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潑天的富貴,要輪到聯想了?快訊
“PC之王”聯想集團的業績仍在下滑。
原創首發 | 金角財經
作者 | 東籬
“PC之王”聯想集團的業績仍在下滑。
據聯想集團2023/24財年中期業績報告(截至2023年9月30日),聯想集團半年營收273.1億美元,同比下滑20%;歸母凈利潤4.26億美元,同比下滑60%。
圖源:聯想集團2023/24財年中期業績報告
而從其23.5%的市占率來看,聯想依然是全球“PC之王”。拖累聯想集團業績的,是全球PC(個人電腦)設備出貨量已經連續數個季度下滑,PC行業已然是板上釘釘的“夕陽產業”。
被“夕陽”籠罩的聯想自然不愿“坐以待斃”,早在2017年就開始以AI驅動智能化轉型,并明確了3S(智能設備、智能基礎設施、方案服務)戰略。
轉型6年來,聯想的PC業務營收占比雖然從當初的近八成降至不到六成,但在業績下滑的敘事背景之下顯得乏善可陳。
重壓之下,即將于明年9月推出、有望成為全球首款的聯想AIPC,或將成為聯想逆轉PC業務頹勢、打造新增長點的重要機會。
PC業務不香了
從業務表現來看,PC業務一直是聯想集團的重頭戲。
2023/24財年第二財季,聯想PC業務所屬的智能設備業務集團(IDG)實現營收115.15億美元,同比下滑16%,占總營收比重高達80%;經營利潤8.47億美元,同比下滑17%。
可以推斷,體量巨大的IDG業務是拖累聯想整體營收下滑的重要因素,這其中PC又是關鍵。
聯想IDG業務集團包含PC、手機、平板等硬件業務。據最新財報披露,于半年回顧期內,PC之外的智能設備收入占比為20%。也就是說,PC在聯想IDG業務中的占比達到80%。
過去一年來,PC渠道的去庫存動作拖累了聯想的PC業務表現。IDC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聯想集團PC全球出貨量1600萬臺,同比下滑5%,仍未止跌。
自從進入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PC日趨飽和,整體出貨量逐年下滑;馬太效應的加劇,也讓市場失去了活力,成為了“夕陽產業”。
2011年,全球PC出貨量創造了3.65億臺的紀錄,而這是往后十幾年的“巔峰”。在此之后PC市場技術發展緩慢、需求逐漸疲軟,從增量市場轉為存量市場。
2019年后由于在線教育和居家辦公需求增加,帶動了一波PC產品出貨量的回升,但黑天鵝事件一過,出貨量便驟降。
全球PC 季度出貨量(千臺),圖源:東吳證券
據IDC統計數據,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PC出貨量6820 萬臺,同比下降7.6%,而在此之前,全球PC出貨量已連續六個季度下滑。Gartner的報告也顯示出相似的趨勢,第三季度全球個人電腦出貨量同比下降9%,從上年同期的7060萬臺降至6430萬臺,連續八個季度下滑。
除了出貨量的連續下滑,全球三大PC巨頭聯想、惠普和戴爾也從去年開始相繼宣布或被曝光裁員,累計超過萬人。
據相關媒體披露,2023年第一季度聯想裁員約5%。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9月底,聯想全球員工數量約8.2萬人,按5%測算聯想單季裁員約4100人。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2023年第三季度,聯想依然以1600萬臺的PC出貨量位列第一,市占率環比提高0.4%至23.5%。而在中國大陸地區,Canalys數據顯示,聯想以36%的市場份額穩居第一,PC出貨量超過第二至五名總和。
然而,隨著全球PC出貨量的持續下滑,聯想也不可避免受到沖擊,轉型迫在眉睫。
押注AI
在全球PC市場蕭條的背景下,AI成為了PC廠商的“救命稻草”。
“AI淘金潮”的“賣鏟人”英偉達CEO黃仁勛日前表示,PC行業正迎來一次重生的機遇。在未來十年,新的AIPC將取代傳統PC,市場價值可達上萬億美元。
另據群智咨詢預測,2024年伴隨著AI CPU與Windows 12的發布,將成為AIPC規模性出貨的元年,未來五年內全球PC產業將穩步邁入AI時代。
聯想正試圖通過抓住AI帶來的結構性產業機遇創造增量。今年8月,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宣布,將追加70億人民幣以上的投資,用于在全球范圍內加速部署人工智能的技術和應用。
目前,聯想集團的主營業務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智能設備業務集團(IDG),包含PC、手機、平板等硬件業務;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ISG),包含服務器、存儲、邊緣計算產品等;方案服務業務集團(SSG),包含運維服務、項目與解決方案、附加服務及支持服務等。
其中,ISG和SSG業務近年來均實現了較快增長,但由于占比較小并沒能彌補PC的頹勢。根據2023/24財年中期業績報告,目前IDG板塊是聯想集團的最大營收來源,上半年營收為217.75億美元,盡管同比下滑了22%,其營收占比仍高達79.7%。
