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能在A股“長袖善舞”暴露深層次問題金融
在A股投資者對清倉式減持“咬牙切齒”,監管部門出臺減持新規以制約之時,傳來了《上海證券報》的消息:又一家A股上市公司遭遇“原始股東”的清倉式減持。
在A股投資者對清倉式減持“咬牙切齒”,監管部門出臺減持新規以制約之時,傳來了《上海證券報》的消息:又一家A股上市公司遭遇“原始股東”的清倉式減持。這家原始股東身份特殊,他是國際上赫赫有名的高盛。
6月16日,口子窖公告,作為公司主要發起人股東之一,高盛旗下GSCP Bouquet Holdings SRL(簡稱“GSCP”)擬在六個月內減持不超過4093.74萬股公司股票,占股6.82%,清倉退出。加上去年拋售的近1億股,GSCP此番從口子窖“全軍撤退”后預計可總共套現約50億元,凈賺十倍以上。
高盛類似如此在A股市場大賺特賺的“買賣”多不勝數,僅僅在A股市場投資一項就讓其賺得盆滿缽滿。 從最早看,高盛在2006年以戰略投資者身份斥資約25.8億美元,購入工行7%的股權。2013年5月份清空其在工行所有持股后,7年投資累計獲利72.8億美元,相當于近500億元人民幣。
多年來,高盛持續在中國A股市場購買原始股。且常能分享優質Pre-IPO項目的“大餡餅”。此前數年間,高盛作為原始股東在西部礦業、海普瑞、雙匯、雨潤等公司收割暴利。值得一提的是,高盛的減持退出雖然并非賣在最高點,但仍能獲得數倍到數十倍不等的巨幅收益。但二級市場投資者總體則賺少賠多,傷痕累累。
截至3月31日,高盛QFII席位共在十家A股公司股東榜亮相,包括重慶啤酒、燕京啤酒、老白干酒、水井坊、洋河股份五家酒類公司,還有恩華藥業、蘇泊爾及華泰股份、博深工具、啟明星辰等。
高盛能夠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與其他股東一樣,孝敬他們的都是那個“原始股”。其持有的工商銀行、口子窖股票等并沒有賣得最好,都沒有賣到高點,但是“原始股”太廉價,以轉手進入二級市場價格翻倍,傻子拿上“原始股”都能賺大錢。
令人思考的是,這么多年一二級市場巨大的價差帶來了系列問題:什么樣的企業都擠破頭上市;上市審批成為了絕對的權力,從而帶來了絕對的尋租腐敗;造就了一批拼搶原始股,不勞而獲、一夜暴富的富翁;使得公司造假上市、包裝上市成為普遍現象;清空式減持套現走人,成為股市的一大不穩定性因素。
令人驚訝的是,也成為高盛等國際投行們在中國大發A股制度性漏洞橫財的原因之一。一個A股IPO漏洞,將國民財富拱手讓給國外,這種行徑不敢再說下去。豈能沒有立即改革的急迫感呢?
當然,用血汗錢給這種股市制度性缺陷買單的是手無寸鐵的二級市場普通股民。
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原始股東,大股東以及各類能夠持有原始股的大小股東,以及國際投行的高盛們,作為企業鉆A股IPO漏洞賺取暴利,錯不在他們。制度有漏洞,鉆漏洞可以賺暴利,作為企業何樂而不為呢?只要沒有越過法律法規的底線。從經濟學上講,從市場失靈相對的經濟學概念看錯在在A股IPO制度性建設上的“政府失靈”。一定要盡快補上IPO的制度性缺陷。
上海證券報提醒的好:高盛何以能在中國資本市場如此“長袖善舞”?據報道,高盛與國內各大銀行、大型企業都保持著良好關系,以顧問、合作伙伴、投資者的身份穿梭其中。當然,也有市場人士指出,高盛此前之所以屢屢得手、斬獲暴利,除了“人脈”因素,還與市場處于初級階段,監管尚不健全,市場參與者成熟度較低不無關聯。其本質是高盛作為投行,既在輔導包裝包括大型銀行、以及中概股海外上市上大賺特賺,又在一級市場大肆投資與二級市場套現賺得盆滿缽滿。同時,高盛又是全球知名的投資研究機構,其投資報告在國際上影響力很大。這種通吃中國A股市場的現象,與A股自身的制度漏洞同樣分不開。
在這里必須提醒投資者,在二級市場投資,千萬不要聽取在其中有著巨大利益糾葛機構的忽悠,否則你一定是被宰割的那只羊糕。這也就是巴菲特的老師、價值投資理論發起者、《證券分析》作者—本杰明-格雷厄姆一再提醒投資者:千萬不要聽證券公司發布的投資指南以及證券公司分析師的分析報告。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