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訴不絕于耳,奔騰小馬質量屢遭質疑汽車
在中國新能源微型車市場爆發式增長的浪潮中,一汽奔騰小馬以3.49萬的起售價(補貼后起售價甚至不到3萬元),迅速吸引了一批預算有限的消費者。然而,當消費者真正開上后,卻發現奔騰小馬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在中國新能源微型車市場爆發式增長的浪潮中,一汽奔騰小馬以3.49萬的起售價(補貼后起售價甚至不到3萬元),迅速吸引了一批預算有限的消費者。然而,當消費者真正開上后,卻發現奔騰小馬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汽車門網發布的2024年微型車投訴指數排行榜中,奔騰小馬就因降價被投訴至榜單第七位。汽車門網在點評中寫道:2024年奔騰小馬作為降價背刺消費者的典型代表被送上了2024年微型車投訴榜單。據統計,奔騰小馬的年投訴指數為99.9,在其中有83.15是降價類投訴,可見消費者對此類現象深惡痛絕,不要因為蠅頭小利就透支未來。
質量問題則如多米諾骨牌般接連爆發。一位車主投訴稱:自己剛購買十天的奔騰小馬在正常路況下行駛,車速僅50邁左右,方向盤卻毫無征兆地突然鎖死。車輛如脫韁野馬般撞向路邊護欄,驚魂未定的車主在投訴中發出靈魂拷問:“如果上了高速會不會翻車?下雨天和下雪天是不是就不能使用?”
另一位車主購入新車僅一個月,行駛里程不足800公里,就遭遇駕駛艙底部嚴重積水的窘境。經一汽授權維修點檢測,漏水根源直指前擋風玻璃排水口焊接不牢固的制造工藝缺陷。雨水由此滲入車內,將新車瞬間變為“水泡車”。車主在投訴中痛陳這一缺陷“嚴重危及駕駛安全與車上人員生命安全”,卻難以獲得廠家的實質性解決方案。
一位車主在2025年2月6日提車,僅四天后就遭遇車輛失速、ABS故障報警的驚魂時刻。經4S店檢修,故障歸因為“后橋感應器有臟東西”,但短暫修復后問題再度復發。更深入的檢查揭露出觸目驚心的真相——后橋半軸齒輪存在損傷,需更換整個后橋總成。車主憤怒指出:“綜合原因出廠都有質量問題”。
一位2025款閃電馬車主親歷了續航斷崖式下跌的恐怖一幕:儀表盤顯示剩余續航33公里時,突然間車輛電量如自由落體般驟降,續航從33公里毫無預警地驟降至零,為掙扎到充電樁,他被迫關閉所有車燈,最終以僅剩3%電量的驚險狀態勉強抵達。“掉電如閃電”,這句車主的諷刺成了奔騰小馬續航縮水最真實的寫照。而夏季標稱200公里的實際續航,在冬季暖風開啟后直接腰斬至100公里左右,遠低于五菱宏光MINI EV和長安Lumin在同等條件下的穩定表現。更令用戶憤懣的是快充功能的虛假承諾:銷售人員宣稱“60分鐘充滿80%”,實際測試卻長達90分鐘以上,90%后的充電效率更是斷崖式下跌。多支付3000元選購了閃電馬的車主直言“被坑”。這種續航虛標與充電速度嚴重縮水的組合,不僅蠶食用戶信任,更可能將駕乘者置于半路拋錨的危險境地。
在一系列質量問題的背后是一汽奔騰“三年累計虧損超94億元”的殘酷現實,以及新能源轉型承壓的焦慮。2022年至2024年間,這家擁有近20年歷史的車企凈利潤分別為-20.97億元、-29.58億元、-43.47億元,虧損逐年擴大。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和2021年,一汽奔騰分別虧損48.60億元和37.58億元。也就是說,一汽奔騰五年累計虧損高達180億元。
奔騰雖入局新能源市場較早,但產品策略搖擺不定,奔騰E01四年未改款、NAT依賴網約車市場,錯失發展良機。此外,一汽奔騰高管頻繁變動也對品牌發展產生了影響。據不完全統計,自2020年以來,一汽奔騰總經理職位已更換多人,從柳長慶到隋忠劍,再到楊虓和現任孔德軍,管理層的不穩定讓這家老牌車企的轉型之路更加坎坷。
主編點評
當“代步車”的基本安全屬性被顛覆,奔騰小馬所謂的性價比便成為空洞的營銷話術。在新能源汽車競爭進入淘汰賽的今天,唯有將用戶生命價值置于利潤之上,才能真正贏得市場尊重。否則,當方向盤不再值得信賴,車輪上的移動空間又如何能稱之為“家”?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