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儀被納入醫療器械監管,無證上崗、年入30億的覓光要涼了?快訊
曾屢被曝光的射頻美容儀品牌再度受到關注,起因與國家藥監局宣布從今年4月份開始實施新規,這會導致許多射頻美容儀被禁止售賣。作為國產射頻美容儀品牌前三之一的覓光,也受到不少關注和質疑。
文章來源: 一美社
曾屢被曝光的射頻美容儀品牌再度受到關注,起因與國家藥監局宣布從今年4月份開始實施新規,這會導致許多射頻美容儀被禁止售賣。作為國產射頻美容儀品牌前三之一的覓光,也受到不少關注和質疑。
營銷狂歡:2023年營收達30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覓光創立于2015年,母公司是深圳市宗匠科技有限公司,定位為智能化妝鏡研發商。2017年,覓光推出了售價899元的“AMIRO(覓光)”智能化妝鏡,成功吸引了順為資本與小米集團的Pre-A輪融資,并順利加入小米生態鏈。隨后,得益于李佳琦、羅永浩等知名主播的推廣,覓光迅速走紅,至2020年,該品牌成功占據了天貓美妝鏡品類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創下了美容行業的“商業神話”。
啟信寶顯示,覓光母公司深圳宗匠科技目前已經完成五輪融資,披露融資總額達數億元人民幣,投資方包括騰訊投資、小米科技、順為資本、真格基金等。
從公開的資料與成長軌跡中不難發現,覓光無疑是新消費時代的典型代表。這種典型性主要體現在其營銷策略,對抖音、小紅書等熱門平臺的深度倚重,以及隨之而來可能面臨的財務壓力。覓光自誕生之初,便選擇了以流量為核心的成長路徑,這既為其帶來了無盡的機遇,也埋下了潛在的風險。
2015年,AMIRO覓光創始人王念歐成立深圳市宗匠科技有限公司,試圖從消費者需求出發,“倒推”出一款可能爆品。經過用戶調研,王念歐捕捉到了女性在化妝補光方面的強烈需求以及市場上相關產品的缺失。于是,經過兩年的研發,他推出了化妝鏡產品。
伴隨著2017年至2018年間小紅書素人博主和美妝產品的迅速崛起,王念歐看到了與消費者建立直接溝通的可能性。在這一關鍵時刻,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作為覓光和小紅書的共同天使投資人,建議王念歐專注于在小紅書平臺上進行產品推廣。而正是這一“種草”策略,讓覓光踏上了騰飛與爭議并存的發展道路。
覓光深知流量的重要性,因此在產品上市前,便與100位小紅書博主合作,大規模發布化妝鏡的實測筆記,巧妙地植入“化好妝需要化妝鏡”的消費理念,迅速打開了市場。2017年,覓光剛剛在天貓開設旗艦店不久,便在雙十一大促中實現了580萬的驚人銷量。
2018年的天貓雙十一晚會更是讓覓光名聲大噪。當晚,李佳琦與馬云進行口紅銷售比賽,而覓光的化妝鏡則成為兩人桌上的必備之物。這一事件讓覓光徹底走紅,成為了消費者心中的美妝神器。
隨后,覓光繼續深化其流量戰略,頻繁出現在小紅書博主的推薦列表中,甚至在薇婭、羅永浩等知名主播的直播間中亮相。此外,覓光還積極尋求與熱門綜藝節目的合作,在“浪姐”等節目的化妝現場頻頻露臉,進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2020年,覓光更是登上紐約時裝周的舞臺,與眾多國際模特緊密合作,進一步鞏固了其時尚美妝品牌的地位。
隨著覓光在市場上的快速崛起,其背后的財務壓力也逐漸顯現。高昂的營銷費用、對熱門平臺的依賴以及不斷攀升的運營成本,都讓覓光面臨著沉重的財務負擔。但盡管如此,覓光依然堅持其流量戰略,試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正是憑借著國內成熟的供應鏈以及化妝鏡等產品生產門檻較低的優勢,覓光僅需通過精心策劃的營銷手段來占領消費者的心智,便有機會迅速嶄露頭角,成為市場的新寵。
不過,這種成功模式也伴隨著兩大隱患。其一,過于依賴貼牌和營銷,這種模式相對容易被競爭對手復制,進而陷入同質化的惡性競爭;其二,隨著消費者需求的日益細化、行業規范的逐步加強以及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消費者對于過度營銷的轟炸會逐漸感到厭倦。
自2020年起,覓光開始精準地切入另一條備受女性消費者青睞的賽道——美容儀。相繼推出的紅光波脫毛儀、射頻美容儀、膠原炮等產品,在美容儀市場上迅速占據了一席之地,其市占率和業績均呈現出顯著的增長態勢。據創始人王念歐在公開采訪中表示,覓光的營收在短短幾年內實現了驚人的飛躍,從2021年的4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20億元,而到了2023年,其營收更是實現了超過50%的增長,也就是30億元。
如今,專注于美容儀領域的覓光依舊在流量的道路上高歌猛進,小紅書上的種草文案與短視頻直播已成為其不可或缺的推廣手段。針對旗下的三大商品類別,覓光在抖音平臺上設立了多個直播賬號,每天持續不斷地進行產品講解。而在快手平臺,覓光更是采取了更為大膽的推廣策略,比如攜手擁有龐大粉絲基礎的快手紅人趙夢澈,在大街上直接與寶媽、環衛工人等百位用戶互動,既吸引了大量流量,又巧妙地展示了覓光美容儀的實際效果和使用方法。
然而,回顧覓光的這段流量發家史,不難發現,其在技術創新方面似乎略顯不足。缺乏足夠的技術含量,想要超越萬元級別的產品,其難度可想而知。覓光,似乎始終未能完全擺脫流量品牌的標簽。
