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究竟扛得起長城的未來嗎?快訊
如果這是坦克系列產品,其實并不只是坦克,是坦克要面臨的重要問題。
就在2月26日,長城正式發布了坦克700的Hi4-T車型。伴隨著這款旗艦車型的上市,整個坦克體系的旗艦車型正式被確立起來,同時產品線也終于趨于完善。
毫無疑問,坦克是一個現象級的產品線。
這從坦克300最初上市時的不被看好,到市場需求完全超越計劃產能,再到最后整個二手車市場溢價甚至超過新車原價,這一系列的市場價值改變,一度讓坦克300成為了汽車市場上最重要的保值產品,或者更進一步說,可以稱之為“理財產品”。
由此,坦克一躍成為近些年來,長城集團旗下最拿得出手,也最成功的產品。
但,有時候,人們并不應該完全被外部的熱鬧所迷惑,更多時候我們應該看一看,究竟是怎樣的產品,以及這樣的產品是否能夠切合市場的需要、用戶的需要、未來的需要?
而對于坦克這樣的產品來說,究竟能否真正扛起長城的未來;或者,它能否真正扛起自己的、品牌的、集團的未來,其實都并不確定?
為什么這樣說呢?
定位與打法,擴張的絆腳石
坦克從定位初期,其實走的是個性化路線。這種個性,也就是我們可以從外觀上看到的,對于硬派越野的造型設計的青睞。
在很大程度上,這是坦克300車型誕生初期能夠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不準備俘獲大多數的用戶群體,而是專攻一個社群,把這個點打透。走這個路線的,其實并不只是坦克,奇瑞旗下的捷途品牌,也是這個路線。
目前看來,不論是坦克還是捷途,都已經開始走上了良性正增長路線。但從整體的市場反饋來說,捷途似乎是更勝一籌的。
2023年,捷途的整體市場銷量是31.5萬輛,而坦克則為16.25萬輛。
相較于整體車市比較艱難的2022年全年市場來說,坦克在2023年的同比增長31.21%,并不能算是一個非常令人驚艷的增長。畢竟,捷途品牌同年的同比增長數據,達到了75%。
這當然和兩個品牌的定位是有一定關系的。畢竟,捷途主打戶外露營,公路旅行的定位,相較于走硬派越野路線(至少大方向是這樣的),且整體設計更偏向于吸引硬派越野愛好者的坦克來說,更具有廣泛的市場基礎,更容易引起大多數人的購車熱情。
這個階段,長城其實應該做的是利用自身眾多的成熟技術,快速擴張坦克的產品線,推出更多的越野屬性更弱,用途更廣泛,市場接受度更高的產品,從而推動坦克品牌的多元化發展,以快速拓展市場容量,鞏固市場份額,提升銷量與利潤。
事實上,長城也確實是這么做了。但方向是,進一步地提升產品的高端化與豪華屬性。從坦克300推動到坦克500,再到坦克700。一步一步地夯實自己完整的產品線,以及高端化的身份標識。
坦克700 Hi4-T從42.8萬元開始起售,其首發限定版車型,售價甚至已經直沖70萬元。
很顯然,坦克的掌舵者們是受到了市場的莫大鼓舞的。
這樣的鼓舞,首先來源于坦克300車型銷量的良好表現。更可能來源于,比亞迪賣到百萬元以上的仰望U8車型,每個月都能賣出個幾百輛,每個月都可以收獲幾個億的銷售額。
毫無疑問,中國汽車品牌已經來到了能夠憑借品牌力、產品力,真正與外資汽車品牌分庭抗禮的階段了。
但有時候,別人行,不代表你也能行。
坦克品牌力夠強了嗎?
為什么我不看好走高端化的坦克?
