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銀行搭AI快車求雙贏金融
普通互聯網技術銀行已不再急缺,普通互聯網技術銀行已不再急缺,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與金融科技公司將擁有更多、更為深入的跨界合作機會。
在傳統金融業對金融科技的需求得以釋放的同時,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與金融科技公司將擁有更多、更為深入的跨界合作機會。
在金融科技邁向智能金融時代(AI Fintech),銀行業務從電子化、移動化向智能化演變的當下,普通互聯網技術銀行已不再急缺,最匱乏最難自給自足的恰恰是人工智能技術。
以傳統“四大行”各自找到心儀的伙伴為標志,我國銀行業和互聯網業的巨頭們正在以“競爭者”和“協作者”的雙重身份,合力打破傳統金融機構舊有的能力疆界,重建金融秩序。
因為互補與彼此需要,當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與騰訊、京東、百度、阿里巴巴及螞蟻金服,明確合作關系,金融與互聯網兩重勢力間曾經的“顛覆與阻擋”暫時退卻,向著合作共贏模式轉變。只是,以上種種尚難看清結局,能確定的是,在傳統金融業對金融科技的需求得以釋放的同時,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與金融科技公司將擁有更多、更為深入的跨界合作機會。
消弭戒備與敵視 跨界融合
金融科技如何顛覆傳統銀行的爭論還在繼續,傳統銀行巨頭和互聯網巨頭卻心平氣和地坐在了一起,商量著如何共謀未來。在異常清晰的相互借勢的動機下,兩種勢力在競爭、沖突與合作間達成默契。
6月22日,四大行中業務最穩健的中國銀行與擁有9億用戶的流量之王騰訊的“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掛牌; 6月20日,中國農業銀行與百度牽手,并計劃建立“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 6月16日,工商銀行與京東簽署全面合作協議; 早前,中國建設銀行也與阿里巴巴、螞蟻金服簽署三方戰略合作協議。
當守住“本分”未必就是最正確的選擇,國有大行爭相與早已具有金融科技公司屬性的互聯網企業“結對”,是因為他們看清了,在互聯網與金融的世界里,開放與合作才有未來。
對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互聯網+普惠金融:新金融時代》作者曹磊表示,在“互聯網金融”起步階段,一些互聯網+類公司以“野蠻進取”的手段,依托網絡平臺、創新模式、互聯網思維、社交營銷等手段,動了金融業的“奶酪”。但是,BAT類企業不僅擁有海量用戶、商家資源、平臺大數據、風控技術、用戶畫像等技術,更相對遵守金融規則秩序,他們以全方位開放的姿態與包括銀行業、基金業、保險業等傳統金融行業展開業務與技術的合作,使彼此資源能夠共享、優勢可以互補,也使跨界融合雙贏不再是紙上談兵。
“銀行固然業務模式齊全、資金實力雄厚,但互聯網公司的入局,對銀行體系確實大有裨益,彌補了他們在場景、營銷、數據積累以及新模式探索上明顯的短板。”一位銀行業人士表示,“體制內金融巨頭擁抱體制外互聯網巨頭,不管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中國金融業的多年‘頑疾’,在監管溝通以及雙方戰略落地等方面還需要較長的時間打磨,這樣的合作仍值得期待。”
傳統銀行呼喚AI“雪中送炭”
這輪合作潮中,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互聯網公司擁有的關鍵技術,將通過合作逐步從概念走向成熟,使大規模商業化成為可能,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更將在金融領域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就如李彥宏所說:“金融的數據化本質,加上業務規則清晰,使它成為人工智能最佳的應用場景。”這對于靠人海戰術拓展業務的銀行而言將是巨大挑戰,但對整個銀行業卻是不言自明的機遇。
事實上,銀行業的分析師、風控師、保險精算師、柜臺柜員等許多職位正在被機器取代。三年前,高盛紐約總部現金股票交易柜臺擁有超過600名交易員,今天只剩下2名交易員。去年三季度起,美國銀行、花旗和摩根大通關閉了至少400個線下網點,因為面對面服務可以通過線上渠道自助完成。曾經每個窗口都排著長長隊伍的,窗口最忙碌的工商銀行,這兩年最令人震撼的變化就是,除了必須窗口辦理的業務,全部遷移到“機器”上。
與此同時,在金融科技邁向智能金融時代(AI Fintech),銀行業務從電子化、移動化向智能化演變的當下,普通互聯網技術銀行已不再急缺,最匱乏最難自給自足的恰恰是人工智能技術。
盡管包括螞蟻金服、京東金融在內的已有金融業務的公司,紛紛宣布未來將專注于“tech”(技術),為傳統的金融機構“賦能”。只是,與國家四大行達成金融科技領域戰略合作,并全面輸出AI能力的,目前只有百度金融一家。
據百度高級副總裁朱光介紹,在百度和農行的“共建智能銀行”的合作中,重頭戲是人工智能,具體包括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在智能獲客、大數據風控、生物特征識別、智能客服、區塊鏈等方向的應用,每一個方向均與AI相關。這對于從來不以技術見長,甚至一直被認為相對老派保守的農業銀行無異于“雪中送炭”。農業銀行或許將因此掀起頭羊效應,吸引更多的傳統銀行添加AI金融能力。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