售后拉胯:投訴不斷,服務態度敷衍
盡管覓光在紅人營銷和達人合作方面顯得頗為得心應手,能夠輕松吸引大量流量,然而,這并不能掩蓋消費者對產品真實體驗的反饋。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有消費者明確表示覓光美容儀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皮膚燙傷和過敏反應。在小紅書這樣的社交平臺,也有用戶反映,雖然初期使用覓光產品時有一定效果,但隨后卻出現了臉部黃斑加重的情況。
以覓光銷量領先的深層射頻美容儀為例,其宣傳聲稱能夠在短時間內顯著增加膠原蛋白含量,并顯著改善多種皮膚問題,這樣的宣傳確實誘人。但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些數據下方只有一個檢測說明,聲稱來自于SGS檢測報告,并且是由成年受試者使用14天后得到的數據。然而,卻沒有提供樣本量、受試者是否具備代表性等相關信息。
而商家對于售后問題的解決態度令一眾消費者心寒。根據黑貓投訴平臺的數據,截至3月17日,關于覓光的投訴已累計達到317條,其中主要涉及產品質量、宣傳不實以及售后服務不佳等問題。多位消費者表示,覓光的售后服務態度冷淡,對問題處理敷衍,甚至拒絕解決消費者的合理訴求。
例如,有消費者在使用覓光射頻美容儀后因商品質量問題導致皮膚燙傷,但商家卻拒絕承擔醫療費用。在社交平臺上,也有消費者對覓光美容儀的功效性提出質疑,反映產品在使用過程中電流感不明顯,甚至隨著使用次數增加和室溫下降,電流和熱量會逐漸減弱。對此,客服的解釋往往歸咎于用戶操作不當或環境因素影響,但這樣的解釋顯然難以令消費者滿意。
與此同時,在黑貓投訴上,還有不少消費者投訴AMIRO覓光以舊換新價格與產品迭代價格不合理,割消費者韭菜,被差異化對待。
精準護膚?換湯不換藥
去年開始,覓光品牌似乎掀起了一股“精準護膚”的風潮,甚至邀請高圓圓做代言人,推出《認真的解釋》著重闡述“精準護膚”的理念。然而,仔細審視之下,這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的伎倆。
面對外界對消費者智商稅的質疑,覓光似乎急于通過技術升級來擺脫這些負面標簽。其母公司更是將自己包裝成一家以技術為驅動力的高科技公司,四處宣揚其科技護膚的理念。為此,他們積極尋求外部合作,與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等多所知名高校共建聯合實驗室,試圖通過產學研醫研的合作,為品牌注入更多的科技元素。
去年5月,覓光在其與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家用醫療器械分會,舉辦科技護膚國貨發展大會上宣稱,自己已與多家三甲醫院展開合作,似乎在向外界展示其強大的醫療背景和科研實力。不過,這些合作與成果并非短期內能夠顯現的,更何況,聯合研發本身就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黑箱子”,未來能否真正產生實質性的成果,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事實上覓光聲稱擁有200余項專利,也并非都是含金量十足的發明專利。據啟信寶數據顯示,雖然覓光的225項專利信息屬實,但其中僅有四分之一屬于發明專利,剩余的外觀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大多只需要通過形式審查,其科技含量和實用價值可想而知。
盡管覓光看似在深耕科技護膚領域,但實際上卻是在“換湯不換藥”。這次,他們選擇了將“科技”作為包裝的主體,以此來彰顯自身的“科”量。然而,真正的科技護膚并非簡單的包裝和營銷所能實現的,它需要的是深入的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
相比之下,行業內的其他品牌似乎更愿意相信流量的力量。他們紛紛學習覓光的營銷策略,在各大流量渠道廣撒網,試圖通過廣告轟炸來吸引消費者。這種短視的行為只會讓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卻無法真正提升產品的質量和科技含量。
隨著家用美容儀被列入醫療器械監管范圍,“械字號”的廣告動作也受到了較大的限制。這意味著覓光所依賴的小紅書種草、抖音直播等營銷策略將受到嚴重沖擊。如何在產品提質、費用管理、合規管理以及維持市場曝光之間取得平衡,將成為覓光面臨的首次系統性挑戰。
回顧整個行業,我們不難發現,科技護膚與生意的本質并非完全重合。行業前期缺乏深耕,技術同質化嚴重,這使得很多品牌難以在市場中脫穎而出。要想真正實現科技護膚的突破,就必須回歸產品本身,注重技術創新和研發。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對于覓光這樣的新消費品牌來說,從短投入周期轉向長投入周期并非易事。他們需要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科研實力和技術水平。
接下來,如何在產品提質、費用管理、合規管理、維持市場曝光中取得平衡,將是覓光遇到的首次系統性挑戰。而科研實力增長、醫療器械合規、重新贏回用戶口碑,將成為擺在覓光面前的最大難題。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