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的“C位尷尬”:戰略搖擺不定,業績難回高增長快訊
被推上C位的阿里云,承載著阿里巴巴集團的厚望,然而,其表現卻似乎難以撐起這份期待。
被推上C位的阿里云,承載著阿里巴巴集團的厚望,然而,其表現卻似乎難以撐起這份期待。今年第三季度,阿里云戰略調整基本結束一周年之際,其業績卻未能如愿展示出集團第二增長曲線應有的活力。
在阿里巴巴集團內部,電商和云被視為最重要的兩大業務。集團對AI驅動的增長寄予厚望,但阿里云的表現卻令人失望。財報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云智能集團收入為296.10億元,同比增長僅7%,遠低于市場預期。相比之下,谷歌云在AI的助推下,業務增速高達35%,阿里云顯然落在了后面。
近年來,阿里云的營收增速持續下滑,從2019財年到2022財年,阿里云的營收增速分別是84%、62%、50%、29%。在被稱為國內AI大模型元年的2023財年,阿里云營收增速更是驟降至3%。這一趨勢反映出中國云廠商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和變局。
阿里云的業務深受集團電商基因的影響,客戶群體以電商、零售行業的企業居多。這種對互聯網客戶的依賴,使得阿里云在面臨行業變革時顯得尤為脆弱。當消費互聯網逐步過渡到產業互聯網,各行各業都在進行數字化轉型、上云時,阿里云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競爭對手。
更為糟糕的是,阿里云在內部管理上也存在諸多問題。去年以來,阿里云經歷了多次組織架構調整和高層人事變動。從張勇到吳泳銘,阿里云的管理層頻繁更迭,導致戰略方向模糊搖擺。這種動蕩不僅影響了阿里云的內部穩定,也給下面的員工造成了混亂,進一步拖累了其業績表現。
在技術上,阿里云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去年11月內,阿里云就發生了兩次宕機事故,引發了外界對其技術能力的質疑。這些事故不僅損害了阿里云的聲譽,也使其在市場上失去了部分客戶的信任。
為了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阿里云選擇了降價策略。然而,隨著云廠商競爭日益白熱化,降價所能帶來的效果也越來越有限。阿里云雖然多次宣布降價,但并未能阻止自己的市場份額被對手蠶食。據IDC發布的報告顯示,在公有云IaaS市場上,阿里云的市場份額從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下半年持續下滑。
此外,阿里云在投入上也顯得過于激進。為了尋求擴張和增長,阿里云加大了對公共云核心產品和人工智能相關軟硬件的技術投資。然而,這種高投入并未能帶來預期的回報,反而導致了其自由現金流的斷崖式減少。這種財務狀況的惡化,使得阿里云在未來的發展中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和不確定性。
綜上所述,被推上C位的阿里云并未能如愿成為阿里巴巴集團的第二增長曲線。其業績下滑、內部管理動蕩、技術事故頻發以及降價策略失效等問題都使其陷入了困境。未來,阿里云需要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一道路似乎還很長且充滿挑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