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集團計劃收購好大夫在線,業務并入支付寶醫療健康事業部快訊
近日,《健聞咨詢》從多個信源處獲悉,螞蟻集團正計劃收購好大夫在線。
近日,《健聞咨詢》從多個信源處獲悉,螞蟻集團正計劃收購好大夫在線。此前,與好大夫在線洽談收購事宜是螞蟻集團的兄弟公司阿里健康,但近期,有接近螞蟻集團的人士透露,目前談判方已由阿里健康轉變為螞蟻集團。
目前,打開支付寶首頁的醫療健康頻道,選擇“在線問診”,即能看到“好大夫”的字樣,點擊進入后,頁面所呈現的內容和好大夫在線APP里的“專家問診”界面完全一致。有支付寶醫療健康業務內部人士向《健聞咨詢》證實,雙方已經在今年6月底達成相關業務合作。
《健聞咨詢》聯系了螞蟻集團和好大夫在線方面求證相關信息,但截至發稿時,未獲雙方回復。
過去兩年,圈內頻頻流出互聯網大廠意欲收購好大夫在線的傳言,《健聞咨詢》此前也跟進報道了阿里健康洽談收購好大夫在線的消息。據知情人士透露,過去這一年,好大夫在線的估值一路走低,最終的收購價格或許是億元級。
好大夫在線成立于2006年,是互聯網在線問診的頭部平臺,巔峰時期的員工數量超過千人,估值近100億元人民幣。作為一家缺乏自身造血能力的企業,好大夫在線近年團隊已經大幅縮減。此后,公司數次嘗試商業化轉型,均未取得預期效果。
“好大夫在線的核心資源是數萬名活躍的名醫,對平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引流工具。”醫庫董事長,醫藥行業資深研究員涂宏鋼向《健聞咨詢》表示,相比阿里健康,支付寶的平臺屬性更強,流量變現的渠道也更多,可以做一些更長期的布局,不必非指望著短期業務賺錢。
于好大夫在線而言,僅僅依靠自身的能量,已經很難繼續遠航。被大廠收購,不論是對老股東、創始團隊、公司員工,還是平臺上的醫患用戶來說,都是可選項里的最優解。
硬撐到最后一刻
打開支付寶首頁的醫療健康頻道,選擇“在線問診”,就能進入支付寶醫療健康業務的入口——問診板塊。
在這個頁面中,無論是置頂的“快速問診”、“問專家”、“特惠義診”和“看中醫”,還是下方按專科陳列的特色服務,最終導向的都是阿里健康的互聯網醫院平臺,這也是支付寶線上問診業務的常規設計。
最大的變化出現在頁面中部的廣告位上——三個顯眼的紅色字體“好大夫”,配上白色底板和藍色圖案,和好大夫在線APP的風格設計頗為相似。點擊進入后,頁面所呈現的內容和好大夫在線APP里的“專家問診”界面完全一致,同樣的醫生,同樣的排序,甚至連頭像照片、個人簡介、用戶打分、問診價格都一模一樣。
換句話說,好大夫在線的專家信息和平臺數據已經被搬運到了支付寶醫療健康頻道,成為了支付寶醫療生態的全新入口。
“好大夫在線的核心資源是幾十萬名醫,幾千萬用戶和運行18年積累下的龐大數據庫。”一位互聯網醫療行業的資深從業者表示,這些年,好大夫在線一路貶值,主要是沒有找到盈利模式,但這些線上資源的價值始終是存在的。
一個不太恰當的佐證是,不久前有自媒體曝出好大夫在線的數據在某二手平臺上被公開出售。好大夫在線方面則回應稱,網傳信息不實,好大夫高度重視數據安全,已經向對方平臺發送了律師函。
另外,經歷了人員大幅縮水的好大夫在線處境并不樂觀。一位近期曾參與洽談收購好大夫在線的投資人告訴《健聞咨詢》,從盡調來看,好大夫在線的真實情況比他們預想的要難,不管是活躍用戶數量、平臺運營能力,還是網絡基礎設施,“說白了就是沒有人力和成本來支撐,只能勉強維持。”
一位熟悉好大夫在線的內部人士對此表達了不同的看法,在他看來,對于尋求并購的好大夫在線來說,用最少的人力成本維持住日常經營已經是最優策略,“在裁員到五六十人以后,好大夫其實就進入了盈利狀態,盡管對公司的實際意義不大,但對于促成最后的交易是有幫助的。”
截至發稿時,好大夫在線APP上的普通門診和專家問診都能正常運轉,線上的義診直播也排到了5天之后。
支付寶重回互聯網醫療賽道
作為阿里巴巴“雙H戰略”的排頭兵,支付寶早在2014年就踏入了醫療健康的版圖。
2014年年初,阿里巴巴斥資13億元收購中信21世紀,獲得了網售藥品的第三方平臺資質。同年5月,由支付寶親自下場操盤的“未來醫院”計劃正式啟動,名字起得非常酷炫,用一句話總結就是,“把醫院的掛繳查業務搬上手機”。
