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偉:幣改的真正意義,在于改善人類群體協作關系區塊鏈
“幣改”最近頗受關注,有點出乎意料,也伴隨著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聲音。“幣改”到底意味著什么?“幣改”是否能夠成功?我結合個人的研究與實踐,談談體會。
首先幫助大家排除幾個認知誤區:
1、幣改的關鍵不在于發不發幣,關鍵在于進行通證經濟改造
幣改是一種民間俗稱,更好傳播而已。準確的說法應該是,通證經濟改造。什么是通證經濟?我之前做過解讀,一方面是基于通證的價值互聯網,讓資產與信用高效率流轉,實現自金融范式,為實體經濟提供更為強有力的金融賦能;另一方面是基于通證的分布式協作組織,推動產業組織智能化、柔性化協作,讓每個參與價值創造的角色都能公平地分享價值,減少交易摩擦,進而提升實體經濟中的協作效率。至于發型通證,只是一個極其簡單的動作,關鍵問題是,你為什么要通證?你的通證怎么運轉?
2、幣改不是難以為繼的傳統企業的救命稻草
很多人以為,區塊鏈領域融資效率高,所以一批傳統企業以換個馬甲來融資的心態涌入了區塊鏈,解決資金問題的訴求無可厚非,但是現在恐怕難遂其愿了,之前空氣幣都能圈一大筆錢完全是趨勢紅利與供需錯位而已。當市場回歸理性,如果你的項目質地不好,投資者的錢為啥要投給你?就因為你蹭了個“幣改”概念?
3、幣改事業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應該一蹴而就
從區塊鏈技術的發展階段而已,現在仍然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從通證應用角度來講,技術雖然不是當前的難點,但是在經濟系統設計、利益分配機制、合法合規等方面都面臨著不少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類型的業務形態、組織形態,對應的通證經濟系統、改造方式、落地節奏都不一樣,推動幣改事業落地必須要認清楚這一現實,現階段不是什么業務插上幣改的翅膀都能飛起來。
4、幣改現階段發力點不應該在貨幣體系,而更應該著眼于組織協作方式升級
區塊鏈技術源自于比特幣,比特幣的誕生就是希望解決傳統貨幣體系出現的問題,然而比特幣并沒有完成其作為交易媒介的歷史使命,但是其初衷依然影響著一批又一批的區塊鏈創業者。我們必須承認,傳統紙幣確實有其非常嚴重的問題,我們也認為這種問題必須要解決;但是我們也得承認,目前還沒有哪一種加密數字貨幣能夠有效解決傳統紙幣存在的問題。數字貨幣對于通證經濟來講,只是其應用的一種場景,如果短期內我們無法提出權衡多方利益的有效方案,我們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基于通證優化組織協作關系上。
好了,說完這幾個誤區,我們進入正題。
幣改的真正意義,在于重塑人類群體協作關系
協作,是人類最基礎的社會活動
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寫到:人類之所以能夠統治世界,原因在于我們是唯一能夠以集體形式、靈活進行協作的動物。十萬頭黑猩猩聚集在華爾街,制造的是混亂,而十萬個人在一起,卻可以組織各種節日慶典、貿易活動或運動賽事。因為人類懂得協作,這種集體協作基于一種共同的遵守,依靠人想象出的上帝、國家、各類組織,等等。人類社會的持續進步就是建立在彼此可以高效協作的基礎上。
從狩獵時代,到作坊時代,到工業時代,再到信息時代,人類社會的每次關鍵進步,都源于協作關系的升級。
傳統的協作關系,為什么需要升級?
沒有貨幣的時代,人們無法高效地完成交易活動;沒有股份制公司的出現,人們也無法完成大規模的生產活動。貨幣也好,股份公司也罷,都曾經是人類群體協作關系升級的體現。
隨著歷史車輪滾滾向前,貨幣體系、公司制度這些生產關系,或許都到了應該升級的時點。
從宏觀經濟的運行角度來看:
傳統的貨幣制度,容易引發通貨膨脹,造成財富稀釋,甚至帶來周期性經濟危機,這并不合理;
傳統的產業協作模式,供需由于信息不對稱、信任不對稱,并不能形成有效匹配,從而造成資源浪費,這并不高效;
傳統的貨幣資本主義模式,帶來了強勢的金融中介與追求壟斷的巨頭公司,會稀釋實業收益,擴大貧富差距,這并不公平
……
從微觀組織的運行角度來看:
傳統的價值創造方式,企業運行需要各種各樣的成本,融資成本、營銷成本、庫存成本、管理成本,等等,每項成本管理不當,都可能引發企業的資金危機;
傳統的組織協作模式,組織邊界與層級清晰,“雇傭關系”思想之下,沒有足夠重視“人力資本”,人的自由被束縛,沒有充分釋放勞動者的生產力;
傳統的融資方式,不論是依賴于銀行體系的信貸資金,還是VC機構的風險資金,項目方都需要承擔高額的資金成本,企業的資產與信用無法高效流動起來。
這些,就是幣改的內生動力。
通證經濟,如何推動協作關系升級?
