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巨虧220億!北汽藍谷錯失3次機會快訊
又虧了至少50億。
文 | 金衛
又虧了至少50億。
1月15日晚間,北汽藍谷發布業績預虧公告。公司預計2023年凈虧損57億元—52億元,上年同期凈虧損54.65億元;預計扣非后凈虧損62億元—57億元,上年同期凈虧損58.38億。
1月16日,北汽藍谷盤中一度大跌逾6%,截止收盤,北汽藍谷依然跌近3%,股價報于5.38元,總市值為299億。
從K線上看,北汽藍谷近期處于下行通道上,2023年8月股價一度漲至7.8元,到如今5元多,跌幅超過30%。
北汽藍谷又虧50多億
北汽藍谷,知名的新能源汽車與核心零部件企業,主營業務為純電動乘用車與核心零部件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旗下主要有極狐、北京兩大品牌。
目前,北汽藍谷已連續虧損多年,2020年—2022年分別虧損64.82億元、52.44億元和54.65億元。如果以2023年凈利潤上限計算,近4年北汽藍谷累計虧損超過220億元。
對于期內業績預虧的主要原因,北汽藍谷表示原因有兩點:第一,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公司為不斷提升綜合競爭力,積極開拓市場,銳化品牌形象,提升運營效率,在技術研發、品牌渠道建設等核心能力上持續投入,對公司短期業績產生一定影響。
第二,公司產品銷量仍處于快速提升期,規模效應暫未顯現,導致產品成本階段性偏高;隨著后期新產品的陸續上市,產品結構逐漸豐富,渠道建設進一步完善,公司產品銷量及盈利能力有望得到持續改善。
根據北汽藍谷公布的數據,2023年子公司北汽新能源全年銷售新車超9.21萬輛,同比增長84%,其中極狐汽車全年銷售3萬輛,同比增長138%。
事實上,北汽藍谷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布局較早,早在2018年9月27日,北汽藍谷就通過重大資產重組成為國內“新能源汽車第一股”。
2018年,借著網約車政策,北汽藍谷新能源銷量達到15.8萬輛,連續7年蟬聯國內新能源汽車銷冠,這也是北汽藍谷的銷量巔峰。2019年,北汽藍谷的銷量還能維持在15萬左右,但此后其銷量一落千丈。
2020年,北汽藍谷公司整體銷量僅25914輛,不足巔峰時期的兩成。
對比新能源汽車的歷史可知,2020年之后,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高速階段,“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剛剛投放量產,而比亞迪開始all in新能源,銷量迅速突破百萬大關。
2021年,我國新能源車銷量約為340萬輛,幾乎是2020年銷量的1.5倍,但曾經的銷量冠軍北汽藍谷卻表現得差強人意。2021年,北汽藍谷全年銷量僅有26127輛,增速0.82%。公司年初定下的極狐阿爾法1.2萬輛銷售目標,也僅完成了一半。
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北汽藍谷在市場的存在感亟待提高。
北汽藍谷為何失落?
