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量最多,二季度卻虧損,上汽賣車的錢去哪了?快訊
作為到8月底仍是國內銷量規模最大的汽車集團,上汽今年第二季度的扣非凈利潤竟然是負的,達-11億元。
作為到8月底仍是國內銷量規模最大的汽車集團,上汽今年第二季度的扣非凈利潤竟然是負的,達-11億元。直接說數據,很多人可能并沒有概念,那么,這項數據意味著什么呢?它意味著如果扣除非主營業務的利潤,只看主營業務(簡單說就是整車業務)的話,上汽其實虧了11個億。
我們不禁想問:截至今年上半年為止,上汽集團的累計銷量可是國內所有車企集團中最多的,俗話說,銷量規模越大,就越能攤薄經營成本,既然如此,上汽賣車是最多的,怎么會虧損呢?相反,上半年銷量排在上汽后的車企如比亞迪、吉利等不但盈利了,凈利潤還挺大,這該怎么解釋呢?
財報數據顯示,上汽集團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為2846.86億元,同比下降12.82%;歸母凈利潤為66.28億元,同比下降6.45%;扣非歸母凈利潤為10.2億元,同比下降82%,妥妥的“腰斬”。
從以上數據可知,上汽上半年的主營業務之利潤,其實只有10.2億(也就是扣非凈利潤)。作為對比,比亞迪同期的扣非凈利潤為123.15億元,即便是今年同期的營收、銷量規模都跟上汽集團不在一個量級的長城汽車,扣非凈利潤也有56.5億元,這說明后兩者的整車業務是非常健康的。
實際上,凈利潤與扣非凈利潤之間的差距大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家企業的發展狀況是否真正健康:二者的差距越小,就說明該企業的主營業務為其凈利潤貢獻的份額越大,反之亦然。
那我們不妨來看一下:上汽上半年的凈利潤與扣非凈利潤相差約56億,比亞迪上半年這兩項數據的差約為13億,長城上半年這兩項數據的差約為14億。這樣一對比可看出,上汽集團同期這兩項數據之差約為后兩者同期的4倍,可以說其主營業務已經相當不健康了。
換個方式說,上汽的凈利潤和扣非凈利潤相差巨大,說明其凈利潤里有很大一部分并非整車業務提供的,而是來源于其他業務,這對一家從事生產制造、銷售的大車企集團來說,算不算“本末倒置”或“不務正業”呢?具體而言,上汽集團上半年66億元的凈利潤中有56億元是靠別的業務提供的。
據業內人士透露,這其他業務提供的56億元利潤中,實際上有51.3億元是上汽集團靠賣MG印度公司股權的轉讓所得。問題在于,賣公司股權并非上汽的主營業務,所以它不可能總靠這個賺錢,就算它今年上半年可以依靠賣MG印度公司的股權暫時維持凈利潤為正,那下個季度又賣什么呢?
實際上,上汽在第二季度已經是虧損的了,其第二季度的歸母凈利潤之所以還能有39.14億元(正數),就是因為其把其他業務比如賣MG印度公司股權的利潤加上去了,若除開這部分利潤,其主營業務其實已虧損11億元。
虧損背后的原因,外界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主要原因必然不是銷量太少,畢竟其銷量從上半年來看是國內最多的。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