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的底子撐不起小鵬MONA M03智駕轎跑的雄心壯志?快訊
最近,小鵬將所有的宣傳重心都集中到了MONA M03。
最近,小鵬將所有的宣傳重心都集中到了MONA M03。
又是請來了法拉利前設計師,又是實現了創紀錄的0.194風阻系數,又是搭載了頂級揚聲器,又是標配了16G的逆天車機內存。當然還有最重要的,這款車是帶著普及高階智駕的kpi而來,要實現AI技術加持的端到端智能駕駛,將高階智駕的價格打到20萬元以內。
作為相對比較了解“內情”的人,看到這樣的動作,說實話真的挺替小鵬揪心的。作為初代新勢力,小鵬今年上半年的銷量僅為52028輛,這家企業是真的經不起折騰了。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小鵬的一些關鍵性的問題,似乎仍舊沒有疏導清楚。
(1)網約車底子,折騰的意義有多大?
在很多人眼中,MONA M03在小鵬產品序列中的定位,應該是“全村人的希望”。畢竟P7已老,G6被競爭對手打殘了,G9從來沒火過,X9面對的用戶群體又相對小眾,小鵬急需一款月銷1萬+的走量車型,而MOMA M03就擔綱著這一任務。
但問題是稍微了解一下市場的人都知道,這款車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因為它的“底子”就不太夠格。
MONA M03原本并不是小鵬的車,它最早誕生于滴滴的達·芬奇計劃。滴滴當時之所以要做這款車,主要是給自己留條后路。那會兒滴滴因涉嫌違規收集個人信息的問題被下架,很擔心網約車業務做不下去。剛好那時候也流行“新造車”,于是滴滴就召集團隊做了MONA M03的雛形,也是想著萬一網約車不讓干了,去乘用車市場分一杯羹。
結果滴滴的擔心是多余的,經歷了幾輪整改后,網約車業務重回正軌,這時候達·芬奇計劃就有點尷尬了。然后小鵬就把這款車買了過來,當然小鵬也沒有花錢,它是拿股份置換的,其實很大程度是為了與滴滴綁定,同樣也是給自己留條后路,萬一不行了還能給滴滴供網約車?
這件事本來平平無奇,但后來發生的各種事情就有點魔幻現實主義了。本來小鵬收購達·芬奇計劃也就是跟滴滴來個深度綁定,畢竟誰也沒指望滴滴能有多少技術。然后小鵬打算以這款車為基礎出一款平價車型,照顧入門級用戶,順便進軍網約車市場。但很快又推翻了,因為單純造平價車,小鵬沒有成本優勢,于是打算加點噱頭,搞點智駕。
再后來就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這個項目越做越大,直到成為“全村人的希望”。其中反復更是多不勝數,比如MONA宣傳了很久要做第二品牌,結果最后還是乖乖叫小鵬MONA,因為小鵬自知這款車很難單獨撐起一個渠道。再比如價格,有說10萬級,有說15萬級,有說20萬級,內部似乎都沒理清楚。
當然了,最致命的問題,可能是這車壓根底子就不夠格。定位是A+級純電轎車,尺寸是4780*1896*1445mm,也就跟秦PLUS一個級別。新車基于400V架構打造,有兩個續航版本(515/620km),有兩個動力版本(140kW/160kW),采用的是前麥弗遜后扭力梁的懸架布局。就看這些參數,是不是依舊是網約車的“標準配置”?
至于各種吹噓后備箱大的,用扭力梁,用小電機、小電池,它可不就空間大嗎,網約車就是這么干的呀。不信你看看MONA M03的“前身”比亞迪D1(同樣是滴滴的定制網約車),四米四不到的車身有2米8 的軸距,還能做成側滑門,這個空間優化能力不是碾壓MONA M03?
