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物宣布裁員5%,為何引發質疑?創始人1.58億買豪宅卻高喊環境嚴峻快訊
今日(8月7日),得物App發布內部信宣布公司確認進行大規模裁員,比例約5%。
今日(8月7日),得物App發布內部信宣布公司確認進行大規模裁員,比例約5%。
得物方面在這份《關于公司啟動組織提效的通知》的內部信中表示,宣布公司決定對已有工作事項進行精簡和啟動組織提效。公司整體經營狀況在持續成長,但當下“一方面市場環境變得更為嚴峻;另一方面,復盤過去的工作時得物也看到一些顯著投入產出低的分支項目和低效的分工協作環節,也看到一部分投入產出高的項目并沒得到足夠的支持。”最終作出了裁員決定。
據公開資料顯示,成立于2015年的得物先后獲得超過10億元融資,并憑借在年輕用戶群體中滲透率高的優勢迅速吸引了大批90后和95后用戶。
截止到2024年一季度,得物人員規模約在10000人,5%的裁員比例意味著將有約500人被裁。此外,得物還有約上萬人的外包團隊。
裁員并非和平,也有“被暴力”
就在近日,35歲的得物被裁員工徐凱自爆被暴力裁員,價值80余萬的期權也打了水漂。
在互聯網中廠兢兢業業干了兩年后,打工人徐凱終于決定和他的前東家得物對簿公堂。
徐凱表示:自己21年入職,同時拿到部分得物期權。盡管工作無明顯過失,但23年7月,得物以“未發周報”為由給績效打C,隨即開始裁員溝通。
巧合的是,如果不受裁員影響,自己距離第一筆價值80萬元的期權到手只剩一個多月。在多次與公司溝通取得期權再離職未果后,一年前徐凱到上海市仲裁委員會處申請恢復與得物的勞動關系,后被予以支持。
24年7月,因不服仲裁結果,得物繼續上訴再度與前員工對簿公堂。對于此事,得物相關負責人稱,“該員工曾因3次績效考核不合格,于去年7月已經溝通解除勞動合同”。
圖|徐凱的裁決書(來源于徐凱的社交媒體)
據徐凱表述,其在2021年9月加入得物任前端技術專家一職,稅前薪資為月薪5萬元左右,同時其握有部分得物期權。
盡管在職期間徐凱沒有過任何明顯的工作過失,但2023年7月,得物方面以“未發周報”“工作時間分配不合理”等理由為徐凱打出了評級為C的績效,隨即對其展開了裁員溝通。
巧合地是,當時恰巧距離徐凱手中期權歸屬期滿只剩一個多月。徐凱入職時,得物的期權價值為500元左右/股,2023年中時,得物的期權已漲至880元/股,而徐凱手中有約2000股,如果不受裁員影響,其將在2023年9月行權1000股左右。
這意味著,隨著裁員生效,這價值160余萬元左右的期權直接打水漂。需要說明的是,得物的期權行權采用“211”模式,即干滿兩年后可行權50%,第三年行權25%,第四年行權剩余的25%。
彼時,徐凱距離第一筆價值80萬元的期權到手僅剩一步之遙。
徐凱的情況并非個例,根據第三方媒體了解,在中型互聯網公司,卡期權歸屬期前對高成本員工進行裁員,已經成為一種HR裁員的慣用手段。來自另一家互聯網中廠的HR表示,其所在的中廠在前幾年裁員中,都默認不給期權,引發了大量的糾紛,其后在裁員過程中,會優先溝通以“休假”的方式,盡量讓員工待到期權歸屬期滿,拿到應有的期權激勵。
員工們對期權抱有執念,在于許多互聯網公司在快速發展期,會讓員工付出比業績平穩期更多的努力。徐凱就表示,其在得物期間常年面臨著“10106”的局面,晚上10點下班是常態,且技術員工會被計算總工時,工時靠后的人就面臨著被淘汰的風險。“我一開始是帶團隊的,風險就很高”。
得物2023年的業績增長顯著,“2023年一季度就已經完成了2022年全年GMV”,一位得物離職員工對鳳凰網科技表示,而根據其預估,得物2022年的GMV約在1600億元左右。
盡管業績增長迅猛,但2024年得物仍面臨著較大的增長壓力,而降本增效也成為其常態化經營思路,“得物每個季度都會進行人員優化”,多位員工表示,“高齡、高薪資員工自然風險更高一些”,但讓徐凱不能接受的是,絕對大多數互聯網公司在裁員時都能和員工協商期權問題,但在與得物溝通的過程中,他得到了完全否認的態度。
但得物方面的相關負責人回復表示稱,“該員工曾因3次績效考核不合格(2022年Q3季度、2023年Q1季度、2023年Q2季度),于去年7月已經溝通解除勞動合同”。此外,得物方面還表示,“得物公司業務健康發展,歡迎優秀人才加入,感謝關注。”
孰是孰非如今是各執一詞,而最后的結果恐怕還要等待勞動仲裁機構的最終判決。
創始人買上海豪宅引關注
一邊高喊著市場環境變嚴峻,而另一邊創始人卻為豪宅一擲千金。
今年7月1日,據京東房產頁面上的拍賣信息顯示,上海頂豪——位于南外灘綠城黃浦灣的樓王一套高區江景大平層,含4房2廳5衛2車位經過數輪報價后,于在7月1日10:52以1.58億元的價格成交。
按房屋面積458.78平方米來計算,成交單價高達34.4萬元/平方米刷新了綠城黃浦灣的成交紀錄。
而綠城黃浦灣的業主非富即貴。知名藝人楊洋、薛之謙、李小璐、足球運動員顏駿凌等均在綠城黃浦灣居住或持有物業。
據網絡競價成交確認書顯示,競買人為楊冰。據澎湃新聞等媒體報道,此楊冰即為得物創始人、CEO楊冰。
