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血拼”上市:裁員降薪下的盈利假象能否持續?快訊
在音頻行業的浪潮中,喜馬拉雅作為曾經的領航者,其IPO之路卻顯得異常艱難。
在音頻行業的浪潮中,喜馬拉雅作為曾經的領航者,其IPO之路卻顯得異常艱難。自2021年起,喜馬拉雅已多次嘗試登陸資本市場,但至今仍未能如愿。2024年4月12日,喜馬拉雅再次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這已是其第四次沖刺上市。然而,在光鮮的表面下,喜馬拉雅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困境。
喜馬拉雅在2023年首次實現了經調整后的盈利,但這一成果卻是通過裁員四成、高管降薪一半等極端手段換來的。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雖然短期內帶來了盈利的假象,卻難以掩蓋其業務模式和盈利能力的根本性問題。裁員降薪雖能暫時緩解成本壓力,但長期而言,卻可能損害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更為關鍵的是,喜馬拉雅所依賴的AI技術,目前尚難以成為其盈利的支柱。盡管喜馬拉雅推出了“珠峰音頻AI模型”,但AI制作的內容僅占全部音頻內容的6.6%,且很多精品內容仍需人工創作。因此,喜馬拉雅在AI技術的應用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喜馬拉雅的用戶付費率近年來呈現下滑趨勢,這反映出用戶對音頻內容付費的抵觸情緒日益增強。在“免費風”盛行的當下,番茄暢聽等競爭對手通過“免費+看廣告賺錢”的模式,成功吸引了大量用戶,對喜馬拉雅構成了嚴峻的挑戰。此外,喜馬拉雅還試圖通過進軍短劇市場來尋找新的增長點,但在拼多多等巨頭免費短劇的沖擊下,其短劇業務能否成功變現,仍是一個未知數。
喜馬拉雅在合規經營方面也存在著諸多問題。由于未持有視聽許可證,喜馬拉雅面臨著關停平臺、下架內容、沒收收入等風險。此外,作為內容聚合平臺,喜馬拉雅還面臨著版權糾紛的困擾。由于難以準確判斷內容創作者的版權歸屬,并確保獲得合法授權,喜馬拉雅平臺上存在大量侵權內容。這不僅可能導致法律訴訟和巨額賠償,還可能損害企業的品牌形象和用戶信任。
喜馬拉雅從成立之初便備受資本青睞,但經過多輪融資后,其估值已高達數百億元。然而,在盈利前景不明朗、市場競爭激烈、合規問題頻發的背景下,喜馬拉雅的估值正面臨巨大的壓力。有分析認為,即便喜馬拉雅成功上市,其市值也可能遠低于一級市場的估值。這無疑將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財務損失。
綜上所述,喜馬拉雅在IPO之路上面臨著諸多困境和挑戰。如果不能有效解決盈利性、持續性、合規性等問題,并講出令人信服的盈利故事,喜馬拉雅恐怕難以贏得二級市場投資者的青睞。在未來的日子里,喜馬拉雅需要更加努力地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和增長路徑,以擺脫當前的困境并實現可持續發展。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