作為資深的行業創作者,反正我是特別不能理解小鵬拼命折騰這款車的意義。哪怕你“粉飾”得再好,這款車的底子真的潛力有限,除非你的價格特別有優勢。但小鵬的一貫做法,就是價格把握特別差。
(2)缺乏用戶定義,小鵬的死穴
小鵬其實不缺技術,作為一家新勢力,小鵬幾乎做到了核心技術的全棧自研,這一點是非常厲害的。比如最近傳出消息,小鵬與大眾聯合開發的電子電氣架構的車型將于24個月內量產。聯合開發只是好聽的說法,很大程度是小鵬在給大眾“賦能”,要不然以大眾的底子何必拉上小鵬。
智能駕駛方面就更不用說了,在華為正式崛起之前,小鵬已經算是新勢力中的智駕標桿。哪怕是城市NOA推進速度被華為壓了一頭后,小鵬最近也奮起直追,發布了國內首個量產上車的端到端大模型。
在超充領域,小鵬也是國內新勢力中的先行者。2021年發布國內首款800V高壓平臺車型,2022年8月帶著自研的S4超快充站亮相,可以實現480kW超充,比特斯拉的350kW超充提升了一個維度。
但很可惜,小鵬的這些技術領先,并沒有轉化為產品的領先。最典型的,小鵬是最早推出800V平臺的車企,首先搭載在了G9上,卻因為定價太高打了個“啞炮”。而當時小鵬主銷的P7是沒有800V平臺的,消費者要這玩意有啥用?超充也是一樣,數據確實牛,但充電樁的覆蓋面有多少?而且價格偏高,消費者不趕時間也壓根不愛用。
唯一一個G6火了,當時的價格確實香,卻被供應鏈卡了脖子,產能遲遲上不來。原因是“大壓鑄件產能受限”,問題是這事之前蔚來已經被擺過一道了,小鵬一點預案沒有?
小鵬最大的問題,似乎就在于整個體系中沒有一個站在消費者端說話的人。沒有人真正從消費者的角度審視,這款車這樣的定位合不合適,這款車賣這個價,消費者到底能不能接受?
最早的P5就存在這個問題,當時正是小鵬如日中天的時候,P7大賣,也讓很多人對小鵬的車很感興趣。很多人都期待,有一個“廉價”版本的P7出來。P7賣20萬嘛,這車就是空間比P7小一點,各方面配置弱一點,然后賣15萬,操控各方面有保障,小鵬品牌也有“面”,大概率就火了。
但是小鵬偏不,450km的續航賣15.69萬起,550km的續航要賣20多萬,智駕還得單獨花2萬塊錢選裝。在小鵬的角度,我這樣做是很合理的。雖然P5比P7的尺寸要小,但新車開發也需要經費嘛,智駕也是完全平齊P7來的,甚至配了當時P7還沒有的激光雷達。再加上小鵬的供應鏈管理確實不行,“必須得賣20萬才能回本”。
但問題是,市場從來不是你想賣多少錢就賣多少錢,也不是你開發這款車花了多少錢。而是消費者愿意花多少錢買你的車,如果要花20多萬才有不錯的體驗,那我為什么不考慮P7?是的,P7高配要花更多,那市面上是只有你小鵬一家有車嗎?我就不能選擇其他品牌嗎?
說句不好聽的,這個級別的用戶,他就不可能愿意承受那么高的溢價。你的智駕做得好,讓我免費用,或者低價用,那我是愿意的。你要賣給我高價,你猜猜為什么我不買B級車C級車要買A級車,是因為我迷戀A級車嗎?這種事,都是看破不說破。
更令人沒想到的是,曾經被小鵬視為滑鐵盧的“P5事件”,居然在今年又一次重現了?,F在的MOMA M03,不還是當年的P5嗎?不同的就是底子更差,干脆是網約車底子,相同的是依然想賣高價。這一次請來了前法拉利設計師背書,還號稱有了非常牛的“超級音響”。問題是,現在的市場可是比以前卷得多得多。
比如比亞迪秦PLUS DM-i,典型的A+級轎車,現在賣7.98萬,這個價格盡人皆知。小鵬到底有多少底氣,會說出這樣的話,“在MONA推出以后,P系列的價格下限將往上提高”,“MONA定位在20萬元以下”,睜開眼睛看看世界吧。深藍SL03已經算標準的B級車了,賣12.49萬起,奕派007算C級車,賣13.86萬起。
小鵬的依仗究竟是什么?
寫在最后
看到小鵬最近的一些動作,一些言論,我的最大感受是“害怕”。真的很難想象這一個個決策,從市場調研到研發到生產采購,究竟是怎樣發出來的。2021年小鵬的銷量就達到98,155輛了,當時旗下還只有兩款車。誰承想這么多年過去了,小鵬還在為月銷一萬抗爭。如今所謂的“全村人的希望”MONA M03,大概率也承受不起這么大的重任。
小鵬的問題,就在于太其樂融融了,大家都在“造自己喜歡的車”,產品如何定義,似乎都是等車縫縫補補差不多了,再確定的。最典型的就是MONA最終居然沒有成為第二品牌,醞釀了這么久,實在是太兒戲了。
誰能做那個告訴小鵬用戶需求的人呢?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