公開資料顯示,楊冰出生于1985年,江西人,根據最新發布的《2023胡潤全球白手起家U40富豪榜》顯示,楊冰的個人身家已達到100億元,排名第32位,另外楊冰創辦的得物在《2024全球獨角獸榜》排名第48位,企業估值710億。
楊冰18歲就開始創業。在大學期間,因為熱愛體育,與陳航等幾位朋友共同創立創建了一個名“HoopChina”的籃球資訊網站,就是后來的虎撲體育。
2015年,他離開了虎撲,開始了二次創業,創辦了潮流電商平臺“毒”,即現在的得物。
根據天眼查查詢的資料,目前,楊冰手握得物、虎撲等29家企業股權,并擔任其中18家企業的法人代表。
創始人一擲千金,給人一種“得物不差錢”的印象。根據鳳凰科技的報道,2024年第一季度,得物完成了2023年整個年度的商業化收入規模。
這個增長速度還要裁員,而且員工被裁的原因是“不寫周報”、“工作時間分配不合理”?實在讓人想不通。
轉向金融的得物
根據第三方媒體野馬財經報道,今年6月份,得物剛剛斥資8億收購了一塊網絡小貸牌照。
近年來,因炒鞋出圈的垂直潮牌頭部電商得物開始探索消費分期和助貸業務,拿下小貸牌照也被視為加碼金融業務。
這塊小貸牌照原本屬于港股上市公司瀚華金控(http://3903.HK),做價8億出售四川瀚華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下稱“四川瀚華小貸”)100%股權,買方為得物實控人楊冰控股的睹煜(上海)信息服務有限公司(下稱“睹煜信息”)。
轉讓完成后,四川瀚華小貸將由睹煜信息完全控股,得物也將擁有一張網絡小貸牌照。
注冊用戶達1億,業務發展如火如荼,得物的觸角為何向金融領域延伸?這位后來者能做好互聯網貸款生意嗎?
睹煜信息是一家專注于為電商、入駐商家和消費者提供商品(包括但不限于服裝鞋帽、箱包)查驗鑒別、倉儲、物流運輸通道等的供應鏈服務,公司股東De JiaWu(HONGKONG)Limited持有睹煜信息全部股權。而De JiaWu的負責人楊冰,正是得物的創始人。
四川瀚華小貸2009年5月成立,注冊資本7億元。主要開展(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票據貼現業務、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開展貸款受理、發放貸款。截至2022年12月31日,該公司的經審計凈資產為7.91億元。
投入8億巨資,買下注冊實繳7億元的四川瀚華小貸,后續面臨的問題是,對小貸牌照50億元的增資以滿足監管要求。
2020年11月,央行、銀保監會印發的《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中要求,小貸公司經營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前提是注冊資本不低于10億元,對于全國性業務,網絡小額貸款業務則必須不低于50億元,且均為一次性實繳貨幣資本。
事實上,在得物上交易資金流向早就有疑問:資金不是第一時間進入商家賬戶,而是先進入得物的賬戶,由此引發“二清”風險。
作為頭部潮玩交易平臺,在擁有難得的真實場景資產、年輕化客群與高用戶黏性等天然優勢之下,得物的金融之路似乎是必然。從初試助貸到8億拿下小貸牌照,再到頻頻高薪招聘金融人才,得物要順利開展金融業務必然要走增資這一步。
對于得物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
在分析人士看來,如何轉化垂直化的電商場景與消費群體以及化解相關政策風險,或將成為得物金融業務發展的關鍵。
一方面,得物的優勢就體現在電商場景生態與年輕消費群體給其帶來的想象空間。海量年輕用戶是得物的一大特點。得物曾在2023品牌大會上表示,平臺上“95后”占比達70%,全國2.6億年輕人中,得物App用戶滲透率超70%,且這一數字仍在高速增長。
消費群體年輕化帶來的是用戶的黏性較高、消費力強,使其成為金融變現的基礎。超1億用戶的高黏度基本盤與超過1500元的人均客單價,甚至讓業內人士笑稱得物App是培育消費金融的“沃土”。
然而與此同時,年輕客群對應的合規風險也顯而易見,如何嚴格把控非學生貸款的問題、做好風控,需要格外投入精力。
對此,得物方面表示,在個人資質審核、利率批復等問題上,會根據用戶提交的申請材料對用戶進行包括身份核驗、還款能力、還款意愿等在內的綜合信用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確定貸款額度、利率等。
對于尚在起步階段的得物自營消金業務,消費金融行業資深觀察人士蘇筱芮給出了建議。在費率方面,要關注產品利率以及關聯收費項的合規性,并如實向金融消費者進行披露;其次要關注場景,產品除了在自營場景進行展示,是否考慮外部合作以及合作模式,如何在C端增強品牌知名度以及市場競爭力;此外要關注風險管理,由于剛起步,得物通過自有場景積累起來的各類數據較為有限,如何在用戶授信等業務拓展上與風險管理之間取得平衡值得考量。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