回過頭看,直到今天,阿里巴巴面對醫療健康的試探和布局,都脫離不開2014年確立的這兩條主線——前者對應醫藥電商,這是和阿里自身基因所匹配的業務方向。后者則試圖通過互聯網技術重塑醫療流程,提升診療效率。
憑借阿里巴巴的資源背書,“未來醫院”項目一度進展順利,3個月時間上線了10家醫院,其中包括了北京友誼醫院、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這樣的頭部三甲醫院。一年后,支付寶高調發布了《未來醫院一周年服務數據報告》,宣布入伙醫院超過200家,平均每2天就有一家醫院加入。
但PR稿里不會提到的是,縱然“未來醫院”在落地過程中解決了一些便利性的問題,但距離醫患雙方的預期還隔著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醫保付費。由于不能打通醫保進行實時結算,大多數患者都無法在“手機上的醫院里”走完就診付費的全部流程。
盡管支付寶先后嘗試推出了“預授權付費”、“先自費后返還”、“先診療后付費”等多種醫保準實時結算的方式,但無論哪種方式,都省略不了線下醫保身份確認的步驟。因此,“未來醫院”的實際推廣效果并不算好——武漢某三甲醫院一天最多僅有5個人使用該項服務,北京友誼醫院則在上線3個月后終止合作,撤掉了相關宣傳海報。
這段經歷對初涉醫療圈的支付寶來說并不愉快,他們很快就意識到,醫療是一個需要反向推導的行業,只有解決了最末端的醫保支付,前面的流程重塑才有意義。
因此,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支付寶都在圍繞著醫保支付憑證打轉,其它綜合性的互聯網醫療健康業務則被劃歸給了新成立的阿里健康來運營。干回老本行的支付寶迅速找到了突破口,2016年和深圳人社局合作開啟醫保無卡支付,2018年參與醫保電子憑證的標準制定,2019年協助國家醫保局上線了全國第一張醫保電子憑證……
截至目前,在所有醫保電子憑證的渠道方里,支付寶的滲透率占到三分之二。圍繞著便捷支付,近幾年,支付寶又先后推出了基于LOT端的刷臉支付、針對慢病人群復診開方的線上支付,以及醫保親情賬戶。基于這個巨大的入口效應,支付寶的醫療健康業務也始終處于高速增長的態勢。
2023年10月,始于上海的線上醫保購藥,從幾十家藥店迅速擴大到上千家,進而席卷全國,深圳更是推出了“線上醫保購藥刷統籌基金”的試點,給老百姓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和實惠。
但不管是美團、餓了么還是京東健康,這些購藥O2O平臺本身并不具備醫保支付資質,絕大部分訂單都要通過支付寶來進行醫保電子憑證的激活和授權。
在今年初的一次媒體交流中,支付寶方面稱,通過支付寶激活醫保碼的用戶數已經接近6億,月活躍用戶在2億以上,每天使用的醫療服務次數達到1300萬次。“目前來看,這個體量規模已經很大了,接下來我們希望能夠提供更多的醫療健康服務,讓支付寶真正變成一個醫療健康的一站式服務平臺。”支付寶醫療健康事業部總經理張俊杰表示。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在醫保支付上完成“練級”的支付寶,又重新殺回了更為廣闊的互聯網醫療賽道。
在支付寶的規劃中,未來的醫療健康業務總共分為三個板塊,分別是便捷的支付工具、就醫購藥助手和醫療健康管家。在支付工具端,他們希望能夠接入商保體系,真正實現醫保、商保、自費一碼付。
在就醫購藥助手和醫療健康管家這兩條支線任務上,除了常規的在線問診、健康科普外,支付寶還結合大模型和AI技術,推出了全國首個可陪診數字人“安診兒”,貫穿于患者診前診中診后的全流程。作為“未來醫院”計劃的升級版,數字人的交互界面更簡單友好,場景也從院內診療延伸到了院外的健康管理。
“今年支付寶布局醫療的勢頭很猛。”一位互聯網醫療行業的資深從業者告訴《健聞咨詢》,從阿里系內部來看,阿里健康已經戰略性放棄醫療業務,專注于醫藥電商,這就給了支付寶更多的拓展空間。“過去大家提到支付寶醫療業務,第一反應就是醫保電子憑證,但據我所知,支付寶很想打破這種固有印象。”
有了好大夫在線的品牌加持,支付寶醫療的回歸之路會走得更順一些嗎?
文 /毛曉瓊編輯 / 龐貝貝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