其實理由很簡單,仰望U8的成功,并不只是建筑在空中樓閣之上的。這樣一個憑空誕生的高端豪華品牌的SUV車型,其支撐點,首先是比亞迪已經成功的,整體技術標簽的打造;不論是能夠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三電技術,還是拋棄純內燃機全面擁抱新能源時代;又或者是極高的自研率,所帶來的供應鏈內循環;最后,再到仰望U8從誕生時,就推出的原地掉頭、涉水行駛、甚至如今的無人機“停機坪”。都算得上是從集團層面、到企業層面、再到技術層面,全面進行支撐。
這樣的支撐,讓品牌有了立足的資本,也讓高端的定調成立。而就目前來看,坦克并沒有形成從300到700,從平價到高端的完整邏輯鏈。
也就是說,喜歡坦克300的人與長城所設想的,可能會購買坦克700的人,可能并不是一群人,或者他們本就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
在因為硬派越野而被吸引來的用戶群中,40萬元的售價其實已經侵入了Jeep的領域。而70萬元的售價,則基本跨入了路虎的高端越野車型的門檻之內。也就是說,選擇變多了,但選擇的最終目標,可能并不是坦克。
也就是說,與老牌合資硬派越野車相比,坦克的中、高端產品線幾乎沒有優勢。那么,還有一個重要的點在于,坦克能否從技術方面來進行突破呢?
目前看來,無論何種類型的汽車技術,最終都會落在能源形式與科技化程度上。比如,比亞迪就是依靠全面電動化來實現品牌突破的,而特斯拉、小鵬這樣的產品,則基本靠的是科技感賦予品牌的價值提升。
顯然,坦克在這個方向上,基本并沒有走在整個市場的前列。
電動與智能,步子要更大一些
毫無疑問,長城對于坦克這個至少目前看來還在快速成長的車型系列,是有足夠的期待的。
這從他們的能源形勢分布,就能看出端倪。
目前,長城與他的老牌競爭對手,比亞迪推出的DM-i,以及吉利推出的雷神動力一樣,推出了屬于自己的一套混動系統Hi4系統。在這套系統的命名規則中,H代表混動(Hybird),i代表智能(intelligent),而4則代表四驅。而坦克則擁有專屬的Hi4-T系統,而其中的這個T,則就是坦克(TANK)。
雖然看起來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實兩套系統的差別其實非常大。
差別在于,坦克為自身產品的使用場景定義在更為硬派的越野環境中,為了防止脫困過程中需要大扭矩而產生的電機過熱問題,而采用了以油為主、以電為輔的整體混動模式。同時,縱置發動機及變速器的布局,主后驅,動力傳輸更順暢。電機的爆發力,在起步、加速、脫困、攀爬等關鍵時刻介入。顯然,基于這樣的總體思路,車輛也自然而然地保留了傳統的機械四驅系統和三把鎖的模式。
從設定場景出發來設計混動系統,并制定出合理的動力類型主次分配,如果根據坦克300的整體定位來看,其實是沒有問題的。
問題在于,這樣的安排首先依然是油強電弱的整體形態,并不能完全解決更多消費群體對于電動化程度更高,節能水平更高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隨著500、700這樣的中高端、高端產品對于城市用途更多的拓展,這一套并不省油的“弱混”系統,則完全不能跟上人們對于新能源技術的期待。
當然,肯定也會有人表示可以將Hi4移植過來。但問題在于,移植過來之后,坦克的定位是否陷入自我矛盾中?專屬于坦克的這套系統會否變得名不副實?坦克的整體產品力是否會陷入平庸?
總體而言,特點太過鮮明的技術、胃口很大啥都想吃的市場與品牌戰略,能否完美融合,是坦克要面臨的重要問題。
與此同時,在智能交互的體驗上,目前人們感知度更高的,可能只是“咖啡”智能的這個名字,而對于其人機交互的表現,智能駕駛輔助的體驗,則并沒有在坦克系列產品上,及整個產業體系中更領先的成績表現出來。
如果這是坦克系列產品,想要突破未來的重要的一條路徑。如何在保持定位、拓展市場高度的同時,理順新能源的技術路徑,打造出真正在市場層面有領先性、有感知度的人機交互、智能駕駛輔助體系。
是比基于推出更高端的汽車產品,拓展更豐富的細分市場,更重要的一件事。
結尾
我們不能否認,坦克是WEY品牌,乃至整個長城體系中,一個非常成功的嘗試。
但在嘗試的過程中,如何找準自己的定位,搞明白究竟市場需要什么,技術應該如何現行,用戶究竟需要怎么樣的產品,肯定是比單純賣車更重要的事情。
與此同時,在技術與科技層面,打造出一套真正合適的混動系統,真正領先的,有感知度的智能技術體系,也是整個品牌面向未來必須要突破的重要一環。
理順了這些,我們才能來聊,坦克能否扛起長城的未來,如何扛起長城的未來。而如今,一切都言之尚早。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