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醫扭虧遙遙無期 商業模式遭受考驗快訊
在近期舉辦的2023(第二十一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微醫國際總裁王陽透露原來公司名字“掛號網”改名為“微醫”的原因。
在近期舉辦的2023(第二十一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微醫國際總裁王陽透露原來公司名字“掛號網”改名為“微醫”的原因。
據王陽介紹,騰訊投資了掛號網之后希望改名為微醫。“因為每個人都在用微信,我們的夢想是有一天把微信和微醫進行打通,每一個人人手都有自己的健康檔案,每個人每時每刻都有一個家庭醫生、健管師,而且是由AI來代表的”,他說。
用互聯網醫院打破了醫療服務的空間限制,用AI數字人打破醫療服務的時間限制,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健康檔案,還有家庭醫生、健管師……微醫的這份“藍圖”確實足以引人遐想,然而騰訊入股七八年后,這一切依然顯得十分遙遠。
微醫成立于2010年3月,定位于“數字醫療服務平臺”,其前身是為醫院提供就醫流程優化服務的掛號網,主要向患者提供醫生出診信息、預約掛號服務,并通過醫院提供競價排名等方式獲取廣告費。
這一盈利模式在多起互聯網醫療事故后走向終結,尤其是魏則西事件更是讓醫院競價排名機制遭到口誅筆伐。2015年,北京衛計委叫停了公立醫院與商業公司合作預約掛號、加號業務。
掛號網靠競價排名收廣告費的商業模式顯然已經走不通,幸而騰訊及時出手。2015年9月,掛號網在獲得騰訊投資后升級成微醫,成立了全國第一家互聯網醫院,即烏鎮互聯網醫院,展開線上問診業務。
隨后微醫在線上問診業務的基礎上開啟了多元化業務的探索,并導入健康保險體系,欲打造互聯網版的美國“凱撒醫療集團”。
2020年4月,微醫進行了一次組織架構調整,組建了微醫藥、微醫療、微醫保、微醫械、微醫云五大事業群。不過目前來看,微醫核心仍聚焦在問診上,并延伸出電話、圖文、視頻、會員等不同付費方式。
線上問診具有便捷高效的優勢,同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現狀。然而在實際施行過程中,線上問診模式依然存在諸多難解的“痛點”。
線上問診原本想通過互聯網打破的時間空間限制,然而這也成為了其進一步發展的束縛。由于只是線上問診,所以醫生也僅能“問”和“望”,最多只能看患者舌苔、臉色,以及聽患者描述當前癥狀,這將限制了醫生的判斷。
所以,當互聯網問診只提供“參考性意見”后,消費者往往回歸線下就診。這樣一來,線上問診倒成了“無用功”。
在醫療服務中,醫生問診的收費本來就不高,再經過平臺收費后,醫生在互聯網醫療平臺獲得的報酬更低。這也導致互聯網醫療平臺很難吸引優秀的醫師資源入駐,而這將會導致問診質量的下滑,接而影響患者就診體驗,由此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線上問診的諸多痛點決定了其“用武之地”可能局限于感冒發燒等小病小痛領域,微醫龐大的商業“藍圖”遭受考驗。
從微醫的財務數據來看,互聯網醫療這門生意確乎并沒有想象中美好。據微醫2021年遞交的招股書,2018至2020年,微醫分別實現營收2.55億元、5.06億元、18.32億元,但同期分別虧損40.52億元、19.37億元、19.14億元,累計虧損79億元。此外,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分別為-7.09億元、-8.58億元、-9.41億元,三年合計凈流出約25.08億元。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