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壓油箱爭議,比亞迪繞不過去的坎?汽車
2023年5月,長城汽車向生態環境部等部委舉報比亞迪秦PLUS DM-i和宋PLUS DM-i使用常壓油箱,涉嫌整車蒸發污染物排放不達標。比亞迪則回應稱其使用的常壓油箱有技術專利,可以在EV模式下啟動發動機燃燒燃油蒸汽以達到排放要求。爭議持續了兩年多,直到近期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公開回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進入2025年后,本就戰況激烈的中國汽車市場硝煙更加彌漫,一樁“陳年舊案”也再被翻起。
2023年5月,長城汽車向生態環境部等部委舉報比亞迪秦PLUS DM-i和宋PLUS DM-i使用常壓油箱,涉嫌整車蒸發污染物排放不達標。比亞迪則回應稱其使用的常壓油箱有技術專利,可以在EV模式下啟動發動機燃燒燃油蒸汽以達到排放要求。爭議持續了兩年多,直到近期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公開回應。
6月8日午間,李云飛發文表示,比亞迪在2021-2023年采用的常壓油箱方案符合法規要求,基于客戶反饋已全部切換為高壓油箱方案,還提到浙江某頭部車企也采用了常壓油箱方案,并稱相信他們也有符合環保及法規要求的解決方案。同時,他再次回應了“車圈恒大”的討論,稱河北某車企去年下半年以來持續發起關于汽車行業“高負債率”、“財務造假”等話題,并向深交所、港交所及國家相關金融監管機構惡意舉報比亞迪,而監管部門在經過詳細調查后確認比亞迪沒有問題。
此前在5月下旬,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公開表示,現在汽車產業里邊的“恒大”已經存在了,只不過沒爆而已。該言論引發輿論猜測,部分聲音將矛頭指向比亞迪,李云飛在5月30日發文對該猜測進行逐條反駁,指出比亞迪負債中88%為無息負債(應付賬款、合同負債等),有息負債僅占4.9%(約286億元),遠低于吉利(860億元)等同行,且現金流健康(2024年經營性現金流凈額1334億元),與恒大“高杠桿泡沫”有本質區別。
李云飛最新的回應在車圈內外引發高度關注和討論,但或許迫于輿論壓力,他在8日晚間又刪除了這條本來發在個人微博號的長文。
圍繞比亞迪的質疑,顯然不會因為這條微博的刪除而就此消散。就常壓油箱而言,行業人士指出,比亞迪的方案實為“低成本繞道”,因為高壓油箱能徹底解決燃油蒸汽污染,而比亞迪的發動機強制啟動雖滿足排放標準,卻犧牲用戶體驗(如純電模式下無故啟動發動機)。但李云飛在公開反擊的同時指出浙江某頭部車企(暗指吉利)同期多款PHEV(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同樣采用常壓油箱,也將單一企業的爭議升級為行業潛規則的曝光。
細究常壓與高壓油箱的問題,表面看是技術路線之爭,實則是成本控制與法規合規的極限博弈。鑒于有關部門至今未對長城汽車的舉報給出結論(抑或并未受理),圍繞常壓油箱的爭議可能仍將持續。爭議的背后,愈發明顯的是產能過剩的殘酷現實:據工信部數據,2024年末國內新能源汽車產能利用率已跌破60%。
值得注意的是,在6月6日-7日舉行的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提出了“產能過剩”問題,表示“當今世界汽車工業嚴重產能過剩,我們決定不再建設新的汽車生產工廠,不搞重復建設”。
為消化產能,價格戰已成為包括比亞迪在內的車企生存剛需。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汽車行業分會會長王俠在中國汽車重慶論壇發布了一組數據: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國內車市降價車型200多款,2025年前4個月降價車型已達60多款,在剛剛過去的5月,情況進一步加劇,在頭部車企大范圍、大幅度降價帶動下,多家車企跟進效仿,降價車型達百余款之多,降價幅度最高超5萬元,甚至出現了好久不見的3萬元級的車價。“在降價帶來銷量增長的同時,行業利潤進一步下探至4%以下的極低水平”,他說。
以此來看,比亞迪與全行業共同面臨至少三重考驗。首先是產能“堰塞湖”的泄洪壓力,在國內需求漸趨飽和的情況下,出海幾乎成唯一出路,但歐盟高關稅、美國鎖死市場,車企被迫“重資產出海”,紛紛在泰國、匈牙利、墨西哥等地建廠,成本陡增且周期漫長。
其次,常壓油箱爭議暴露了車企研發的價值觀分歧,即到底應更注重短期降本還是長期投入?雖然比亞迪2024年研發投入542億元,在A股5000余家上市公司中位居榜首,且遠超同期凈利潤,但常壓油箱事件無論如何都令其技術公信力受到了損害。最后,如果說國內監管彈性尚可周旋,出海則需直面國際標準,如果類似于常壓油箱的問題在國際上被認定違規,這對出海的車企可能帶來集體的挑戰。
同在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吉利高級副總裁楊學良稱比亞迪“賊喊捉賊”,并透露吉利測試證實了長城對常壓油箱排放問題的質疑,公開力挺魏建軍為“行業吹哨人”。廣汽集團埃安營銷本部負責人、埃安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肖勇也對楊學良的發言表達了認同,甚至稱其為“行業的嘴替”。顯然,常壓油箱爭議正在從技術問題演變為公關“混戰”,也暴露出行業競爭的失序甚至失控:車企一面高呼“反內卷”“在一起”,一面降價、舉報和“群毆”三不誤——巨大的生存壓力之下,商業倫理與現實利益的沖突變得前所未有的激烈。
在官方定調之前,常壓油箱爭議可能成為比亞迪繞不過去的一道坎。而拋開這一爭議,面對從藍海卷成血海的國內市場,車企突圍唯有跳出無限價格戰和“成本內卷”的泥潭,正如奇瑞控股集團董事長尹同躍在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所言,“降價是最無奈的一招,是無奈之舉,是飲鴆止渴的手段”。他認為,中國汽車經歷了高度競爭的蓬勃發展之后,必須回歸本源,追求長期主義,追求高質量發展,這是中國汽車由大變強的必經之路。(財富中文網)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