圖源:聯想集團2023/24財年中期業績報告
而且在聯想集團2023/24財年中期業績報告中,半年回顧期內,被寄予厚望的ISG業務收入同比下降了17%,并且錄得了1.14億美元的虧損。原因或在于該業務依然屬于傳統的硬件業務,利潤微薄,且在外部因素影響下缺乏韌性。
因此,即將步入“不惑之年”的“PC之王”,或許依然只能靠PC業務開啟“第二春”。
自2017年開啟AI驅動智能化轉型以來,聯想集團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
在今年10月下旬召開的第九屆聯想創新科技大會上,聯想集團展示了聯想首款AIPC、大模型壓縮技術、座艙智能伴侶、人工智能雙胞胎(AI Twin)等一系列人工智能創新科技成果。英偉達、微軟、英特爾、AMD、高通等全球頂級AI科技公司CEO也參加了大會并發表重要演講,同時披露了多項戰略合作。
楊元慶表示,AIPC將在明年9月份左右正式上市銷售,初期定位是高端市場,量不會很大,占比不會超過行業總銷量的10%。屆時,這將是全球首款結合AI模型的電腦,這一先發優勢有望幫助聯想搶占更多PC市場份額。
一方面,個人電腦中AI功能的增加和創新將催生市場新需求。聯想在財報中表示,AIPC可提供個性化體驗、改善延遲情況及加強在邊緣設備的推理應用的隱私保護。
另一方面,Windows 10即將在2025年10月停更,意味著僅支持Windows 10或更低系統配置的個人電腦將難以適用,預計將引發一波大規模的換機潮。
Canalys甚至預測,兼容AI的個人電腦有望在2025年滲透率達到37%,2027年兼容AI個人電腦約占所有個人電腦出貨量的60%。
新瓶裝舊酒?
席卷全球的AI浪潮是PC廠家們的新機會,但聯想的AI業務難以掌握核心技術,這就導致業務利潤上不去,未來發展受巨頭鉗制。
比如聯想此前高調亮相的“AI Twin”(一系列企業級人工智能應用的總和)是與微軟聯合打造的。而且聯想之所以能夠運行端側AI,主要也是因為英特爾推出了新一代PC處理器Meteor Lake。
據悉,Meteor Lake 將于今年12月14日推向市場。同時,英特爾計劃在未來一年實現數百萬臺搭載專用 AI 引擎的 Meteor Lake 處理器的 PC 產品出貨,并與微軟展開更深度的 AI 生態合作。
Meteor Lake 處理器,圖源:英特爾中國公眾號、民生證券研究院
這樣看來,無論是底層算力芯片還是上層軟件應用,都不完全屬于聯想,沒能在新的轉型機會中擺脫“組裝廠”的宿命。
多年以來,“貿工技”模式下的聯想,從關鍵零部件到操作系統,都高度依賴國外供應鏈廠商。比如CPU(中央處理器)是英特爾和AMD的,操作系統和辦公軟件是微軟的。
核心技術缺失,且大量的核心零部件來自外采,自主可控性低,又導致其凈利率常年低于3%。
聯想集團近5年歸母凈利潤及凈利率,圖源:Wind,東吳證券
研發投入占比較低,也被視為聯想集團業務“含科量”不足的一個證明。
據不完全統計,聯想的研發投入占比常年在3%上下徘徊。這與華為、蘋果等科技公司超10%的研發投入相比占比顯得吝嗇,甚至低于科創板公司2020年9%的研發投入占比中位數。
但值得注意的是,低研發費用占比是PC行業的普遍現象。隨著PC行業已經進入成熟期,廠家更多依靠品牌、渠道和成本控制來推動銷量,而非技術進步。
與此同時,相比銳意創新,聯想更在乎每個季度的財報業績指標和賺錢求穩。聯想創始人柳傳志曾說,“沒錢賺的事不能干;有錢賺但是投不起錢的事不能干;有錢賺也投得起錢但是沒有可靠的人去做,這樣的事也不能干?!?/p>
求穩的特質,曾讓聯想錯失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關鍵機遇,對財報業績指標的追求,又讓聯想形成了收購、并購以整合行業資源的一貫打法,讓收購成為了聯想的“路徑依賴”。
2004年12月8日,聯想宣布收購IBM公司的全球個人電腦業務,豪擲12.5億美元,換來了一個國際化的新聯想。
2014年1月29日,聯想又宣布以29億美元價格從谷歌手中收購摩托羅拉的智能手機業務——這筆錢幾乎是聯想前一年凈利潤的3倍,這筆收購則讓聯想短暫成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
然而與上述成熟產業不同,AI浪潮如何轉變成“錢景”還是一個行業難題,在這之前,聯想必然要加大對研發的投入,同時進一步優化業務結構,沉下心去開發打磨出可以實現盈利的AI產品。
AIPC或許可以成為聯想新的增長極,但AIPC這一新鮮事物要被市場認可或許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且AIPC 的需求并沒直接切中消費者對AI的主要期待,對于用戶群體更廣泛的C端用戶而言,他們需要的是大模型的能力而非某個產品。比如可以直接在智能手機上下載AI軟件,就不必為此花錢換一臺AIPC。
面對AI催生的發展機會點,聯想早早進行了布局,而借此轉型成功的關鍵,還在于聯想能否“刮骨療毒”、“戒驕戒躁”,改寫聯想“起大早,趕晚集”的慣性敘事。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