于追求利潤,投資者需要的是確保自身的利益得到最大化保障。
阿里不是慈善家,這些長期投入卻難以獲得相應回報的公司,如今選擇減持他們的股份顯然是出于商業邏輯的考量,合情合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 A 股方面,阿里同樣展現出了積極的動作。
去年 12 月,圓通速遞、美凱龍、麗人麗妝、分眾傳媒、千方科技、美年健康以及居然之家等眾多公司,都經歷了阿里網絡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將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轉讓給了杭州灝月企業管理有限公司。
圖源:天眼查
減持也好,轉讓也罷,這一系列動作都無疑昭示著阿里正在聚焦核心業務,弱化投資屬性。
阿里身上的包袱太重了
阿里為什么要這樣做?
除了這些公司自身存在問題外,阿里內部的策略調整與資源配置優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去年 11 月,阿里巴巴集團 CEO 吳泳銘在財報分析師會議上表示,阿里將 " 更堅決地投入,更果斷地取舍 ",并確定了未來三個重要的優先級方向:技術驅動的互聯網平臺業務、AI 驅動的科技業務,以及全球化的商業網絡。
圖源:阿里巴巴官網
吳泳銘說,阿里將保持創業心態,更堅決地投入,更果斷地取舍,以更靈活的治理機制,抓住 AI 科技變革帶來的全新機會,創造更多客戶價值。
而所謂的 " 取舍 ",如今正體現在阿里頻繁的減持動作之中。
今年 2 月,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蔡崇信也曾提到,阿里擁有部分實體零售業務,但這些不是核心聚焦業務,退出屬于合理做法,不過鑒于現時具挑戰性的市況,出售這些業務需要時間,但阿里會繼續推進。
圖源:阿里巴巴官網
此言論一出,立刻引發了業界對阿里可能出售大潤發、盒馬等業務的種種猜測。盡管阿里隨后迅速對這些傳聞進行了辟謠,但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阿里意圖減輕負擔,專注于電商領域的決心。
了解阿里的朋友們知道,其業務版圖龐大且錯綜復雜,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其背負的包袱過于沉重。
可是,就當下的阿里而言,核心電商業務快被拼多多 " 偷家 " 了,它只有卸下身上的沉重包袱,心無旁騖地聚焦于電商,才有可能重返巔峰。
眾所周知,自拼多多崛起以來,淘寶天貓的壓力越來越大,前陣子拼多多市值短暫超過阿里,也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阿里的不安與焦慮。
很快,阿里開始深刻認識到市場格局的劇變和競爭的殘酷,并重新審視自身的戰略定位和業務模式,尋求新的突破和變革。
自去年初宣布實施 1+6+N 的分拆戰略起,阿里便踏上了充滿挑戰與機遇的變革之路。
時至今日,這場變革已歷經近一年的時間,阿里已行至變革的關鍵時刻,沒有退路可言。
所謂有舍才有得,如果通過縮減部分投資版圖,能夠集中力量發展核心業務,此舉無疑是極具戰略價值的。
回看阿里變革這一年,不難發現其核心管理層已經經歷了一場大規模的換血。吳泳銘、吳嘉、諶偉業、程道放、劉博、汪庭祥、吳澤明、嚴筱磊等少壯派悉數上位,80 后年輕力量正在嶄露頭角。
事實上,在吳泳銘上任之初,他曾提及 "4 年內,要讓 85 后、90 后作為主力管理者刷新業務管理團隊 " 的目標。如今,這一組織架構年輕化的策略已初步落實。
目前來看,阿里正在對外縮減投資版圖,對內進行管理層換血,其節奏和方向均已實現精準把握。
扭轉不利局面,非一時之功
局勢的扭轉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盡管今年 2 月阿里巴巴發布的最新財報顯示,2023 年全年實現了營業收入與凈利潤的雙增長,但實際效果卻并不顯著。
以 2023 年第四季度為例,該季度阿里實現了 2603.5 億元的營收,同比增長 5%,但其凈利潤卻僅為 107.17 億元,同比下滑 77%。
這表明盡管阿里在戰略調整上有所動作,但要想真正走出困境,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時間。
而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前文所提及的內外改革舉措,開放的重要性同樣不言而喻。
去年吳泳銘提到,新時期要創造行業最好的用戶體驗,就必須更加開放。而最近,阿里旗下的協同辦公軟件釘釘宣布了一項重要更新,即微信用戶無需單獨下載和打開釘釘客戶端,便能直接加入釘釘會議。
阿里與騰訊成功拆墻,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阿里的改革又上了一層樓。
京東亦是如此,由于目前正處于邁向大調整時期的關鍵節點,加速開放已刻不容緩。此前,其將開放生態列為 2024 年的三大必贏之戰之一,就已明確展現了這一點。
京東似乎是想將更多精力聚焦于更具實效性的業務上,像阿里一樣,先集中力量攻克重要領域,再考慮其他的部分。
就當前形勢而言,這種 " 以退為進 " 的策略是最為穩妥的。
放眼整個電商行業,阿里與京東可謂是一對難兄難弟,均承受著來自拼多多的強大壓力。然而,面對與拼多多的激烈競爭,丟掉舊包袱、主動出擊,或許阿里和京東最好的應戰方式。
扭轉不利局面,非一時之功。阿里需要面對的挑戰還在后頭。
作者 | 李響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