通證經濟,我之前解讀過多次。簡單理解,通證經濟,就是把通證用起來的經濟范式。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通證經濟的背后不單純是通證的技術,而是疊加了互聯網、區塊鏈、社交網絡等系列技術,只不過“通證”比較顯性,我們統稱為“通證經濟”。
產業 互聯網,可以打破產業生態各協作主體的信息不對稱;產業 區塊鏈,可以基于公共賬本打破產業生態各協作主體的信任不對稱,建立可信的協作網絡;在這基礎上,疊加通證,使得產業生態各協作主體構建成一個去中介的利益共同體,降低交易摩擦,減少中間成本,提高協作效率,優化生產關系。
至于有人提到的“鏈改”、“票改”,我覺得糾結概念就沒多大的意義了,關鍵是看其本質。只要是在推動通證經濟賦能實體經濟這個大原則下,我們歡迎各種學術探討。幣改這個說法,確實更容易傳播,不然怎么一下子引起這么大的社會關注呢?
幣改所帶來的新型協作范式:社區化 去中介 C2B 共享化
幣改,朝著哪個方向改?改完之后會是什么樣?這個應該是我們最為關注的。幣改最大的價值,是推動協作關系前進了一步,新型協作關系核心有以下幾點特征。
1、社區化
按照張五常《企業的契約性質》的觀點,企業是一系列契約的聯結,企業代替市場的實質,是一套契約體系對另一套契約體系的替代。傳統的公司制就是一套契約體系,包括與員工的雇傭合同,與經銷商的分銷合同,與供貨商的采購合同,等等。在公司制的框架之下,組織的邊界是比較清晰的。但是在區塊鏈時代,組織的邊界實際上是非常動態的、柔性的。人與人之間可以基于項目、基于智能合約、基于通證進行動態協作,不見得一定要約束在封閉的組織邊界之內。這種組織形態,我們叫做社區型組織。比特幣體系就是一個社區型組織。區塊鏈技術,就是協議層的技術,就是用技術來表達契約。當舊的契約體系無法滿足生產力的需求時,必然會被新的契約體系所替代。
2、去中介
人們因為信息不對稱、信任不對稱,形成了一系列的中介機構。正是因為我們不信任對方,所以我們不敢直接借錢給到陌生人,所以需要銀行這樣的金融中介,在促進群體協作方面,這些金融中介在歷史上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然而,每多一層中介,我們都需要把財富分出去一部分,到最后,勞動者只拿到了財富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的財富都集中在了這些金融中介手上,貧富差距也就越來越明顯。區塊鏈技術的出現,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讓陌生人之間在沒有第三方金融中介的情況下,能夠彼此信任,實現價值流轉,這是非常偉大的事情。銀行、財富管理公司、PE機構等等,都是某種程度的中介,代理商算是產業中介,企業也是一種中介,在區塊鏈時代真正到來的時候,這些中介都將面目全非,大多數中介都將成為基礎設施。
3、C2B
區塊鏈時代的邏輯是C2B,當我們解決了信息不對稱與信任不對稱問題的時候,生產者就有希望直接從消費者那里拿到資金,拿到資金也就意味著拿到了訂單,拿到了訂單就可以按需生產,那么還需要承擔我們前面講的資金成本、庫存成本、營銷成本、管理成本等這些成本嗎?不需要了,這些成本反過來都可以變成利潤,重新分配給這個鏈條上的更參與者。這就是區塊鏈帶來的價值,讓產業資源重新配置,極大程度減少社會資源的浪費。
4、共享化
馬克思在《資本論》里所批判的是“貨幣資本主義”,即資本家(出錢的人)分享剩余價值,而勞動者只能領取薪資,這是不合理的。貨幣資本主義有其歷史意義,尤其是工業革命時代,很多業務都是資金密集型的。但是在今天的知識經濟時代,僅僅是資本家分享剩余價值是不合時宜的了,所有創造價值的角色都應該公平地分享價值增值,我們叫做“全要素資本主義”。而這種價值激勵的媒介,就是Token(通證)。所有人的行為,都會體現到通證上面,每個通證持有者都可以分享到通證增值帶來的收益。這是一種新的分配機制,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經濟。
關于幣改的4個思辨
1、公司VS社區
很多人說,區塊鏈化之后就沒有公司了,這種說法正確嗎?公司的核心特征有哪些?如果組織形態不再是公司,那么會是什么?是社區?公司與社區的核心區別在哪里?我個人的理解,公司與社區最核心的區別在于治理機制。其他變化,原則上都可以在現有公司體系內運轉起來。比如運行通證,讓公司所處的產業生態各類參與者得到通證激勵,難點不是因為公司制,甚至也不是因為技術,而是既有的法律體系不允許,如果法律允許,現有公司的組織邊界同樣可以基于通證進行擴展,這個可以理解為社區化的公司。另外,傳統公司基于貨幣資本主義的分配模式如果進行通證化改造之后,也算是可以實現公平分配了。如果法律迭代,這些都可以在公司制框架內發生。如果治理機制沒變,我們還可以認為其是原來公司制的升級版;如果治理機制也變了,那就真的不再是公司制了。
2、中心化VS去中心化