目前,北汽藍谷旗下主要有極狐、北京兩大品牌,其中,高端品牌極狐汽車曾被寄予厚望。不僅如此,極狐是最早參與華為HI合作模式的品牌之一。早在2017年9月,極狐汽車與華為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在技術研發、產品創新、智能化轉型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
那時,華為剛剛進入到造車領域,極狐是最早與華為合作的新能源車企,只不過有些運氣不佳,極狐沒有選對最好的模式,可謂是錯失了第一次發展機遇。
華為汽車的合作模式分為零部件、華為HI(Huawei Inside)以及鴻蒙智行(原華為智選)三種模式,華為最成功的模式是智選模式。
2021年3月,賽力斯(原小康股份)才正式與華為達成合作關系,當時賽力斯選擇的就是華為智選車模式,當年4月,賽力斯SF5華為智選車推出僅一周時間訂單量就突破了6000臺,在華為加持下,賽力斯的車好賣了,股票也在2021年上半年漲幅超過500%。
反觀北汽藍谷,采用華為HI模式的北汽極狐,2020年銷量只有4933輛。
2021年上海車展前夕,極狐阿爾法S全新HI版車型首發亮相,該款車的進階版售價39.79萬元,高階版售價42.99萬元。
由于參與華為自動駕駛的實車路試,極狐阿爾法S一戰成名。余承東甚至親自站臺并表示,極狐阿爾法S全新HI版是“Huawei Inside模式的首款量產車型”,是華為進軍汽車產業但不直接下場造車的三大模式之一。
北汽集團副總經理、北汽新能源董事長劉宇表示,極狐將維持2022年全年4萬輛的銷量目標不變。
然而,極狐阿爾法S華為HI版的交付時間一拖再拖,當年交付時間已經變更了4次。從2021年上半年,北汽藍谷稱HI版將于2021年四季度交付;但到了8月份,公司改口徑稱將于年底小批量交付;結果到了10月份,再度變更為11月底在廣州車展交付。
原本借用華為的技術和品牌流量,北汽藍谷可以一舉成名,但產品遲遲不能交付,北汽藍谷消磨了外界對它的耐心,可謂是錯失第二次機會。
從當年媒體報道來看,北汽藍谷先后與廣匯汽車、阿波羅智能等圍繞極狐汽車的銷售、智能駕駛應用等方面展開合作,也沒有扭轉銷量下滑的頹勢,2021年北汽極狐的銷量也僅1.2萬輛。
銷量沒上去,投放卻大幅增長。北汽藍谷稱為了全面推進ARCFOX極狐品牌的提升和渠道建設,公司加大品牌傳播力度,廣告宣傳及運營等銷售費用增加,2021年對公司業績影響金額約為17億元。
正是對新能源的大量投放,2020年至2022年,北汽藍谷的虧損都在50億以上。
在長期巨額虧損之下,為了保持正常運營,北汽藍谷近六年內曾四次定增,累計募資金額超過四百億元。2018年至2023年期間,北汽藍谷已進行四次定增,實際募資金額分別為286.62億元、10.34億元、54.5億元和60.3億元,合計達411.76億元。
再次押注華為
2023年,北汽藍谷相繼推出了極狐阿爾法S先行版、極狐阿爾法S森林版、極狐阿爾法T森林版、極狐考拉、極狐阿爾法T5車型,加速豐富產品矩陣。當時北汽藍谷表示,隨著新產品的逐步落地,公司的銷量和盈利情況有望進一步改善。
2023年,極狐品牌銷量有所增長,但全年銷量也只有3萬輛,阿爾法S先行版,推出的新車型售價為32.98萬元,較此前的價格下調了約10萬元。
其中極狐與華為合作的阿爾法S在2023年5月~10月之間,銷量仍一直徘徊在千余輛左右,僅僅在當年年底沖上2000輛以上,離“蔚小理”、比亞迪、特斯拉等主流新能源車企的銷量相距甚遠。
2023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最大變量之一即華為合作的汽車成了爆款,其中,華為與賽力斯合作推出的問界M7,銷量火爆,單月交付破萬輛,2023年,問界憑借新M7的熱銷及M9的上市,交付2.4萬輛,超越了蔚來、小鵬。
不僅如此,國內車企紛紛開始與華為合作造車,其中,華為與奇瑞合作的智界S7一經上市預定量就超過2萬輛。
2023年11月,長安汽車發布公告,華為擬設立一家從事汽車智能系統及部件解決方案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和服務的公司,業務范圍將包括汽車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汽車智能座艙、智能汽車數字平臺。長安汽車擬投資該目標公司并開展戰略合作。其后,江淮汽車等紛紛跟進合作。
作為早期華為的合作車企,北汽藍谷與華為合作的動作不大,倒是余承東在多個場合公開表示,“北汽和江淮兩個‘界’產品已在開發的過程中,產品也將越來越高端。”但是,市場遲遲未見到北汽的新“界”汽車,可謂是錯失第三次絕佳的機會。
2024年,北汽藍谷的希望又只能再次寄托在華為身上。2023年底,華為向北汽藍谷子公司轉讓多枚“STELATO”商標,雙方合作智選車型呼之欲出。
2024年,北汽藍谷表示將推出一款全新極狐車型,在售極狐車型也將持續迭代更新;另外,北汽新能源與華為的首款智選模式新車將在北京車展亮相,該車型定位于高端智能純電動轎車。
錯失了三次大好機會,這一次北汽藍谷能否借華為智選車翻盤,仍有待時間驗證。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