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技術撞上經濟,BIS:比特幣其實戴著貨幣的假面具區塊鏈
國際清算銀行(BIS)經濟顧問兼研究主管HyunSongShin在接受采訪時提到,比特幣和其它加密貨幣“遠遠不足以維持一個貨幣體系”,只是偽裝成了真實的貨幣而已。
Shin認為,貨幣,無論是數字現金或者代幣形式,都是一個“記錄工具”,本質上是沒有價值的——只有當其他人都開始接納它的時候,貨幣才是有價值的。
比特幣是泡沫嗎?
上月,BIS行長Agustín Carstens稱比特幣是“泡沫、龐氏騙局,對環境來說是場災難”。談到這個話題,Shin指出,礦工驗證交易主要有兩大收入來源,以比特幣的形式獲取區塊獎勵以及用戶支付的交易費用。
Shin說,如果比特幣網絡的容量增加,交易手續費就幾乎為零。因此,礦工驗證區塊的過程就再也看不到經濟收益,這就是“經濟與技術的碰撞”。他補充說,這個假設對比特幣是成立的,不過其它加密貨幣也許能夠給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比特幣的終極問題
提到比特幣的終極問題,Shin指出:一筆支付是否有效取決于記賬者的看法是否一致,是記賬者集體決策的結果。
他說,由于礦工之間可以互動,理論上他們也可以抱團發動硬分叉。硬分叉可能導致之前的交易失效。因此,他得出接論,區塊鏈上的交易不是100%有效的,而且可能引發災難。
比特幣取代傳統貨幣?
Shin認為監管對于加密貨幣來說不是一個大問題。然而,加密貨幣和傳統貨幣體系之間的聯系引發了監管部門的擔憂。有人把加密貨幣稱作金融資產,甚至有人以加密貨幣之名實施詐騙。因此,加密貨幣監管的重要性之爭也愈演愈烈。
當被問到對區塊鏈技術的看法時,Shin回答,其在全世界擁有眾多應用場景。我認為當技術具備金融資產屬性的時候,情況就會變得很復雜,在這一階段技術會偽裝成貨幣,然后出現很多無法完全兌現的承諾。
他總結道,即使加密技術在不斷發展,在與經濟學相關的問題依然會繼續存在。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