既然公司與社區的核心區別在于治理機制,那么治理機制的是如何體現的?我們可以粗略地劃分為兩種治理范式:中心化與去中心化。公司制,屬于中心化治理;社區制,屬于去中心化治理。那么問題來了,去中心化治理會全面取代中心化治理嗎?哪些領域更適合中心化治理?哪些領域更適合去中心化治理?這些問題,也不難回答。我個人的觀點是:商業法則與社會法則都要讓位于自然法則。治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中心化與去中心化都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這個世界天然是有中心的(宇宙法則也如此),比如你去找醫生看病的時候,醫生就是中心,你不能說醫生咱倆商量著來民主決策,投個票看吃什么藥,對吧?這個時候,只是需要一種機制,來約束醫生別作惡(別開假藥、別亂開高價藥)。區塊鏈分布式賬本最大的價值是實現公開、透明與可信,關鍵點在于可信。但除了這一條,我們還需要解決效率問題,而且往往都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去醫院看病你在乎的不是醫院給不給你激勵,而是要盡快把你的病治好。有些領域,我們更在乎公平,所以最好是去中心化;有些領域,我們更在乎效率,所以最好是中心化,這是我們選擇治理模式的前提。這也是很多新公鏈技術分層、分片的原因。
3、貨幣通證VS股權通證
通證,只是一種權益證明。有多少種資產或權益,就可以對應多少種通證。當我們設計一個經濟體規則的時候,我們要考慮經濟體運行的規律是什么?支撐經濟體運轉的行為與媒介是什么?實在不好理解的話,可以看看一個國家、一個地區都是如何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貨幣政策是天然的調控經濟的工具,貨幣屬性的通證自然需要被考慮。然而,貨幣通證要想落地必須要結合各國的現行法律,而這一點恰恰是受到嚴格限制的;而且貨幣屬性的通證非常依賴于經濟體的規模,不然也很難發揮其價值。對于很多項目而言,股權屬性的通證,像FCoin的FT,更容易被理解,作為利益共同體的一種價值媒介,也有著非常大的應用前景。要根據經濟體的特性選擇,側重貨幣屬性,還是側重股權屬性,還是將二者融合一體。設計通證系統的前提,一定要看不同經濟體的成長邏輯與協作規則。
4、非盈利VS盈利
幣改之后的組織是什么組織?能不能有收入?很多項目都按照非盈利基金會的方式進行設計。但是我認為,非營利不代表不能盈利,只是不以盈利為目的。但是必須要有對不同參與者進行分別激勵的機制。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很多非盈利組織的設計只是規避法律風險的一種權宜之計,這一點希望大家是清醒的,不要陷入烏托邦。遵循人性的制度設計,才是優秀的制度設計。在每個人追逐私利的同時,達成了整體系統最優的效果。比特幣的設計原理就是如此,每位礦工為了自己的私利進行挖礦,最終實現了公共賬本的延續。很多項目選擇的時候貨幣循環模型,如果真正循環起來,自然無可厚非。但是,對于另外一部分項目而言,不見得有落實貨幣循環模型的土壤,選擇基于收入、利潤的分配模型,做到公平激勵,也完全可以接受。我的觀點是,社區型組織不是不可以有收入,是完全可以有收入,只要保障公平分配就好。
幣改的發力點
真正符合通證經濟的組織形態,實際上是一種新型的社群組織,我有一個說法叫做BTC經濟體(Blockchain Token-economy Community),其治理結構與傳統的公司治理結構并不一致。股份公司依托貨幣資本分享利潤的模型,與通證社群依托全要素資本(尤其是人力資本)共享生態權益的模型,存在一定的沖突。二者融合起來有難度,但是在技術、市場、政策等條件不夠成熟的時候,還是需要二者融合在一起設計,作為階段性、過渡性的制度安排。
通證經濟的改造,本身也是分成不同層次、不同范式的,不是所有的項目都是一個模板來展開。
基于通證的價值互聯網,讓各類資產通證化,實現更加高效率地流轉,這種能力是完全可以嫁接在當前的很多商業模型當中。
基于通證的分布式協作組織,對傳統的公司治理會帶來比較大的挑戰,最好基于新的主體來運作。
如果在原有的股份公司體系,疊加通證經濟,可能會有50%的優化;但如果基于通證經濟重新定義產業協作規則,打造新型產業協作經濟體,可能會有50倍的想象空間。
然而,不同企業,不同的能力稟賦、不同的認知、不同的意愿,就會有不同的選擇。
幣改的終極方向:構建新型智能協作經濟體
這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新型協作范式:社區化 去中介 C2B 共享化。
其本質是構建一個新型的協作經濟體,這種經濟體不再是原來的物種,也很難從原有企業生長出來。所以我們希望那些有產業資源與用戶基礎的傳統互聯網企業與實體企業,能夠基于存量資源打造“產業新城”,而不是做“舊城改造”,這樣的成功率會更高一些。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